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十 針灸下 (3)
卷三十 針灸下 (3)
1. 腹病
復溜,中封,腎俞,承筋,陰包,承山,大敦,主小腹痛。(又云:復溜主腹厥痛。)石門,商丘,主小腹堅痛,下引陰中。氣海,主小腹疝氣,遊行五臟,腹中切痛。關元,委中,照海,太谿,主小腹熱而偏痛。膈俞,陰谷,主腹脹,胃脘暴痛、及腹積聚,肌肉痛。
白話文:
主治小腹痛: 復溜、中封、腎俞、承筋、陰包、承山、大敦。(另有記載:復溜主治腹厥痛) 主治小腹堅痛、痛引陰部: 石門、商丘 **主治小腹疝氣、遊走五臟、腹中劇痛:**氣海 主治小腹熱痛、偏痛: 關元、委中、照海、太谿 主治腹脹、胃脘劇痛、腹積聚、肌肉痛: 膈俞、陰谷
,高曲,主腹中積聚時切痛。(一名商曲。),四滿,主腹僻切痛。天樞,主腹中盡痛。外陵,主腹中盡痛。崑崙,主腹痛喘暴滿。氣衝主身熱腹痛。腹結,主繞臍痛,搶心。衝門,主寒氣滿腹中積疼淫濼。間使主寒中少氣。隱白,主腹中寒冷氣脹喘。鳩尾,主腹皮痛瘙癢。
白話文:
高曲: 主要治療腹中積聚引起的劇烈疼痛。(又稱商曲。)
四滿: 主要治療腹中異常膨脹引起的劇烈疼痛。
天樞: 主要治療整個腹部的疼痛。
外陵: 主要治療整個腹部的疼痛。
崑崙: 主要治療腹痛、喘息、腹脹嚴重。
氣衝: 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腹痛。
腹結: 主要治療肚臍周圍疼痛、搶心。
衝門: 主要治療腹中寒氣過盛、積存疼痛、陰濕。
間使: 主要治療寒腹、氣短。
隱白: 主要治療腹中寒氣、脹氣、喘息。
鳩尾: 主要治療腹皮疼痛、瘙癢。
,中極,主腹中熱痛。水分,石門,主小腹中拘急痛。巨闕,上脘,石門,陰蹺主腹中滿,暴痛汗出。行間,主腹痛而熱上柱心。心下滿。太谿,主腹中相引痛。湧泉,主風入腹中小腹痛。豐隆,主胸痛如刺,腹若刃切痛。
白話文:
中極穴: 主治腹部熱痛。
水分穴、石門穴: 主治小腹部拘急脹痛。
巨闕穴、上脘穴、石門穴、陰蹺穴: 主治腹部脹滿,暴發性疼痛,出汗。
行間穴: 主治腹部疼痛,熱氣上衝心臟。心下脹滿。
太谿穴: 主治腹部絞痛。
湧泉穴: 主治風寒入腹,小腹疼痛。
豐隆穴: 主治胸痛如刺,腹部如刀割般疼痛。
2. 脹滿病
中極,主小腹積聚。堅如石,小腹滿。(又云:中極主腹中熱痛。),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,胸滿飲食不消。膀胱俞,主堅結積聚。上脘,主心下堅,積聚,冷脹。胃脘,三焦俞,主小腹積聚,堅大如盤,胃脹飲食不消。三里,章門,京門,厲兌,內庭,陰谷,絡卻,崑崙,商丘,曲泉陰陵泉,主腹脹滿,不得息。(又云:陰陵泉主腹中脹,不嗜食,脅下滿,腹中盛水脹逆,不得臥。
白話文:
中極: 主治小腹部積聚,堅硬如石,小腹部脹滿。
通谷: 主治腹中結積、停留飲品,胸悶脹滿,飲食不消化。
膀胱俞: 主治堅結積聚。
上脘: 主治心下堅硬、積聚、冷脹。
胃脘、三焦俞: 主治小腹部積聚,堅大如盤,胃脹,飲食不消化。
三里、章門、京門、厲兌、內庭、陰谷、絡卻、崑崙、商丘、曲泉陰陵泉: 主治腹部脹滿,不得休息。
陰陵泉: 主治腹中脹滿,不思飲食,脅肋下脹滿,腹中積水脹逆,不得安臥。
又云:商丘主腹中滿響響然,不便,心下有寒痛。),隱白,主腹脹逆息。(又云:主腹滿喜嘔。),尺澤,主腹脹喘振慄,,解谿,主腹大下重。(又云:解谿主厥氣上柱腹大。),大鐘,主腹滿便難。肝俞,胞盲,主小腹滿。水道,主小腹脹滿,痛引陰中。日月,大橫,主小腹熱欲走太息。
