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(3)

1. 太乙追命丸

治百病,若中惡氣,心腹脹滿,不得喘息,心痛積聚臚脹疝瘕,宿食不消,吐逆嘔啘,寒熱瘰癧蠱毒,婦人產後余疾方。

蜈蚣(一枚),丹砂(即真珠),附子,礬石(一作礜石),雄黃,藜蘆,鬼臼(各一分),巴豆(二分)

上八味,為末,蜜丸如麻子,一服二丸,日一服,傷寒一二日服一丸,當汗出,綿裹兩丸塞耳中。下利服一丸,一丸塞下部。蠱毒服二丸,在外膏和摩病上。在膈上吐,在膈下利,有瘡一丸塗之,毒自出。產後余疾服一丸,耳聾綿裹塞耳中。

治人得藥雜蠱方:

斑蝥(六枚),桂心,藜蘆(各如指大),釜月下土(如彈丸大)

上四味,治下篩,水服一錢匕下,蟲蛇蝦蟆蜣螂毒俱出。

白話文:

這款藥丸名為「太乙追命丸」,據稱能治療各種疾病。包括若不幸遭受邪氣侵襲,導致心臟與腹部腫脹難受,呼吸困難;心臟疼痛,體內積累腫塊,腹部腫脹,疝氣或瘤症;食物消化不良,反胃嘔吐;身體發冷發熱,淋巴結核,中毒,以及婦女產後的各類餘疾。

所需藥材如下:蜈蚣一隻,硃砂(亦即珍珠),附子,明礬(一說為礜石),雄黃,藜蘆,鬼臼,巴豆(分量為其他藥材的一倍)。

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像芝麻大小的藥丸。一般每日服用兩顆,一天一次。若患風寒一二天,則服用一顆即可,服後會出汗。將兩顆藥丸包在棉花中塞入耳朵,可以治療某些病症。若是下痢,服用一顆,並塞一顆於下部。若中毒,服用兩顆,可將藥丸與藥膏混合塗抹於患處。若病竈在膈膜之上,會導致嘔吐;在膈膜之下,會導致下痢。若有膿瘡,塗抹一顆藥丸於其上,毒素自然會排出。產後餘疾,服用一顆。若是耳鳴,則將藥丸包在棉花中塞入耳中。

另有一個專門用於治療各種複合性中毒的藥方:

所需藥材:斑蝥六隻,肉桂心,藜蘆(各取等同手指大小的份量),鍋底灰(取等同彈丸大小的份量)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過篩,用水送服一錢的份量,能使體內的蟲蛇、蝦蟆、蜣螂等毒素一同排出。

2. 萬病丸

治蠱疰,四肢浮腫,肌膚消索,咳逆腹大如水狀,死後轉易家人。一名蠱脹方。(《小品》名雄黃丸。)

雄黃,巴豆,莽草,鬼臼(各四兩),蜈蚣(三枚)

上五味,為末,蜜和搗三千杵,丸如小豆,密封勿泄氣,宿勿食,平旦空腹服一丸,一炊久不知,更加一丸,當先下清水,次下蟲長數寸,及下蛇,又下毈雞子或白如膏,下後作蔥豉粥補之,百種暖將息。

治中蠱毒,腹內堅如石,面目青黃,小便淋瀝,病變無常處方。(《肘後》、《古今錄驗》

俱云:用鐵精、烏雞肝和丸,如梧子,酒服三丸,日再。甚者不過十日。《千金》用後湯,疑誤。)

羖羊皮(方五寸),犀角,芍藥,牡丹,黃連(各一兩),蘘荷(四兩半),梔子仁(七枚)

上七味,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葛氏、崔氏俱無牡丹、芍藥、梔子,有苦參、升麻、當歸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介紹的是「萬病丸」的製作與使用方法,以及一種治療蠱毒的藥方。

「萬病丸」能治療一種名為蠱疰的疾病,症狀包括四肢浮腫、身體消瘦、咳嗽且腹部膨脹如水袋般,甚至會在患者死亡後影響家人的健康。此藥方又被稱為「蠱脹方」,在《小品》中則被稱為「雄黃丸」。

藥方成分包含雄黃、巴豆、莽草、鬼臼各四兩,以及蜈蚣三枚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蜂蜜攪拌三千次,揉成像小豆大小的丸子,密封保存以防空氣洩漏。服用前一晚需禁食,於隔日清晨空腹服用一丸,若一個小時內無反應,可再加服一丸。服藥後應先排出清水,接著是長達數寸的寄生蟲,甚至會排出蛇,還可能出現像氈雞蛋或白色膏狀物。排完後,可食用蔥豉粥來滋補身體,並進行各種溫暖的調理。

另一個治療蠱毒的藥方,適用於腹部硬如石頭、面色青黃、小便不暢、病情多變的患者。藥方推薦使用鐵精、烏雞肝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日早晚以酒送服三粒,病情嚴重者十天內應見效。但《千金》一書中提及的後湯方,似乎有所誤解。

藥方成分包含五寸方的羖羊皮、犀角、芍藥、牡丹、黃連各一兩,蘘荷四兩半,梔子仁七枚。將這些材料切碎,以九升水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葛氏》和《崔氏》的版本中沒有牡丹、芍藥、梔子,而有苦參、升麻、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