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五 脾臟方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脾臟方 (8)

1. 陟釐丸

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,頭痛目赤,四肢煩疼不解,協熱下利:或醫已吐下之,腹內虛煩,欲得冷飲,不能消,腹中急痛,溫食則吐,乍熱乍冷,狀如溫瘧;或小便不利,氣滿嘔逆,下痢不止方。

水中陟釐(五兩),紫石英(三兩),漢中木防己(六兩),隴西當歸(四兩),厚朴(一兩),黃連(二兩),上好豉(三升),三歲醇苦酒(五升)

上八味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,出之切,以板瓦覆著炭火上,以厚紙藉瓦上令色槁燥有餘,苦酒復漬之,更出熬盡苦酒止,勿令火猛,徐徐熬令極燥,各搗為末。又以余苦酒三升浸豉一宿,明旦以瓦盆盛,以一盆覆蒸五升,土下須二氣通流,出之,研絞取濃汁,和藥搗為丸如雞頭子大,懸令陰乾,勿見風塵。此藥以三丸為一劑。

平旦服一劑,晝服一劑,暮服一劑,皆以水服之。若病重藥力未行者,但益服之,日可四五劑。令腹中有藥力,飲食消是其效也。新服藥未安調,當稀糜助藥力,心中瞭然,後可作羹臛,微冷食之。若有時不喜冷食,正是藥力盡耳。若欲不復藥者,但稍溫食,藥力自盡矣。服藥不必強多飲水,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及辛物肥膩。

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,人虛羸加石斛一兩。若宿有下痢,腸胃損弱者,加太一餘糧二兩半,取石中黃軟香者。若婦人產後疾,加石硫黃一兩,小便黃赤不利,加蒲黃一兩。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名為「陟釐丸」的藥方,用來治療各種下痢症狀、以及像傷寒導致的身體發熱、頭痛眼紅、四肢疼痛難耐、因體熱而引起的下痢:或是經由其他醫生用過催吐或瀉下療法後,腹部虛弱且心煩,想喝冷飲卻無法消化,腹部緊繃劇痛,吃溫熱食物就嘔吐,時冷時熱,症狀類似溫熱型的瘧疾;或是小便不通暢,腹部脹氣嘔吐,下痢持續不止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水中陟釐五兩,紫石英三兩,漢中木防己六兩,隴西當歸四兩,厚朴一兩,黃連二兩,上等豆豉三升,三年陳釀苦酒五升。

首先,使用兩升苦酒浸泡木防己直到完全濕潤,然後取出切成片狀,放在炭火上的板瓦上,瓦上鋪上厚紙,讓木防己表面乾燥,再浸泡苦酒,反覆烘烤直至苦酒完全吸收,注意不要讓火勢過猛,慢慢烘烤至極度乾燥,然後各自磨成粉末。另外,剩餘的三升苦酒浸泡豆豉一夜,次日早晨,用瓦盆裝起,蓋上另一個盆,底部要能讓蒸汽流通,蒸煮五升,取出後研磨絞取濃稠汁液,與藥粉混合攪拌成雞頭大小的丸子,掛起來陰涼處晾乾,避免風塵。

此藥每次服用三顆。

清晨、中午、傍晚各服用一次,都用水送服。如果病情嚴重,藥效不足,可以增加服用次數,一天可服用四到五次。讓腹部有藥效,飲食消化正常就是效果的表現。剛開始服藥可能不適,應吃些稀粥幫助藥效,感覺心情舒暢,之後可以吃些湯品,稍微冷一些食用。如果某段時間不喜歡冷食,表示藥效已經耗盡。如果不想再服藥,只要逐漸恢復溫食,藥效自然會消失。服用藥物時不需要刻意多喝水,忌食熱食、生魚、豬肉、大蒜、生菜、酒及辛辣、油膩食物。

如果有風濕病,可加入防風一兩;體虛的人,可加入石斛一兩;如果長期有下痢問題,腸胃功能較弱,可加入太一餘糧二兩半,選擇石中黃色柔軟且香的;如果產後婦女有病痛,可加入石硫磺一兩;小便呈現黃色或排尿不順,可加入蒲黃一兩。根據情況調整配方,都能有效治病。

2. 烏梅丸

下痢熱諸治不瘥方。

烏梅(一升),黃連(一斤,金色者)

上二味蜜丸如梧子,服二十丸,日三夜二。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下痢且屬熱性,經過各種療法都未見好轉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為:烏梅(一百公克),黃連(五百公克,需選用色澤呈金色的)。

將上述兩種藥材與蜂蜜混合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丸狀,每日服用三次,每次二十粒,夜晚則服用兩次。

3. 松皮散

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。

赤松皮去上蒼皮,切一斗為散,面粥和一升服之,日三服瘥。不過服一斗永瘥。三十年痢,服之百日瘥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長期慢性腹瀉,甚至長達二三十年的祕方,名為「松皮散」。

製作方法如下:取赤松樹皮,去除上面的蒼老樹皮,然後將其切碎,製成足夠一鬥的粉末。服用時,用麵粉煮成的粥湯調和一升的藥粉來飲用,一天需服用三次。通常情況下,服用完一鬥的份量就能見效康復。即使是罹患了三十年的慢性腹瀉,只要持續服用一百天,也能痊癒。