白話文:
此外還說:
商丘穴:主治腹部脹滿、響亮如雷鳴,大便不通暢,心窩下方有寒痛。 隱白穴:主治腹脹向上逆氣。 尺澤穴:主治腹脹、氣喘、發抖。 解谿穴:主治腹部脹大、下墜。 大鐘穴:主治腹脹、大便困難。 肝俞穴、胞盲穴:主治小腹脹滿。 水道穴:主治小腹脹滿,疼痛通到陰部。 日月穴、大橫穴:主治小腹發熱,有想走動和嘆息的感覺。
,委中,主小腹堅腫。關元,主寒氣入腹。懸樞,主腹中積上下行。懸鐘,主腹滿。脾俞,大腸俞,主腹中氣脹引脊痛,食飲多而身羸瘦,名曰:食晦。先取脾俞,後取季肋。陰市,主腹中滿,痿厥少氣。丘墟,主大疝腹堅。京門,主寒熱䐜脹。高曲主腹中積聚。
白話文:
- 委中穴: 治療小腹堅腫。
- 關元穴: 治療寒氣進入腹中。
- 懸樞穴: 治療腹中積塊上下移動。
- 懸鐘穴: 治療腹脹。
- 脾俞穴、大腸俞穴: 治療腹中氣脹導致背部疼痛,進食多但身體瘦弱,稱為「食晦」。先取脾俞穴,再取季肋穴。
- 陰市穴: 治療腹中脹滿,虛弱、氣喘。
- 丘墟穴: 治療大疝氣、腹中堅硬。
- 京門穴: 治療寒熱交替引起的腹脹。
- 高曲穴: 治療腹中積聚。
,盲俞,主大腹寒疝。(《甲乙》云:大腹寒中。),天樞,主腹脹腸鳴,氣上衝胸。氣衝,主腹中大熱不安,腹有大氣暴脹滿癃淫濼。太衝,主羸瘦恐懼,氣不足腹中悒悒。期門,主腹大堅不得息。脹痹滿,小腹尤大。太陰郄,主腹滿積聚。太谿,主腹中脹腫。
白話文:
**盲俞:**主治大肚子的寒疝痛。(《甲乙經》中說:有大肚子且受寒。)
天樞: 主治腹脹腸鳴,氣息上沖到胸腔。
氣衝: 主治腹部燥熱不安,腹部有大量氣體暴漲、脹滿、潮濕、水腫的症狀。
太衝: 主治瘦弱、恐懼,氣息不足,腹部鬱悶。
期門: 主治腹部堅硬、腫大、不能平息,脹氣、麻痹、滿水腫,小腹尤其腫大。
太陰郄: 主治腹脹、積食。
太谿: 主治腹部脹腫。
,衝門,主寒氣腹滿,腹中積聚疼痛。巨闕,上脘,主腹脹,五臟脹,心腹滿,中脘,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,憂思損傷氣積聚,腹中甚痛,作膿腫往來上下。陰交,主五臟遊氣。三里,行間,曲泉,主腹䐜滿。陷谷,主腹大滿,喜噫。衝陽,主腹大不嗜食。五里,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。
白話文:
衝門:主要治療寒氣引起的腹部脹滿,腹中疼痛,積聚疼痛。
巨闕 :位於上腹部,主要治療腹部脹脹,五臟脹滿,心腹脹滿,中腹部脹滿疼痛,憂思損傷氣積聚,腹中劇烈疼痛,形成膿腫並上下移動。
陰交 :主要治療五臟遊氣不暢。
三里、行間、曲泉 :主要治療腹中脹滿。
陷谷 :主要治療腹部脹滿,喜歡打嗝。
衝陽 :主要治療腹部脹滿,沒有食慾。
五里 :主要治療心下脹滿疼痛,氣上衝。
,太白,公孫,主腹中脹食不化,鼓脹腹中氣大滿。漏谷,主腸鳴強欠,心悲氣逆,腹䐜滿急。蠡溝,主數噫恐悸,氣不足,腹中悒悒。
白話文:
太白:主治腹部脹氣,食物難以消化,腹部脹滿且氣大。
公孫 :主治腸鳴響亮,容易打哈欠,心胸悲鬱,氣機逆亂,腹部脹滿急痛。
漏谷 :主治頻頻打嗝,心悸恐懼,氣虛,腹部悶悶不適。
凡腹中熱,喜渴涎出,是蛔也。以手聚而按之,堅持勿令得移,以大針刺中脘,久持之中不動,乃出針。
