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五 脾臟方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脾臟方 (7)

1. 巴豆丸

主寒癖宿食,久飲飽不消,大便不通方。巴豆仁一升,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,大熟,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,欲取吐下者,服二丸。

白話文:

【巴豆丸】

主治:用於治療因寒氣凝結及長期飲食積滯,導致食物難以消化,以及大便不通的情況。

製法與用量:取巴豆仁一升,用五升的清酒浸泡並加熱煮沸,持續三天三夜後搗碎,再將其與酒一起用小火慢煎至能揉成丸狀,大小約如胡豆(即豌豆)。若需誘發嘔吐或通便,每次服用兩顆丸子即可。

2. 練中丸

主宿食不消,大便難方,(《肘後》名承氣丸)。

大黃(八兩),葶藶,杏仁(熬),芒硝(各四兩)

上四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食後服七丸,日三,後稍加之。

白話文:

【練中丸】

主要用於治療食物滯留消化不良,以及排便困難的問題。(在《肘後方》中被稱為承氣丸)

所需藥材及其分量如下:大黃(約320克),葶藶,杏仁(需先炒過),芒硝(這三種藥材各約160克)

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以蜂蜜調和製成丸狀,其大小應與梧桐子相仿。飯後服用七顆,一天三次,隨著病情改善,可適度增加服用量。

3. 灸法

大便難,灸第七椎兩旁各一寸,七壯。

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壯,在腨中央陷內。

大便不通,灸挾玉泉相去各二寸,名曰腸遺,隨年壯。(一云二寸半)。又灸大敦四壯,在足大趾聚毛中。大便閉塞,氣結心堅滿,灸石門百壯。後閉不通,灸足大都,隨年壯。治老人小兒大便失禁,灸兩腳大趾去甲一寸,三壯。又灸大趾歧間各三壯。

治大小便不通方:

葵子(末,一升),青竹葉(一把)

上二味以水二升煮五沸,頓服。

又方,葵子(一升),榆皮(切,一升)

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
又方,葵子一升,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滓,納豬脂一升,空心,分二服。

又方,甑帶煮取汁,和蒲黃方寸匕,日二服。

又方,豬脂一斤,水二升煮三沸,飲汁立通。

治大小便不利方:

葵子(一升),硝石(二兩)

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,分二服。

治小兒大小便不通方:

搗白花胡葵子末,煮汁服之。

又方,末雞屎白服一錢匕。

白話文:

[灸法]

如果遇到大便困難的情況,可以灸背部第七椎骨兩側各一寸的位置,每邊灸七次。

另一種方法是灸「承筋」穴,此穴位於小腿肚中央凹陷處,每邊灸三次。

對於大便完全無法排出的情況,可以在離「玉泉」穴兩側各二寸的地方進行灸療,這個位置又稱為「腸遺」,灸療次數根據年齡來定(另有一說是二寸半)。還可以灸「大敦」穴,此穴位於腳大拇趾長有毛髮的部位,共灸四次。如果大便阻塞,感到心臟周圍堅硬且有脹滿感,可灸「石門」穴一百次。如果肛門閉塞,也可以灸腳上的「大都」穴,灸療次數依年齡而定。對於老人或小孩的大便失禁問題,可以在兩腳大拇指離指甲一寸的地方灸三次。此外,還可以在大拇指間隙灸三次。

治療大小便不通的藥方:

取葵花子一升磨成粉末,加入一把青竹葉,用兩升水煮至沸騰五次,一次性服下。

另一個藥方是取葵花子一升,榆樹皮切成一升,用五升水煮至剩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

再一個藥方是取葵花子一升,用水三升煮至剩一升,去掉渣滓,加入一升豬油,空腹分兩次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是將蒸飯用的布帶煮出汁液,與一小撮蒲黃混合,每日服用兩次。

再一個藥方是取一斤豬油和兩升水煮至沸騰三次,飲用其汁液,可以立即通便。

治療大小便不順的藥方:

取葵花子一升,硝石二兩,用五升水煮至剩二升,分兩次服用。

對於兒童大小便不通的情況:

