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七 肺臟方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肺臟方 (9)

1. 白石英散

明目利小便,治氣及補五勞七傷,無所不治方。

煉成白石英十兩(白石英無多少,以錘子砧上細磽嚮明,選去靨翳、色暗黑黃赤者,惟取白淨者為佳,搗篩瓷器中,研令極細熟,以生絹袋於銅器中,水飛如作粉法,如此三度,研訖澄之,漸漸去水,水盡至石英曝乾,看中有粗惡不淨者,去之。堪用者更研使熟,白絹袋盛著瓷器中,以瓷碗蓋之,於三鬥米下蒸之,以飯熟訖出,取懸之使干,更於瓷器中,研之為成)

石斛,蓯蓉(各六分),澤瀉,茯苓,橘皮(各一兩),菟絲子(三兩)

上七味治,下篩,總於瓷器中研令相得,重篩,酒服方寸匕,日二,不得過服。慎豬、魚、鵝、鴨、蒜、冷、醋、滑。

白話文:

【白石英散】

這款藥物能明亮視力,利於小便,對調理氣血以及補養因過勞導致的身體損耗有很好的療效,可說是萬病皆治的方子。

首先,需精煉白石英十兩。選擇時,用錘子在砧板上敲碎,並透過光線選出沒有雜質、顏色不純(如黑色、黃色、紅色)的石頭,只留下純白且潔淨的部分。然後,將其研磨成粉末,放入瓷器中進一步研磨至極細。再用生絹袋裝著,在銅製容器中用水飛法(一種製粉的方法)進行三次研磨,最後將石英粉沉澱,逐漸去除水分,直到完全乾燥。再檢查一遍,去掉其中任何未研磨細緻或不純的部分。剩下的部分再次研磨,用白絹袋裝好,放在瓷器中,用瓷碗蓋住,置於三鬥米下蒸煮,待飯煮熟後取出,晾乾,再放入瓷器中研磨。

藥材:石斛、蓯蓉各六分,澤瀉、茯苓、橘皮各一兩,菟絲子三兩。

將以上七種藥材處理後,篩去粗粒,統一放入瓷器中充分混合,再次篩選,然後用酒送服一寸匕的量,每日兩次,切勿超量服用。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豬肉、魚、鵝、鴨、大蒜、寒涼食物、醋和滑膩的食物。

2. 白石英丸

補養肺氣方。

白石英,陽起石,磁石,菟絲子,蓯蓉,地黃(各二兩半),栝蔞根,石斛,白朮,五味子(各一兩),防風,巴戟(各五分),桂心,人參(各一兩),蛇床子(半兩)

上十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加至三十丸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則補養肺部氣力的處方,名為[白石英丸]。

所需的藥材有:白石英、陽起石、磁石、菟絲子、蓯蓉、地黃(每一種各需二兩半)、栝蔞根、石斛、白朮、五味子(每一種各需一兩)、防風、巴戟(每一種各需五分)、桂心、人參(每一種各需一兩)、蛇牀子(需半兩)。

將上述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服用時,以酒送服十五粒,可逐漸增加到三十粒,每日服用兩次。

3. 補傷散

治肺傷善泄咳,善驚恐,不能動筋,不可遠行,膝不可久立,汗出鼻乾,少氣喜悲,心下急痛,痛引胸中,臥不安席,忽忽喜夢,寒熱小便赤黃,目不能遠視,唾血方。

天冬(一升),防風,澤瀉,人參,阿膠(各一兩半),栝蔞根,前胡,芍藥,石膏,乾薑,大豆卷(各二兩),紫菀,白蘞(各一兩),桂心,白朮(各四兩),地黃,甘草,山藥,當歸(各二兩半)