凡腹滿痛不得息,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,並氣衝,針入三寸,氣至瀉之。
白話文:
凡腹中熱,喜渴涎出,是蛔蟲也。用手聚攏按壓,堅持不讓蟲子移動,用大針刺穿中脘穴,長時間持針不動,然後取出針。
凡腹中脹痛不息,正仰臥而屈一膝伸一腳,然後順著氣勢,針刺入三寸,直到氣抵達,再瀉出氣。
陰都,主心滿氣逆腸鳴。陷谷,溫溜,漏谷,復溜,陽綱,主腸鳴而痛。上廉,主腸鳴相追逐。胃俞,主腹滿而鳴。章門,主腸鳴盈盈然。膺窗,主腸鳴泄注。太白,公孫,主腸鳴。臍中,主腸中常鳴上衝心。陰交,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。
白話文:
- **陰都穴:**主治胸悶氣逆、腸鳴。
- **陷谷穴、溫溜穴、漏谷穴、復溜穴、陽綱穴:**主治腸鳴疼痛。
- **上廉穴:**主治腸鳴連續不斷。
- **胃俞穴:**主治腹脹腸鳴。
- **章門穴:**主治腸鳴不斷。
- **膺窗穴:**主治腸鳴泄瀉。
- **太白穴、公孫穴:**主治腸鳴。
- **臍中穴:**主治腸中經常鳴叫並上衝心臟。
- **陰交穴:**主治腸鳴如流水聲。
3. 大小便病
豐隆,主大小便澀難。營衛四穴,主大小便不利。長強,小腸俞,主大小便難,淋癃。水道,主三焦約,大小便不通。秩邊,胞盲,主癃閉下重,大小便難。會陰,主陰中諸病,前後相引痛,不得大小便。(又云:主小便難,竅中熱。),大腸俞,八髎,主大小便利。
白話文:
豐隆穴: 治療大小便不通暢困難。
營衛四穴: 治療大小便不利。
長強穴: 治療小腸氣道不通,導致大小便困難、尿道堵塞。
水道穴: 治療三焦氣血不暢,導致大小便不通。
秩邊穴: 治療膀胱氣血阻滯,導致小便不通、下腹重墜、大小便困難。
會陰穴: 治療陰部各種疾病,如疼痛、大小便困難(另一說法:治療小便困難、陰道灼熱)。
大腸俞穴: 治療大小便便利。
八髎穴: 治療大小便便利。
,陽綱,主大便不節,小便赤黃,腸鳴泄注。屈骨端主小便不利,大便泄數,並灸天樞。勞宮主大便血不止,尿赤。太谿,主尿黃,大便難。中髎,石門,承山,太衝,中脘,大鐘,太谿,承筋,主大便難。(又云:太衝主淋不得尿,陰上痛。中脘主小腸有熱尿黃。
白話文:
陽綱穴位主治大便失控,小便顏色發黃,腸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腹瀉。屈骨端穴位主治小便排泄不順暢,大便次數頻繁,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灸天樞穴。勞宮穴位主治大便出血不止,尿液發紅。太谿穴位主治尿液發黃,大便困難。中髎、石門、承山、太衝、中脘、大鐘、太谿、承筋穴位都主治大便困難。
另外,太衝穴位還主治小便排泄困難,陰部疼痛。中脘穴位主治小腸有熱氣,尿液發黃。
),崑崙,主不得大便。肓俞,主大便乾,腹中切痛。石關,主大便閉塞,寒氣結心堅滿。中注,浮郄,主小腹熱,大便堅。上廉下廉,主小便難黃。少府,三里,主小便不利癃。腎俞,主小便難,赤濁,骨寒熱。橫骨,大巨,期門,主小腹滿,小便難,陰下縱。
白話文:
崑崙穴:治療大便祕結。 肓俞穴 :治療大便乾燥,腹中劇烈疼痛。 石關穴 :治療大便不通,寒氣凝結於心中,胸悶腹脹。 中注穴、浮郄穴 :治療小腹發熱,大便乾燥。 上廉穴、下廉穴 :治療小便困難,小便黃赤。 少府穴、三里穴 :治療小便不利,尿液不通暢。 腎俞穴 :治療小便困難,小便赤濁,骨頭痠冷或發熱。 橫骨穴、大巨穴、期門穴 :治療小腹脹滿,小便困難,陰部溼冷。
