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(2)

1. 下散法

治藥發熱困方(《翼方》云:凡散數發熱無賴下去之。又云:諸丹及金石等同用之)。

黍米三升作糜,以成煎豬脂一斤和,令調,宿不食,旦空腹食之,令飽,晚當下藥神良。不盡熱發,更合服之。

又方,肥豬肉(五斤),蔥白,薤(各半斤)

上三味,合煮,治如食法,宿不食,旦服之令盡,不盡,明日更服。

又方,治壓藥發動數數患熱困,下之之方。

以豬腎脂一具,不令中水,以火炙,承取汁,適寒溫一服三合,每日夜五六服,多至五六升,二日稍隨大便下。

又方,作肥豬肉臛一升,調如常法,平旦空腹頓服令盡,少時腹中雷鳴,鳴定藥隨下,以器盛取,用水淘石。不盡,更作如前服之。

白話文:

[下散法]

這是在治療因藥物導致的發燒與虛弱的處方,《翼方》裡提到:凡是服用散劑多次後仍持續發燒,可以嘗試使用此法去除。此外,對於服用各種丹藥或金石類藥物所導致的問題,也可採用同樣的方法。

具體做法為:先準備三升黍米煮成粥,再加入一斤熬好的豬油,充分攪拌均勻。前一天晚餐需禁食,第二天清晨空腹食用此粥直到飽足,到了傍晚,藥物就會順利排出,效果非常顯著。若發燒仍未完全消除,可再次製作並服用。

另一個方法是:準備五斤肥豬肉、半斤蔥白和半斤薤,將這三種材料一起烹煮,處理方式如同日常飲食。前一天晚餐需禁食,第二天清晨服食這些食材直至吃完。如果一次無法吃完,可於隔天再次服用。

再一個方法是:為了應對因藥物引起的反覆發熱和虛弱,提供一種下藥的方案。具體做法是:取一具豬腎和豬油,確保其未接觸到水分,然後用火烤,收集其油脂,待其溫度適中,每次服用三合,每天早晚各服用五到六次,總量可達到五到六升,兩天後會隨著大便排出。

最後一個方法是:製作一升肥豬肉湯,按常規方式調味,清晨空腹一次性喝完,不久後,你會感到腹部有如雷鳴般的響聲,等到聲音消失,藥物就會隨排泄物一同排出,可用容器接住,再用水沖洗掉殘留的石質物。如果一次無法完全清除,可依照前述方法再次服用。

2. 蠱毒第四論

(論一首六條,方二十首)

論曰:蠱毒千種,種種不同,或下鮮血,或好臥暗室,不欲光明,或心性反常,乍嗔乍喜,或四肢沉重,百節痠痛,狀貌說不可盡。亦有得之三年乃死,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。其死時,皆從九孔中或於脅下肉中出去,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、麝香、神丹諸大辟惡藥,則百蠱、貓鬼、狐貍、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。養生之家大須慮此。

俗亦有灸法,初中蠱於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壯,並主貓鬼亦灸得愈。又當足小趾尖上灸三壯,當有物出。酒上得者有酒出,飯上得者有飯出,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,即愈,神驗,皆於灸瘡上出。

凡中蠱毒,令人心腹絞痛,如有物齧,或吐下血皆如爛肉,若不即治,蝕人五臟盡乃死矣,欲驗之法,當令病人唾水。沉者是蠱,不沉者非蠱也。

凡人患積年,時復大便黑如漆,或堅或薄或微赤者,是蠱也。

凡人忽患下血,以斷下方治更增極者,此是中盅者也。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,無有多少,此皆是蠱毒。粗醫以斷痢藥處之,此大非也。

世有拙醫,見患蠱脹者,遍身腫滿,四肢如故,小便不甚澀,以水病治之。延日服水藥,經五十餘日望得痊愈,日復增加,奄至殞歿,如此者不一。學者當細尋方意,消息用之,萬不失一。醫方千卷,不盡其理,所以不可一一備述。

凡人中蠱,有人行蠱毒以病人者,若服藥知蠱主姓名,當使呼喚將去。若欲知蠱主姓名者,以敗鼓皮燒作末,飲服方寸匕,須臾自呼蠱主姓名者,可語令去則愈。又以蛇涎合作蠱藥著飲食中,使人得瘕病。此一種積年乃死,療之各自有藥。江南山間人有此,不可不信之。

白話文:

[蠱毒第四論]

(討論一篇,共六項條目,附錄二十種藥方)

討論中說:蠱毒種類繁多,種種不同,有的會導致排出血便,有的會讓患者偏好待在昏暗的房間,避免光亮,有的會使人心情反覆無常,時怒時喜,有的會造成四肢沉重,全身關節痠痛,其症狀繁多無法詳述。蠱毒發作後,有的人三年才會死亡,嚴重的可能一個月甚至一百天內就會喪命。患者去世時,蠱毒會從九竅或肋側的肉中逃出。因此,為了防範蠱毒,出門時應隨身攜帶雄黃、麝香、神丹等強效驅邪藥物,這樣一來,各種蠱毒、貓鬼、狐貍、老物精魅就不敢侵擾人體。注重養生的人,必須對此特別警覺。