上十九味治,下篩,食前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【補傷散】
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肺部受損所導致的頻繁咳嗽,以及易驚恐的症狀。患者可能感到肌肉無法正常活動,身體虛弱到無法長途跋涉,甚至雙膝難以長時間站立。此外,還可能出現多汗、鼻子乾燥、氣短且情緒易悲的現象。患者也可能感到胸口緊繃疼痛,這種疼痛會延伸至胸部,影響睡眠品質,使得患者躺在牀上輾轉反側,並且容易做夢。同時,患者可能會有寒熱交錯的情況,小便呈現赤黃色,視力模糊,無法遠視,甚至出現吐血的嚴重情況。

此方的成分包括:天門冬一升,防風、澤瀉、人參、阿膠各一兩半,栝樓根、前胡、芍藥、石膏、乾薑、大豆卷各二兩,紫苑、白蘞各一兩,桂心、白朮各四兩,地黃、甘草、山藥、當歸各二兩半。

以上十九種藥材需進行細緻研磨,然後過篩,製成藥粉。服用時,應在飯前以酒送服,每次用量為方寸匕,每日服用三次。

4. 理氣丸

治氣不足方。

杏仁,桂心(各一兩),乾薑,益智仁(各二兩)

上四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未食服三丸,以知為度。

治冷氣短氣方:

蜀椒五兩絹袋盛,酒一斗,浸二七日,服之,任意多少。

治讀誦勞極疲乏困頓方:

酥,油,酒,糖,白蜜(各二升)

合銅器中,微火煎二十沸,下之,為準七日七夜服之令盡。宜慎生冷。

又方,人參,甘草,茯苓,當歸(各二兩),川芎,芍藥,地黃,黃耆,骨皮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一方用桂心三兩。)

治卒短氣方:

搗韭汁服一升,立瘥。(《肘後方》治卒上氣喘息便欲死。)

治乏氣方:

生薑,枸杞葉(各二兩)

上二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治少年房多短氣方:

豉(七合),梔子(十四枚)

上二味以水二升,煮豉取一升半,去豉納梔,煮取八合,服半升,不瘥更服。

白話文:

【理氣丸】

這是一個治療氣力不足的處方。

藥材有:杏仁、肉桂(各30克)、乾薑、益智仁(各60克)。

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,飯前服用三顆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對於治療寒氣導致的呼吸短促:

取蜀椒150克,用紗布包裹,浸泡在一公升的酒中,經過十四天後即可飲用,服用量視個人情況而定。

對於因大量閱讀誦唸造成的極度疲勞:

將酥油、食用油、酒、糖、蜂蜜(各600毫升)混合放入銅鍋中,用小火加熱至沸騰二十次,待冷卻後在連續七天內喝完。在此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。

另一個處方是: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當歸(各60克)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、黃耆、骨皮(各90克)、大棗(20顆)。

以上十種藥材切碎,用水十公升熬煮至剩三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(有些處方會再添加30克的肉桂。)

對於突然呼吸短促的情況:

搗碎韭菜榨汁,服用一杯,馬上就能緩解症狀。

對於治療精神疲憊:

生薑、枸杞葉(各60克)

以上兩種藥材切碎,用水三公升熬煮至剩一公升,一次全部服下。

對於年輕人因房事過多導致的呼吸短促:

豆豉(200毫升)、梔子(14顆)

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兩公升,先煮豆豉至剩一公升半,濾去豆豉後加入梔子,再煮至剩800毫升,每次服用200毫升,若無效可再服用。

5. 灸法

凡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,嘔逆不食,灸太衝不限壯數。從痛至不痛,從不痛至痛止。

上氣厥逆,灸胸堂百壯,穴在兩乳間。

胸膈中氣,灸闕輸隨年壯。(扁鵲云:第四椎下,兩旁各一寸半,名闕輸。)

心腹諸病,堅滿煩痛,憂思結氣,寒冷霍亂,心痛吐下,食不消,腸鳴泄利,灸太倉百壯。(太倉穴,一名胃募,在心下四寸,乃胃脘下一寸是。)