將白花胡葵子搗碎成末,煮汁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是取雞糞中的白色部分研成粉末,服用一錢匕。

大小便不利慾作腹痛,灸營衛四穴百壯,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。腹熱閉時大小便難,腰痛連脅,灸團岡百壯,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下,灸之。大小便不通,灸臍下一寸三壯。又灸橫紋百壯。大小便不利,灸八髎百壯,穴在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,兩邊各四穴。(計八穴,故名八髎)小兒大小便不通,灸口兩吻各一壯。小便不利大便數注,灸屈骨端五十壯。

又灸天樞百壯,穴在挾臍相去三寸。魂魄之舍不可針,大法在臍旁一寸,合臍相去可三寸也。

白話文:

[灸法]

如果遇到大小便不順且有腹部疼痛的狀況,可以對營衛四穴進行灸療,每穴一百次。營衛四穴位於背部脊椎兩側,各離脊椎一寸的地方,左右各兩個。當腹部感覺熱且排便困難,腰痛牽扯到脅部時,可以在小腸俞下方二寸,橫向距離三間穴的位置,進行灸療,每穴一百次,這個位置稱為團岡。若大小便完全無法排出,可在肚臍下方一寸處進行灸療,每次三壯。另外,也可以在橫紋穴進行灸療,每穴一百次。

若大小便不順,可以灸療八髎穴,每穴一百壯。八髎穴位於腰部眼下方三寸,脊柱兩側各四寸,兩邊各有四個穴位,總共八個,因此稱為八髎。對於小孩的大小便不通,可以在嘴脣兩側各進行一次灸療。

如果出現小便不順但大便頻繁的情況,可以在屈骨端進行灸療,每次五十壯。

此外,也可以灸療天樞穴,每穴一百壯。天樞穴位於肚臘兩側,距離肚臍三寸的地方。魂魄之舍(即天樞穴)不適合針刺,其正確位置是在肚臍旁一寸,與肚臍相距約三寸的地方。

4. 熱痢第七

(論一首,脈證二十四條)

(方二十六首,灸法十首)

論曰:余立身以來,三遭熱痢,一經冷痢,皆日夜百餘行,乃至移床就廁,其困篤如此,但率意自治者,尋手皆愈。乃知此疾天下易治,但中性之徒率性驕倨,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,朝遇暮過,望其自瘥,疾勢日增,胃氣漸弱,心力俱微,食飲與藥皆不能進,既不時愈,便稱痢病難治,斯皆自誤也。學者須深達斯旨。

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使得瘥,惟須力意苦己,服食以瘥為限,則無不愈也。又大須慎口味,重者瘥後百日,次者一月日。常哀驕恣者,不能自慎興言於此,以為至概矣。古今痢方千萬首,不可俱載此中,但撮其效者,七八而已。如陟釐丸、烏梅丸、松皮散等,暴痢服之,何有不瘥其溫脾湯,健脾丸(方出下冷痢篇),久下得之,焉能不愈。大凡痢有四種,謂冷熱疳蠱,冷則白。

熱則赤。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,多睡眼澀,蠱則純痢瘀血。熱則多益黃連,去其乾薑。冷則加以熱藥。疳則以藥吹灌下部。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。既主對相當,痢者復自勉勵服餌,焉有不愈者也。

凡服止痢藥,初服皆劇,愚人不解,即止其藥不服,此特不可,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,雖劇但服,不過再三服,漸漸自知。非其主對者,慎勿服也。

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,豬雞魚油、乳酪酥干脯醬粉咸。所食諸食,皆須大熟爛為佳,亦不得傷飽,此將息之大經也。若將息失所,聖醫不能救。

下痢脈滑而數,有宿食,當下之。

下痢脈遲而滑者,實也。利為末止,急下之。

下痢脈反滑,當有所去下乃愈。

下痢不欲食者,有宿食,當下之。

下痢而腹痛滿,為寒實,當下之。

下痢而譫語,腹內有燥屎,宜下之。

下痢腹中堅者,當下之。

下痢三部皆平(一作浮),按其心下堅者,急下之。

下痢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此為下不盡,更下之愈。風寒重者,不可下。下之後,心下堅痛,脈遲(一作浮),此為寒,但當溫之。脈沉緊,下之亦然。脈浮大弦,下之當已。