民間也有灸療的方法,如果懷疑自己中了蠱毒,可以在心下部位施灸一百次,此法同時適用於貓鬼的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在腳的小趾尖端灸三次,此時會有異物排出。如果是酒中藏毒,排出的就是酒;如果是飯中有毒,排出的就是飯;如果是肉菜中毒,排出的就是肉菜,治療效果顯著,異物都是從灸傷部位排出。

一般來說,一旦中了蠱毒,會使人感到心腹劇烈疼痛,如同被東西啃咬,或是嘔吐或便血,血色如腐肉。如果不立即治療,蠱毒會侵蝕五臟,直至患者死亡。要驗證是否中蠱,可以讓患者吐口水,如果口水下沉,就是中了蠱毒;如果口水不下沉,則不是中蠱。

長期患病,偶爾出現黑色如漆的大便,且便質或硬或稀或略帶紅色,這也是中蠱的徵兆。

突然間便血,即使使用止血藥物也無法改善病情,這很可能是中了蠱毒。突然血痢,無論血色是紅是黑,量多量少,這也都是蠱毒的症狀。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,可能會誤認為這是普通的血痢,這種做法非常錯誤。

有不夠專業的醫生,看到蠱脹病患者全身浮腫,四肢卻依然正常,小便並不十分困難,就按照水腫病來治療。病人每天服用治療水腫的藥物,經過五十多天的治療,不但沒有痊癒,病情反而逐日加重,最終不幸去世,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。學醫者應該細心理解藥方的原理,謹慎使用,才能確保萬無一失。醫書雖有千卷,但不可能盡述所有道理,因此不能一概而論。

有人故意用蠱毒害人,如果服藥後能得知下蠱人的名字,就能呼喚此人將蠱收回。如果想知道下蠱人的名字,可以用破舊鼓皮燒成灰,服用一茶匙,不久後,下蠱人的名字就會自動浮現,只要告訴此人將蠱收回,疾病就能痊癒。還有人將蛇涎和蠱藥混合,加入食物中,讓人患上腹部腫塊的疾病。這種情況,患者往往多年後才會死亡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江南山區的人們,對此深信不疑,我們也不能輕易否定。

3. 太上五蠱丸

治百蠱,吐血傷中,心腹結氣,堅塞咽喉,語聲不出,短氣欲死,飲食不下,吐逆上氣,去來無常,狀如鬼祟,身體浮腫,心悶煩疼寒戰,夢與鬼交狐貍作魅,卒得心痛,上叉胸脅痛如刀刺,經年累歲,著床不起,悉主之方。

雄黃,椒目,巴豆,莽草,芫花,真珠(即丹砂。《外臺》作木香),鬼臼,礬石,藜蘆(各四分),附子(五分),獺肝(一分),蜈蚣(二枚),斑蝥(三十枚)

上十三味為末,蜜和更搗二千杵,丸如小豆,先食飲服一丸。余密封勿泄藥氣,十丸為一劑。如不中病,後日增一丸,以下痢為度,當下蠱種種,狀貌不可具述,下後七日將息,服一劑,三十年百病盡除,忌五辛。

白話文:

這款名為「太上五蠱丸」的藥物,用於治療多種由蠱蟲引發的病症,包括不明原因的吐血、消化系統受損、心臟及腹部有鬱結氣血、喉嚨堵塞、無法正常發聲、呼吸困難到近乎窒息、吞嚥困難、反覆嘔吐、氣喘、症狀來去無常,類似被邪靈纏身,全身浮腫、胸口悶痛、畏寒戰慄、做夢與鬼怪或狐狸精靈交合、突然心痛、胸側疼痛如同被刀刺、長年臥病在牀,這款藥物都能應對。

所需藥材包含:雄黃、椒目、巴豆、莽草、蕪花、真珠(也就是硃砂,《外臺》記載為木香)、鬼臼、礬石、藜蘆(每樣藥材取四分之一份量)、附子(取五分之一份量)、獺肝(取十分之一份量)、蜈蚣(兩條)、斑蝥(三十隻)。

將以上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調和後再反覆研磨二千次,製成小豆般大小的藥丸。應在飯前服用一顆。其餘藥材應密封保存,以防藥效散失。十顆藥丸為一個療程。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可在隔天增加一顆藥量,直到出現下痢的情況,代表體內的蠱蟲已被排出,其形態恐怖難以描述。排蟲後需休養七日,然後再服用一個療程的藥物,三十年內所有疾病都可消除,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五辛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