,大敦,箕門,委中,委陽,主陰跳遺,小便難。中極,蠡溝,漏谷,承扶,至陰,主小便不利失精。(又云:承扶主尻中腫,大便直出,陰胞有寒。小便不利。),陰陵泉,主心下滿寒中,小便不利。關元,主胞閉塞,小便不通,勞熱石淋。(又云:主石淋,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,並灸足太陽。
白話文:
**大敦、箕門、委中、委陽:**主要治療陰部跳動、遺尿、小便困難。
中極、蠡溝、漏谷、承扶、至陰: 主要治療小便不暢、失精。 (另有說法:承扶主治臀部腫脹、大便直泄、陰部發冷、小便不暢。)
陰陵泉: 主要治療心下滿悶、寒中、小便不暢。
關元: 主要治療女性生殖系統閉塞、小便不暢、勞熱導致的尿路結石。 (另有說法:主治尿路結石、臍下三十六種疾病導致的小便不暢,並且需要配合灸治足太陽膀胱經。)
又云:主傷中尿血。),列缺,主小便熱痛。京門,照海,主尿黃,水道不通。(又云:主溢飲,水道不通溺黃。),陰交,石門,委陽,主小腹堅痛引陰中,不得小便。大陵主目赤,小便如血。承漿,主小便赤黃,或時不禁。完骨,小腸俞,白環俞,膀胱俞,主小便赤黃。
白話文:
此外,還有:列缺穴,主治因受傷而引起的尿血。京門穴、照海穴,主治小便灼熱疼痛。陰交穴、石門穴、委陽穴,主治小腹堅硬疼痛,痛引至陰部,小便不通。大陵穴,主治眼睛發紅,小便如血。承漿穴,主治小便赤黃,或有時把持不住。完骨穴、小腸俞穴、白環俞穴、膀胱俞穴,主治小便赤黃。
,前谷,委中,主尿赤難。陰谷主尿難,陰痿不用。中封,行間,主振寒溲白,尿難而痛。(又云:主癃閉,莖中痛。),關元,湧泉,主胞轉氣淋,又主小便數。陰陵泉,關元,主寒熱不節,腎病不可以俯仰,氣癃尿黃。氣衝,主腹中滿熱,淋閉不得尿。曲泉,主癃閉陰痿。
白話文:
中醫古文:
前谷、委中穴:主治小便赤黃、排尿困難。
陰谷穴:主治排尿困難,陰莖萎縮、不舉。
中封、行間穴:主治寒戰、小便清白,小便困難且疼痛。(又說:主治小便不通,莖中疼痛。)
關元、湧泉穴:主治小便頻數、淋漓不盡,又主小便頻數。
陰陵泉、關元穴:主治寒熱交替,腎病無法俯仰,小便閉塞、小便黃。
氣衝穴:主治腹中滿熱,小便閉塞無法排尿。
曲泉穴:主治小便閉塞、陰莖萎縮。
,交信主氣淋。然谷,主癃疝。復溜,主淋。(又云:主血淋。),懸鐘,主五淋。大敦,氣門,主五淋不得尿。通里,主遺溺。曲骨,主小腹脹,血癃,小便難。關元,中府,神門,主遺尿。(《甲乙》云:中府一作委中。),陰陵泉,陽陵泉,主失禁遺尿不自知。
凡尿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青取井,黃取俞,赤取滎,白取經,黑取合。
白話文:
交信穴:主治淋病。
谷穴:主治疝氣。
復溜穴:主治淋病。(另有說法:主血淋。)
懸鐘穴:主治各種淋病。
大敦穴、氣門穴:主治五淋,導致小便困難。
通裏穴:主治遺尿。
曲骨穴:主治小腹脹痛,血尿,排尿困難。
關元穴、中府穴、神門穴:主治遺尿。(《甲乙經》記載:中府穴又稱委中穴。)
陰陵泉穴、陽陵泉穴:主治失禁遺尿不自知的症狀。
尿液顏色不同,治療方法不同: 尿液為青色,取用太淵穴; 尿液為黃色,取用俞府穴; 尿液為紅色,取用滎穴; 尿液為白色,取用經穴; 尿液為黑色,取用合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