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3)
卷八 治諸風方 (3)
1. 論雜風狀第一
其寒多者,則為痛痹。其濕多者,則為著痹。冷汗濡,但隨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,則為周痹也。在肌中更發更止,左以應左,右以應右者,為偏痹也。
夫痹,其陽氣少而陰氣多者,故令身寒從中出。其陽氣多而陰氣少者,則痹且熱也。
諸痹風勝者則易愈,在皮間亦易愈,在筋骨則難痊也。久痹入深,令營衛澀,經絡時疏則不知痛。
風痹病不可已者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,腹中股胵淫濼,煩心頭痛。傷脾腎時嘔眩,時自汗出。傷心目眩。傷肝悲恐,短氣不樂。傷肺不出三年死。(一云三日。)
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。痙者,口噤不開,脊強而直,如發癇之狀,搖頭馬鳴,腰反折;須臾十發,氣息如絕,汗出如雨,時有脫。易得之者,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。小兒臍風,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。溫病熱盛入腎,小兒癇。熱盛皆痙,痙、喑、厥,癲皆相似。
故久厥成癲,宜審察之。其重者,患耳中策策痛,皆風入腎經中也。不治流入腎,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,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三劑。若耳痛腫,生汁作癰癤者,乃無害也。惟風宜防耳,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。
白話文:
論雜風狀第一
寒邪較重者,則為痛痹(疼痛的痺症)。濕邪較重者,則為著痹(肢體沉重麻木的痺症)。若出現冷汗淋漓,疼痛只沿著血脈上下傳播,而不能左右移動,則為周痹(全身痺症)。若疼痛在肌肉中時發時止,左邊痛則左邊應,右邊痛則右邊應,則為偏痹(局部痺症)。
痺證的產生,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才會感到從內而外的寒冷。如果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則痺證會伴隨發熱。
各種痺證,若以風邪為主,則容易痊癒;若僅在皮膚表層,也容易痊癒;但若深入筋骨,則難以痊癒。痺證久治不愈深入臟腑,會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,此時反而感覺不到疼痛。
風痺久病不愈者,腳如同踩在冰上,時而像浸在熱水中,腹部及大腿內側感覺潮濕不適,煩躁心慌頭痛。傷及脾腎則會嘔吐眩暈,時而自汗;傷及心則眩暈;傷及肝則悲恐,氣短不悅;傷及肺則不出三年(或三日)就會死亡。
太陽中風,再受寒濕侵襲,則會轉變成痙攣。痙攣的症狀是:口不能張開,脊柱僵直,如同發癇一樣,搖頭作響,腰部反折;一會兒發作十次,呼吸若斷若續,汗出如雨,甚至昏厥。容易發生痙攣的人,包括產後婦女及金創導致血脈虛弱者。嬰兒臍風,成人因受寒濕而引起的痙攣,都容易致死。溫病熱邪過盛,入侵腎經,小兒則會發癇。熱邪過盛都會導致痙攣,痙攣、喑啞、厥逆、癲癇等症狀非常相似。
因此,久病厥逆而轉為癲癇,需要仔細診察。病情嚴重者,會感到耳中作響疼痛,這是風邪入侵腎經的症狀。若不及時治療,風邪深入腎經,則會突然全身痙攣僵直,如同死人一般,此時應該服用小續命湯兩三劑。如果耳朵疼痛腫脹,並出現膿液,形成癰疽,則無大礙。唯獨風邪容易侵犯耳朵,針刺耳前動脈及風府穴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