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三 心臟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心臟方 (1)

1. 犀角丸

治蠱毒百病,腹暴痛飛屍惡氣腫方。

犀角(屑),鬼臼(屑),桂心(末),羚羊角屑(各四錢匕),天雄,莽草,真珠(即丹砂),雄黃(各一兩),貝子(五枚,燒),蜈蚣(五節),巴豆(五十枚),麝香,射罔(各如雞子黃大,一枚)

上十三味,為末,蜜丸如小豆,服一丸,日二,含咽,不知少增之。卒得腹滿蜚屍,服如大豆許二丸。若惡氣腫,以苦酒和塗上,絳囊盛藥系左臂,闢不祥鬼疰蠱毒。可以備急。

治蠱毒方:

茜根,蘘荷根(各三兩)

上二味,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頓服。(《肘後》云:治中蠱吐血,或下血如爛肝者,自知蠱主姓名)。

又方,蝟皮灰,亂髮灰(各一方寸匕),生麻子汁(五升),桃根皮(向陽者),槲樹背陰白皮(各五兩)

上五味,先煮桃根、槲皮取濃汁一升,和麻子汁、發灰等令勻,患人宿少食,旦服一大升,須臾著盆中,以雞翎擿吐水中如牛涎犢胎,及諸蟲並出。

又方,槲樹背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,水三升,煮取一升,空腹服即吐蟲出,亦治中蠱下血。

又方,蝟皮灰水服方寸匕,亦出蟲。

又方,大戟,斑蝥,五月五日桃白皮(各四分。《必效方》云:取東引者火烘之。)

上三味,治下篩,旦空腹以水一鍾,服八捻。用二指相著如開,頓服之。若指頭相離取藥太過,恐能損人。(《肘後方》云:服棗核大不瘥,十日更一服。《必效方》云: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,不出更一服。李饒州云:若酒中得則以酒服,若食中得以飲服之)。

治蛇蠱方(蛇毒入菜果中,食之令人得病,名曰蛇蠱):

大豆末以酒漬,絞取汁,服半升。

治諸熱毒或蠱毒,鼻中及口中出血,醫所不治方:

取人屎尖七枚燒作火色,置水中研之,頓服即愈,亦解百毒時氣熱病之毒,服極神驗。

治蠱吐下血方:

櫸皮(廣五寸,長一尺),蘆荻根(如足大趾,五寸。《小品方》用薔薇根)

上二味,㕮咀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頓服,極下蠱。

治中蠱下血,日數十行者方:

巴豆(二七枚),芫青,藜蘆,附子,礬石(各二分)

上五味,為末,別治巴豆,合和相得,以綿裹藥如大豆許,納下部中,日三瘥。

又方,苦瓠一枚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稍稍服之,當下蠱及吐蝦蟆,蝌蚪之狀,一月後乃盡。(《肘後方》云:用苦酒二升煮。)

白話文:

【犀角丸】

主治各種由蠱毒引起的疾病,包括腹部突然劇烈疼痛、飛屍、惡氣以及腫脹等症狀。

配方成分有:犀牛角碎片、鬼臼碎片、桂心粉末、羚羊角碎片(各約12克)、天雄、莽草、真珠(即硃砂)、雄黃(各約30克)、貝殼(5片,燒過)、蜈蚣(5節)、巴豆(50粒)、麝香、射罔(各約雞蛋黃大小,一個)。以上十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小豆般大的丸子,每日服用一丸,分兩次服用,需慢慢含化吞下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適量增加劑量。若突然腹部脹滿或出現飛屍症狀,可服用兩丸,約莫大豆般大小。若是因惡氣引起的腫脹,可將藥物與醋混合塗抹於患處,再將裝有藥物的紅色袋子繫在左手臂上,以避邪驅鬼,解除蠱毒。此藥物可作為緊急情況下的備用藥。

【治蠱毒方】

茜草根、蘘荷根(各約90克),將這兩種藥材切碎,加入四升水煮至剩下兩升,一次性服用完畢。

【其他治蠱毒方】

刺蝟皮灰、亂髮灰(各約1.6平方釐米),生麻子汁(約2公升),桃樹根皮、槲樹背陰面的白色樹皮(各約150克)。先將桃樹根皮和槲樹皮煮成濃稠的汁液約340毫升,再與生麻子汁、亂髮灰混合均勻。患者需在前一晚少吃,第二天早上服用約340毫升的藥汁,不久後,會在盆中吐出類似牛涎和牛胎的東西,以及各種寄生蟲。

【治蛇蠱方】

將大豆磨成粉,用酒浸泡,取出汁液,服用約250毫升。

【治熱毒或蠱毒導致的鼻血或口血】

將七個便便尖端燒成火紅色,放入水中研磨,一次服下,立即痊癒。也可解百毒、熱病、時疫的毒性,服用效果神奇。

【治蠱吐下血】

櫸樹皮(寬約12.5公分,長約30公分),蘆葦根(約大拇指粗,長約12.5公分),將這兩種藥材切碎,加入兩升水煮至剩下一升,一次性服用完畢,能有效治療蠱毒。

【治中蠱下血,每天數十次者】

巴豆(14粒)、芫青、藜蘆、附子、礬石(各約6克)。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巴豆單獨處理,然後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,用棉布包裹如大豆大小的藥粉,置於下部,每天三次,直至病情好轉。

【其他治蠱毒下血方】

取一顆苦瓠,加入兩升水煮至剩下一升,逐漸服用,能排出體內的蠱毒,甚至能吐出像蝦蟆和蝌蚪的東西,一個月後,所有症狀將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