下痢脈浮大,此為虛,以強下之故也。設脈浮革者,因而腸鳴,當溫之。

下痢脈遲緊為痛,未欲止,當溫之。得冷者滿而便腸垢。

下痢身軀疼痛,急救里,諸溫之屬,可與理中、四逆、附子湯熱藥輩急投之美。

下痢大孔痛者,當溫暖之。

下痢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

下痢清穀不可攻,其表汗出必脹滿。

下痢氣者,當利其小便。

下痢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,其人必清膿血。

下痢脈數而渴者,今自愈。設不瘥,必清膿血,有熱故也。

下痢脈沉弦者下重,其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,雖發熱,必不死。

下痢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面戴陽下虛故也。

下痢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今自愈。

下痢脈數,有微熱,汗出今自愈。設脈緊為未解。

下痢脈弦,發熱身汗者自愈。

下痢脈大浮弦,下當已。

下痢舌黃,燥而不渴,胸中實,下不止者死。

下痢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不還不溫者死。生死之決,此之謂也。

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少陰負趺陽者為順。

凡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氣腳縮。五臟氣絕於內者,下利不禁。下甚者,手足不仁也。細尋取之,萬不失一,下病體略例如此耳。

《素問》曰:春傷於風,夏為膿血。凡下多滯下也。夏傷於風,秋必洞泄,秋多下水也,患是冷也,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而下者,以大黃湯下之,強人勿過兩劑,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,其補澀湯不效者,三兩日可進一劑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熱痢第七]

內容:

自從我出生以來,我經歷了三次熱痢,一次冷痢,每次病情都嚴重到一天夜裡上百次的跑廁所,甚至要把牀移到廁所旁邊,病情就是這麼地嚴重。但我自己治療自己,很快就痊癒了。這讓我明白,這種疾病在天下算是比較容易治療的,但是很多人性格驕傲,良藥苦口,他們不能自我約束,早早服用,希望病情自然好轉,但病情卻日益加重,胃氣逐漸減弱,身心俱疲,飲食和藥物都不能進食,既然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說痢疾難治,這都是自誤。學習醫術的人必須深入理解這個道理。

然而,這種病只要適當地服用一種藥物就能得到好轉,只是需要強烈的意志力,以恢復健康為目標,那麼就沒有治不好的。此外,必須要非常小心飲食,病情嚴重的在康復後一百天,病情較輕的在康復後一個月內,都需要非常注意飲食。我常哀嘆那些驕縱的人,不能自我約束,我在這裡說這些,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。古今的痢疾處方有上千萬種,不可能全部列舉在此,只選取了一些效果好的,如陟釐丸、烏梅丸、松皮散等,急性痢疾服用,哪有不會好轉的?溫脾湯,健脾丸(方出自下冷痢篇),長期服用,哪有不會康復的?一般來說,痢疾有四種,分別是冷痢、熱痢、疳痢、蠱痢,冷痢則呈白色,熱痢則呈紅色,疳痢則紅白相間,無節制,多睡眼澀,蠱痢則純粹是排出瘀血。對於熱痢,要多加黃連,去掉乾薑;對於冷痢,則要加入熱性的藥物;對於疳痢,要用藥物吹入下部;對於蠱痢,則要用治療蠱毒的藥物。只要藥物對症,患者又能自我鼓勵,服藥治療,哪有治不好的呢?