4. 苦參橘皮丸

治熱毒痢方。

苦參,橘皮,黃連,黃柏,鬼臼(一作鬼箭羽),藍青,獨活,阿膠,甘草

上九味等分為末,以蜜烊膠和,並手丸之如梧子,候乾,飲服十丸,日三,後稍加猝下痢者大良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熱毒型痢疾的藥方,名為「苦參橘皮丸」。

藥方成分包括:苦參、橘皮、黃連、黃柏、鬼臼(另一說法為鬼箭羽)、藍青、獨活、阿膠、甘草。將以上九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,用蜂蜜融化阿膠混合,然後用手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,待其乾燥。每日三次,每次服用十顆,之後可根據病情適度增加。對於突然發生的嚴重痢疾有良好的療效。

5. 三黃白頭翁湯

治諸熱毒下黃汁,赤如爛血,滯如魚腦,腹痛壯熱方。

黃連(二兩),黃芩,黃柏,升麻,石榴皮(各六分),艾葉(三分),白頭翁,桑寄生,當歸,牡蠣,犀角,甘草(各一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各種由熱毒所引起的,排泄物呈現黃色液汁,或者顏色像腐爛的血液,甚至稠度類似魚腦的情況,以及伴有腹部劇烈疼痛和高燒的處方。

所需的藥材有:黃連二兩,黃芩、黃柏、升麻、石榴皮各六分,艾葉三分,白頭翁、桑寄生、當歸、牡蠣、犀角、甘草各一兩。

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,用六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升,然後分三次服用。

6. 龍骨丸

治下血痢腹痛方。

龍骨,龍膽,羚羊角,當歸,附子,乾薑,黃連(各三十珠),赤石脂,礬石(各一兩半),犀角,甘草,熟艾(各十八銖)

上十二味為末,蜜丸如小豆,先食服十五丸,日三,加至二十丸。

又方,龍骨,當歸,乾薑,熟艾,牛角䚡(各三兩),附子,黃柏,赤石脂,川芎,阿膠,厚朴,甘草,橘皮,芍藥,石榴皮(各二兩),蜀椒(一兩),升麻(一兩半),黃連(五合),大棗(二十枚)

上十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,去滓,納牛角䚡末,阿膠烊化,綿絞去滓,分七服,日四夜三。(《翼方》無橘皮)。

治血痢方:

蒲黃(三合),乾地黃,桑耳,甘草,芒硝,茯苓,人參,柏葉,艾葉,阿膠,生薑(各二兩),禹餘糧,黃連(各一兩),赤石脂(五分)

上十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四升,溫分五服。

治下雜血方:

干藍,犀角,地榆(各二兩),蜜(二合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煮取一升,去滓,下蜜煎取五合,分二服,治熱毒蠱妙。

治熱毒下黑血,五內絞切痛,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:

黃連(一升),龍骨,白朮(各二兩),阿膠,乾薑,當歸,赤石脂(各三兩),附子(一兩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五升,分五服。余以貞觀三年(七月十二日),忽得此熱毒痢,至十五日命將欲絕,處此方藥,入口即定。

白話文:

【龍骨丸】

這是治療下痢出血且腹痛的藥方。

所需藥材有:龍骨、龍膽、羚羊角、當歸、附子、乾薑、黃連(各三十克)、赤石脂、礬石(各45克)、犀角、甘草、熟艾(各6克)。以上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蜂蜜搓成小豆大小的丸狀。飯前服用十五粒,一天三次,可逐漸增加到二十粒。

另一個配方則包括:龍骨、當歸、乾薑、熟艾、牛角灰(各90克)、附子、黃柏、赤石脂、川芎、阿膠、厚朴、甘草、橘皮、芍藥、石榴皮(各60克)、蜀椒(30克)、升麻(45克)、黃連(15克)、大棗(20顆)。這些藥材先切碎,再以十三公升水煮至剩四公升,過濾掉渣後,加入牛角灰末和溶化的阿膠,再過濾一次,分成七次服用,日間四次,夜晚三次。

另一個治療下痢出血的藥方:

所需藥材有:蒲黃(90克)、乾地黃、桑耳、甘草、芒硝、茯苓、人參、柏葉、艾葉、阿膠、生薑(各60克)、禹餘糧、黃連(各30克)、赤石脂(75克)。以上十四種藥材切碎,再以十公升水煮至剩四公升,溫熱分五次服用。

治療混雜出血的藥方:

所需藥材有:幹藍、犀角、地榆(各60克)、蜜(60毫升)。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再以五公升水煮至剩一公升,過濾掉渣後,加入蜜煎至剩五分之一公升,分二次服用,對治療熱毒非常有效。

治療因熱毒導致下黑血,內臟劇烈疼痛,日夜頻繁如廁,甚至氣息微弱瀕臨死亡的藥方:

所需藥材有:黃連(300克)、龍骨、白朮(各60克)、阿膠、乾薑、當歸、赤石脂(各90克)、附子(30克)。以上八種藥材切碎,再以十公升水煮至剩五公升,分五次服用。在貞觀三年(629年)七月十二日,我突然遭受這種熱毒痢疾,到了十五日生命幾乎垂危,用這個藥方治療,一吃進口病情立刻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