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2)

1. 水腫第四

(論一首,方四十九首,證三首,灸法二首)

論曰:大凡水病難治,瘥後特須慎於口味,病水人多嗜食,所以此病難愈也。代有醫者,隨逐時情,意在財物,不本性命。病人慾食,勸令食羊頭蹄肉,如此未有一愈者。又此病百脈之中,氣水俱實,治者皆欲令瀉之。羊頭蹄極補,哪得瘳愈?所以治水藥,多用葶藶等諸藥。

《本草》云:葶藶久服令人大虛,故水病非久虛,不得絕其根本。又有蠱脹,但腹滿不腫,水脹四肢面目俱腫,醫者不善診候,治蠱以水藥,治水以蠱藥,或但脹滿,皆以水藥。仲景所云:愚醫殺之。今錄忌如下:喪孝、產乳、音樂、房室、喧戲、一切魚,一切肉、一切生冷、醋滑,蒜、黏食、米豆、油膩。其治蠱方具在雜方篇,見第二十四卷蠱毒篇中。

上前所禁不得食,不得用心。其不禁者,並具本方之下,其房室等禁,須三年慎之,永不復發。不爾者雖瘥,復發不可更治也。古方有十水丸歷驗,多利大便而不利小便,所以不錄。

黃帝問岐伯曰: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,何以別之?岐伯曰:水之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(《靈樞》、《太素》作微壅),如新臥起之狀。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也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殼殼然而堅(《太素》、《外臺》作不堅),腹大身盡腫皮厚,按其腹陷(《太素》作窅)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鼓脹者,腹脹身腫大,大與膚脹等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

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與胃(《太素》作衛)氣相搏,正氣不得營,因有所繫瘕而內注,惡氣乃起,息肉乃生。其始生也。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也。如懷子之狀。久者離歲月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時下,此其候也。石瘕者,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之。曰:膚脹、鼓脹可刺乎?曰:先瀉其腹之血絡,後調其經,刺去其血脈。

師曰:病有風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黃汗。風水,其脈自浮,外證骨節疼痛,惡風。皮水,其脈亦浮,外證浮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,其腹如鼓,不渴,當發其汗。正水,其脈沉遲,外證自喘。石水,其脈自沉,外證腹滿(《脈經》作痛),不喘。黃汗,其脈沉遲,身體發熱,胸滿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必致癰膿。

心水者,身重(一作腫)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肝水者,腹大不能自轉側,脅下腹中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脾水者,腹亦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,時時鴨溏。腎水者,其人腹大,臍腫腰痛,不得溺,陰下濕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其面反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