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 傷寒方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傷寒方下 (8)

1. 溫瘧第十五

(論一首,方三十一首,灸刺法十九首,禳瘧法一首,符二首)

白話文:

論一首

方三十一首

灸刺法十九首

禳瘧法一首

符二首

論曰:夫瘧者皆生於風,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也。問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?對曰:夫寒者陰氣也,風者陽氣也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,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問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對曰: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,亦以時傷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悶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:瘧疾都是由風引起的。夏天被暑熱所傷,到了秋天就會變成痎瘧。

問:瘧疾為什麼先發冷然後發熱?

答:寒冷屬陰,風屬陽。先被寒氣所傷,後被風邪所傷,所以先發冷,後發熱。這種隨著季節發作的瘧疾,稱為寒瘧。

問:為什麼有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?

答:先被風邪所傷,後被寒氣所傷,所以先發熱後發冷。這種也隨著季節發作的瘧疾,稱為溫瘧。

如果是隻發熱不發冷的瘧疾,是體內的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盛,就會出現氣虛、煩躁、手足發熱、想吐等症狀。這種瘧疾稱為癉瘧。

問曰:夫病溫瘧與寒瘧,而皆安舍,舍於何臟?對曰: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寒,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則陽氣獨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腦髓鑠,肌肉消,腠理發泄,因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邪氣先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。如是則陰虛而陽盛,盛則病矣。

白話文:

問:溫瘧和寒瘧這兩種疾病都安居在人體某個臟腑,請問它們分彆安居在哪裡?

答:溫瘧是由於冬天時被風寒侵襲,病邪藏於骨髓中,到了春天陽氣獨發,邪氣無法自行排出。此時遇上大暑天氣,腦髓被灼傷,肌肉消瘦,皮膚腠理疏鬆,因某種勞作而用力,邪氣便跟著汗液一同排出。這種疾病是邪氣先藏於腎臟,其病氣由內向外發散。如此一來,陰虛而陽氣盛旺,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病。

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虛則寒矣。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問曰:癉瘧何如?對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,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,故命曰癉瘧。夫瘧之旦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肢始也。

白話文:

**衰弱時,氣血會反覆回到體內,導致陽氣虛弱,虛弱則會發寒。**因此,先發熱後發寒,稱為溫瘧。

問:癉瘧是什麼樣的病?

答:癉瘧是肺部本來就有熱,氣血旺盛於全身,邪氣向上衝擊,中氣充實而不向外宣泄。 由於某種消耗體力的原因,皮膚毛孔打開,風寒侵襲到皮膚內層的肌肉之間,發作時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而不衰退就會發病。其氣息達不到陰分,所以只發熱而不發寒,氣息藏於心臟而外散於肌肉之間,使人消瘦脫水,所以稱為癉瘧。瘧疾發作時,陰陽之氣交替變化,必定從四肢開始。

陽已傷陰從之,故氣未並,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過時乃解。

白話文:

陽氣受傷,陰氣隨之,所以氣血尚未調和。在預定的時間前,用細的麻繩緊緊綁住手腳和十指,使邪氣無法入侵,陰氣也無法逸出。過了這個時間,再解開繩子。

夫瘧脈自弦也,弦數者多熱,弦遲者多寒,弦小緊者可下之,弦遲者可溫之。若脈緊數者可發汗,針灸之。脈浮大者吐之瘥。脈弦數者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脈搏通常是弦緊的,弦緊且跳動快的多是發熱,弦緊且跳動慢的多是發冷,弦緊且細小的可以瀉下,弦緊且跳動慢的可以溫補。如果脈搏緊促且跳動快,可以發汗、針灸治療。脈浮大可以用催吐法治療。脈弦緊且跳動快是由於風氣引起,可以用飲食調理的方法來治療。

瘧歲歲發至三歲,或連月發不解者,以脅下有痞也。治之不得攻其痞,但得虛其津液。先其時發其汗,服湯已,先小寒者引衣自覆,汗出小便利即愈。瘧者,病人形瘦,皮上必粟起也。病瘧以月一日發,當以十五日愈。設不瘥當月盡解也,今不愈當云何?師曰:此病結為瘕名曰瘧母,急當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每年都患瘧疾,而且發作至三歲,或者連續一個月發作不止,那是因為你的脅部(肋骨下)有痞塊所致。治療這種病症,不能強攻痞塊,只能通過調和津液來治療。在發病時就發出汗來,喝完湯藥後,即使身體微微發寒,也要用衣服蓋住自己。當汗出後,小便通暢,病情即可痊癒。瘧疾患者通常身形消瘦,皮膚會起粟粒狀的小疙瘩。患瘧疾時,通常每月發作一次,應在第十五天痊癒。如果到月底還沒好,就要考慮是不是結成了痞塊。如果到了月底還沒好,該怎麼辦呢?老師說:這種疾病結成了痞塊,稱為瘧母,必須及時治療。

2. 鱉甲煎丸

主治方。

白話文:

主治方:

烏犀丸

組成:

  • 烏犀角(犀角)
  • 人參
  • 鹿茸

用法:

  • 研為細末,每服一錢,以湯調服。

功用:

  • 滋補元氣,補血益精。
  • 用於治療元氣虛弱、四肢無力、精神不振、脈細無力等。

成死鱉(十二斤治如食法,《要略》作鱉甲三兩),半夏人參大戟(各八銖),瞿麥阿膠,紫葳(一作紫菀),牡丹皮石葦乾薑大黃厚朴,桂心,海藻(《要略》作赤硝)葶藶,蜣螂(各十二銖),蜂窩,桃仁,芍藥(各一兩),烏羽(燒,一作烏扇),黃芩(各十八銖),䗪蟲,虻蟲(各三十銖《要略》作鼠婦),柴胡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鱉殼(十二斤,按照食用方法處理,《要略》中記載為鱉甲三兩),半夏、人參、大戟(各八銖),瞿麥、阿膠、紫葳(也稱紫菀)、牡丹皮、石葦、乾薑、大黃、厚朴、桂心、海藻(《要略》中記載為赤硝)、葶藶、蜣螂(各十二銖),蜂窩、桃仁、芍藥(各一兩),烏羽(燒製,也稱烏扇)、黃芩(各十八銖),䗪蟲、虻蟲(各三十銖,《要略》中記載為鼠婦),柴胡(一兩半)

上二十四味為末,取煅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以酒漬灰,取酒煮鱉甲盡爛泯泯如漆,絞去滓,下諸藥煎為丸,如梧子大,未食服七丸,日三。(仲景方無大戟海藻多赤硝。)

白話文:

將前面提到的二十四種藥材磨成細粉,再取一斗煅燒過的竈灰,一斛五斗清酒。用清酒浸泡竈灰,取清酒煮鱉甲,直到鱉甲完全腐爛溶化成漆狀。將溶液過濾,去除雜質。加入磨好的藥材,熬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在未進食時服用七丸,一天服三次。(仲景的方劑中不含大戟和海藻,但赤硝用量較多。)

3. 柴胡栝蔞根湯

治瘧而發渴者方。

白話文:

治瘧而發渴者方

生石膏 五兩,甘草 三兩,杏仁 六十枚,去皮尖,粳米 一合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,服後令人微汗。

柴胡(八兩),黃芩人參甘草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栝蔞根(四兩)

白話文:

柴胡(400克)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(各150克),大棗(12枚),栝樓根(200克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,去滓,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。

白話文:

七種藥材的草藥方,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六升,過濾掉渣滓,再熬煮到剩三升,趁溫熱時服用一升,一天服三回。

4. 蜀漆散

多寒者牡瘧也,治之方。

白話文:

多寒者,患寒性瘧疾也。治之方如下:

蜀漆雲母龍骨(等分)

白話文:

四川漆、雲母、龍骨(等量)

上三味治,下篩,先未發一炊頃,以酢漿服半錢,臨發服一錢。溫瘧加蜀漆半分。雲母燒三晝夜。

白話文:

用三味藥物治療,先研磨成粉末,在症狀未發作前一小時,用醋溶解半錢服用,症狀發作時再服用一錢。如果是溫瘧,則加入半分蜀漆。雲母經過三天三夜的燒製。

5. 牡蠣湯

牡瘧者多寒治之方。

白話文:

牡瘧者多寒治之方

關於發作於早上且症狀較嚴重的瘧疾(牡瘧),多是由於寒證引起,治療方法如下:

牡蠣麻黃(各四兩),甘草(二兩),蜀漆(三兩,無以恆山代之。)

白話文:

牡蠣,麻黃(各 160 克),甘草(80 克),蜀漆(120 克,若無蜀漆,可用恆山代之)

上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,㕮咀,以水八升煮蜀漆、麻黃得六升,去沫,乃納余藥煮取三升,飲一升,即吐出,勿復飲之。

白話文:

將前述四種藥材(蜀漆、麻黃、乾薑、羊肉)先用川漆洗滌三次,除去腥味,搗碎咀嚼。用八升水煮蜀漆和麻黃,得到六升煮汁,去掉泡沫,再將其他藥材加入煮汁中,煮取三升藥液。喝一升藥液,立即吐出來,不要再喝了。

有癉瘧者,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而脈微,其候必少氣煩滿,手足熱欲嘔,但熱而不寒。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瘧疾的人,體內的陰氣被隔絕,陽氣獨自發作,但脈象微弱,症狀通常表現為氣短、胸悶、手腳發熱,想嘔吐,只有發熱而不發冷。邪氣藏匿在心臟內部,在外則散佈在肌肉組織之間,會使人消瘦、脫肉。

有溫瘧者,其脈平無寒時,病六七日,但見熱也,其候骨節疼煩時嘔,朝發暮解,暮發朝解,名溫瘧。

白話文:

溫熱瘧疾患者,其脈搏平穩,沒有感受到寒意。病症持續六至七日,只出現發熱的症狀。其特徵為骨節疼痛煩躁,時常嘔吐,早上發作,傍晚緩解;傍晚發作,早上緩解。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熱瘧疾。

6. 白虎加桂湯

治之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方子

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
白話文:

石膏(500克),知母(300克),甘草(100克),粳米(6升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去滓,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,分三服,覆令汗,先寒發熱汗出者愈。

白話文:

四種藥材搗碎成粉末,加入一斗二升的水和米一起煮爛,去除渣滓後,加入三兩的肉桂心,煎煮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,蓋上被子待其發汗,若在發冷後發熱出汗則表示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