結氣囊裹,針藥所不及,灸肓募,隨年壯。肓募二穴從乳頭斜度至臍中屈出半,從乳下行度頭是穴。

下氣,灸肺俞百壯。又灸太衝五十壯。

凡臍下絞痛,流入陰中,發作無時,此冷氣,灸關元百壯,穴在臍下三寸。

短氣不得語,灸天井百壯,穴在肘後兩筋間。又灸大椎,隨年壯。又灸肺俞百壯。又灸肝俞百壯。又灸尺澤百壯。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。又灸手十指頭合十壯。

少年房多短氣,灸鳩尾頭五十壯。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。

乏氣,灸第五椎下,隨年壯。

論曰:凡卒厥逆上氣,氣攻兩脅,心下痛滿,奄奄欲絕,此為奔豚氣。即急作湯以浸兩手足,數數易之。

奔豚,灸氣海百壯,穴在臍下一寸半。又灸關元百壯,穴在臍下三寸。

奔豚,灸期門百壯,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。奔豚腹腫,灸章門百壯,章門一名長平。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。奔豚搶心不得息,灸中極五十壯。中極一名玉泉,穴在臍下四寸。

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,灸中府百壯,穴在乳上三肋間。

奔豚上下,灸四滿二七壯,穴挾丹田兩旁,相去三寸,即心下八寸,臍下橫紋是也。

白話文:

[灸法]

凡是因為寒氣上沖導致腹部像雷鳴般轟響,噁心反胃,食慾不振,可以灸太衝穴,不限制灸的次數,直到痛感消失或出現。

上沖的寒氣導致氣逆,可以在胸堂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兩乳之間。

胸膈中的氣滯,可以在闕輸穴灸,次數等於你的年齡。(根據扁鵲說法,闕輸穴在第四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處)

心腹各種疾病,如堅硬脹滿、煩躁疼痛、憂鬱思慮、寒氣引起的霍亂、心痛、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瀉痢,可以在太倉穴灸一百次。(太倉穴,又稱胃募,位於心臟下方四寸,即胃脘下一寸處)

結聚在囊中的氣滯,針灸和藥物難以達到,可以在肓募穴灸,次數等於你的年齡。肓募穴兩個位置,從乳頭斜向肚臍中間半寸,沿乳頭線向下即可找到。

下沖的寒氣,可以在肺俞穴灸一百次。同時也可以在太衝穴灸五十次。

凡是肚臍下方劇烈疼痛,疼痛感流向生殖器,隨時可能發作,這是寒氣所致,可以在關元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肚臍下方三寸。

呼吸困難,無法說話,可以在天井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肘後的兩根筋之間。同時也可以在大椎穴灸,次數等於你的年齡。同時也可以在肺俞穴、肝俞穴、尺澤穴灸一百次。同時也可以在小指和第四指間的交脈上灸七次。同時也可以在手指頭灸十次。

年輕人房事過多導致呼吸困難,可以在鳩尾頭灸五十次。同時也可以用鹽灸肚臍孔中十四次。

疲倦乏力,可以在第五椎骨下方灸,次數等於你的年齡。

論述:凡是突然氣逆、上沖的寒氣,氣攻兩側脅部,心下疼痛,有瀕死感,這被認為是奔豚氣。應立即用熱水浸泡雙手雙腳,多次更換。

奔豚氣,可以在氣海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。

奔豚氣,也可以在關元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肚臘下方三寸。

奔豚氣,也可以在期門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。

奔豚氣導致腹部腫脹,可以在章門穴灸一百次,章門穴又名長平,位於大橫外直臍季肋端。

奔豚氣導致心跳加速,呼吸困難,可以在中極穴灸五十次,中極穴又名玉泉,位於肚臍下方四寸。

奔豚氣導致上下腹部和腰部連帶疼痛,可以在中府穴灸一百次,該穴位位於乳上三肋間。

奔豚氣,可以在四滿穴灸十四次,該穴位位於丹田兩旁,距離三寸,即心下八寸,肚臍下方的橫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