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 婦人方中 (5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婦人方中 (54)

1. 茯苓湯

治胸中氣塞短氣方。

茯苓(三兩),甘草(一兩),杏仁(五十枚)

上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,去滓,為六服,日三,未瘥更合服。

治胸痹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,喉中澀燥唾沫,宜此方:

橘皮(一斤),枳實(五枚),生薑(半斤)

上三味㕮咀,以水五升煮取二升,去滓,分再服。(《金匱》名橘皮枳實生薑湯。)

白話文:

【茯苓湯】

這是一個用於治療胸口悶、呼吸短促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有:茯苓三兩,甘草一兩,杏仁五十枚。

將以上三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三升水煎煮至剩六升,濾掉藥渣後,分成六次服用,每天三次。若病情沒有改善,應繼續按此方法服藥。

另外,對於胸口憋悥,感覺像被堵塞,胸口和喉嚨乾澀,想咳嗽但只能吐出唾沫的胸痹症狀,可使用以下處方:

所需藥材有:陳皮一斤,枳實五枚,生薑半斤。

將以上三種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兩升,濾掉藥渣後,分兩次服用。此處方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被稱為橘皮枳實生薑湯。

2. 治中湯

治胸痹方(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)。

白話文:

「這是用於治療胸痹(胸部悶痛或緊縮感)的藥方,詳細的藥方內容請參閱第二十卷中關於膀胱腑及霍亂的部分。」

3. 通氣湯

治胸滿短氣噎塞方。

半夏(八兩),生薑(六兩),橘皮(三兩),吳茱萸(四十枚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一方,無橘皮,用桂枝三兩。)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胸口悶、呼吸短促及哽塞感的處方,名為「通氣湯」。

藥方成分如下:半夏八兩,生薑六兩,橘皮三兩,吳茱萸四十枚。

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後,加八公升的水熬煮,直到剩下三公升的藥汁,再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。另有一個變更版的處方,不使用橘皮,改用三兩的桂枝。

4. 細辛散

治胸痹達背痛短氣方。

細辛,甘草(各二兩),枳實,生薑,栝蔞實,乾地黃,白朮(各三兩),桂心,茯苓(各三兩)

上九味治,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,症狀包括胸部緊悶到背部疼痛及呼吸短促的處方。

藥材包含:細辛、甘草(各60克)、枳實、生薑、栝蔞實、乾地黃、白朮(各90克)、桂心、茯苓(各90克)

以上九種藥材需進行處理,然後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時,用酒送服約方寸匕大小的藥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

5. 蜀椒散

治胸痹達背方。

蜀椒,食茱萸(各一兩),桂心,桔梗(各三兩),烏頭(半兩),豉(六兩)

上六味治,下篩,食後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一種症狀會從胸口痛到背部的疾病用的藥方,名為「蜀椒散」。

所需藥材如下:蜀椒和食茱萸各取一兩,桂心和桔梗各取三兩,烏頭取半兩,以及豉取六兩。

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細緻後過篩。每日三次,在飯後以酒送服,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大小。

6. 前胡湯

治胸中逆氣,心痛徹背,少氣不食方。

前胡,甘草,半夏,芍藥(各二兩),黃芩,當歸,人參,桂心(各一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三十枚),竹葉(一升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四服。

又方,前胡,甘草,半夏,芍藥,人參,茯苓,生薑,麥門冬,餳(各三兩),黃芩,當歸,桂心(各一兩),大棗(三十枚)

上十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,去滓,分二服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胸中的氣逆,像是心痛到背部,呼吸短淺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有:前胡、甘草、半夏、芍藥各兩錢,黃芩、當歸、人參、桂心各一錢,生薑三錢,大棗三十枚,竹葉一升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然後用九升的水煎煮,最後得到三升的藥湯,分四次服用。

另外有一個配方,藥材包括:前胡、甘草、半夏、芍藥、人參、茯苓、生薑、麥門冬、餳各三錢,黃芩、當歸、桂心各一錢,大棗三十枚。同樣地,將藥材切碎,用十四升的水煎煮,最後得到三升的藥湯,去掉殘渣,分兩次服用。

7. 熨背散

治胸背疼痛而悶方。

烏頭,細辛,附子,羌活,蜀椒,桂心(各五兩),川芎(一兩六銖)

上七味治,下篩,帛裹微火炙令暖,熨背上,取瘥乃止,慎生冷,如常法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胸背疼痛且有壓抑感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如下:烏頭、細辛、附子、羌活、蜀椒、桂心(以上各需五兩)、川芎(需一兩六銖)。