服用止痢藥物,剛開始服藥通常會感到劇烈反應,有些人不懂,就停止服藥,這絕對不行,只要藥物和病因對應,即使劇烈,也要堅持服藥,通常再服幾次,就會漸漸感到好轉。如果不是對應的病因,千萬不要服用。

對於痢疾患者,通常忌諱生冷、酸、滑的食物,如豬肉、雞肉、魚肉、油類、乳酪、酥油、乾脯、醬、粉、鹹食等。所有的食物,都應該煮得熟透且軟爛為佳,也不能吃得過飽,這是調養的基本原則。如果調養不得當,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救不了。

痢疾患者脈象滑而快,表示有食物殘留在腸道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脈象遲緩而滑,表示病情實在,痢疾未止,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脈象反而滑,表示腸道有東西需要排出,瀉下後才能痊癒。

痢疾患者不想吃東西,表示有食物殘留在腸道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腹部疼痛且脹滿,表示寒實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出現譫語,表示腹部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腹部堅硬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三個部位(兩手腕及腳踝)的脈象都正常,但心下的脈象堅硬,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。

痢疾患者已經康復,但在某一年月日時再次發病,這表示之前的瀉下治療並未完全清除病竈,再次進行瀉下治療,就能痊癒。如果風寒重,不可以進行瀉下治療。瀉下治療後,心下堅硬疼痛,脈象遲緩(或浮),表示寒症,只能進行溫暖治療。脈象沉緊,進行瀉下治療也會一樣。脈象浮大弦,進行瀉下治療,病情就會好轉。

痢疾患者脈象浮大,表示虛弱,這是因為強烈的瀉下治療所致。如果脈象浮革,伴有腸鳴,應該進行溫暖治療。

痢疾患者脈象遲緩緊繃,表示腹部疼痛,尚未好轉,應該進行溫暖治療。如果得到冷食,就會造成腹部脹滿,排便困難。

痢疾患者身體疼痛,應該立即進行內部溫暖治療,所有溫暖的藥物,如理中湯、四逆湯、附子湯等熱性藥物,應立即使用。

痢疾患者肛門疼痛,應該進行溫暖治療。

痢疾患者腹部脹滿,身體疼痛,應該先進行內部溫暖治療,然後再進行外部治療。

痢疾患者排便清稀,不可以進行外部治療,如果出汗,必然會造成脹滿。

痢疾患者有氣體,應該利尿。

痢疾患者脈象反常浮動且快速,尺脈自己感到緊繃,此人必然會排出混有血液的黏液。

痢疾患者脈象快速且口渴,現在就會自行好轉。如果不見好轉,必然會排出混有血液的黏液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原因。

痢疾患者脈象沉緊,表示病情嚴重,其脈象大,表示病情尚未好轉,脈象微弱快速,表示病情即將好轉,即使發燒,也不會致命。

痢疾患者脈象沉緩,面色稍微泛紅,身體有微熱,排便清稀,必然會頭暈目眩,出汗後病情好轉,患者必然會稍微抽搐,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面部有陽氣,下部虛弱所致。

痢疾患者有微熱且口渴,脈象弱,現在就會自行好轉。

痢疾患者脈象快速,有微熱,出汗,現在就會自行好轉。如果脈象緊繃,表示病情尚未好轉。

痢疾患者脈象弦,發熱且身體出汗,病情就會好轉。

痢疾患者脈象大且浮動弦,表示瀉下治療已經完成。

痢疾患者舌頭黃色,乾燥但不口渴,胸部實滿,排便不止,病情危急。

痢疾患者脈象消失,手足冰冷,經過短時間後脈象恢復,手足溫暖,表示病情好轉。如果不恢復,手足仍然冰冷,表示病情危急。生死的判斷,就在這裡。

痢疾患者手足冰冷,脈象消失,進行溫灸治療,手足仍舊冰冷,如果脈象不再恢復,反而微喘,表示病情危急。少陰脈比趺陽脈弱,表示病情順利。

六腑氣絕於外,手足冰冷,上氣腳縮。五臟氣絕於內,下痢不止。下痢嚴重,手足麻木。詳細檢查,萬無一失,下痢的病情大致如此。

《素問》中說:春天受風,夏天會有膿血。凡是下痢,多為滯下。夏天受風,秋天必有洞泄,秋天多下水,這是因為寒冷所致。如果體內有積冷、積熱以及水穀實而下痢,可以用大黃湯進行瀉下治療,體質強壯的人不要超過兩劑,每五六天再進一劑,如果補澀湯無效,三兩天可以再進一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