將上述七種藥材處理後,進行研磨篩選,然後用布包裹起來。在微火上加熱至溫暖,再放在背部進行熱敷,直到病情改善才停止。在此期間,患者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,就像平時的保養方式一樣。

8. 下氣湯

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。

杏仁(四七枚),大腹檳榔(二七枚)

上二味㕮咀,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,分再服,曾患氣發輒合服之。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胸腹背部悶脹、呼吸困難的處方。

需準備的藥材有杏仁四十七粒,以及大腹檳榔二十七粒。

將這兩種藥材研磨後,用三公升的男童尿液來煎煮,直到只剩下一半的量,即一公升半。然後分兩次服用,若曾經有氣喘病史的人,一旦發作就可以立即熬煮服用。

9. 檳榔湯

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。

檳榔(極大者四枚,小者八枚)

上一味二品㕮咀,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,去滓,分三服,頻與五劑永定。

白話文:

[檳榔湯的製作方式]

主要用於疏通胸背間的不順氣息,以及改善聲音嘶啞或呼吸不暢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為:檳榔(若是體積大的檳榔取四顆,若較小則取八顆)

將上述藥材切碎,然後用三升的小兒尿來煎煮,等到液體濃縮減少至二升時,過濾掉藥渣。將煮好的藥湯分成三次服用,連續服用五天,就能達到穩定療效。

請注意,此處提到的小兒尿在古代中醫學中是一種藥物,但現代已很少使用這種方法。

10. 灸法

胸痹引背時寒,間使主之。胸痹心痛,天井主之。胸痹心痛不得息,痛無常處,臨泣主之。胸痹心痛,灸膻中百壯,穴在鳩尾上一寸,忌針。胸痹滿心痛,灸期門,隨年壯,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。

白話文:

[灸療法]

當胸悶且疼痛連到背部,偶爾感覺寒冷,可以使用間使穴來治療。若出現胸悶心痛的情況,則可灸天井穴。對於胸悶心痛到無法呼吸,痛楚位置不定的情況,可用臨泣穴來緩解。如果胸悶心痛,應灸膻中穴一百次,此穴位於鳩尾穴上方一寸的位置,但需避免針刺。若是胸悶、心痛且胸口有飽脹感,應灸期門穴,灸的次數和年齡相等,期門穴位於第二根肋骨末端,乳頭直下約一寸半的位置。

11. 頭面風第八

(方九十二首)

白話文:

標題:"頭面部風濕第八章"

內容:"本章共包含九十二種治療頭面部風濕的藥方。"

然而,這只是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,實際的翻譯可能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。如果你有更詳細的原始文本,我將能提供更精確的翻譯。

12. 芎藭酒

治腦風頭重頸項強,䀮䀮淚出,善久目欲眠睡,憎風,劇者耳鳴,滿眉眼疼悶,吐逆眩倒不自禁,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,諸邪病悉主之方。

川芎,辛夷,天雄,人參,天門冬,柏子仁,磁石,石膏,茵芋,山茱萸,白頭翁,桂心,秦艽(各三兩),松蘿,羚羊角,細辛,薯蕷,菖蒲,甘草(各二兩),雲母(一兩,燒令赤研為粉),防風(四兩)

上二十一味㕮咀,以酒二斗漬七日,初服二合,漸加至五合,日三。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,為婦積年無兒,服此酒並將紫石英門冬丸服之,眩瘥,生兒平復。(紫石英門冬丸見前婦人門中。)

白話文:

【芎藭酒】

這藥酒用來治療因風邪入侵導致的頭部沉重、頸項僵硬,眼睛常有淚水流出,長時間感到眼睛疲倦想睡,怕風,嚴重者會有耳鳴,眉毛和眼睛周圍疼痛悶脹,會有噁心嘔吐、暈眩倒地失去控制的情況,各種風邪趁虛而入影響五臟六腑,導致精神失常,以及各類邪氣引起的疾病,都有很好的療效。

配方如下:川芎、辛夷、天雄、人參、天門冬、柏子仁、磁石、石膏、茵芋、山茱萸、白頭翁、桂心、秦艽(各取三兩),松蘿、羚羊角、細辛、薯蕷、菖蒲、甘草(各取二兩),雲母(一兩,先燒紅再研磨成粉),防風(取四兩)

將以上21種藥材切碎,用二斗酒浸泡七天,開始服用時每日三次,每次兩合,逐漸增加到五合。有個女性從小就患有風眩,發作時會倒地,做為人妻多年卻無法生育,服用此藥酒並搭配紫石英門冬丸一起服用,風眩症狀改善,終於順利懷孕生子,身體也恢復健康。(紫石英門冬丸的詳細信息請參考婦科專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