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 傷寒方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傷寒方下 (7)

1. 枳實大黃梔子豉湯

治傷寒飲酒,食少飲多,痰結髮黃,酒疸心中懊惱,而不甚熱或乾嘔方。

白話文:

治傷寒飲酒,食少飲多,痰結髮黃,酒疸心中懊惱,而不甚熱或乾嘔方。

治療傷寒後飲酒過量,導致食慾不振、飲水過多,痰液黏稠呈黃色,酒疸(肝膽疾病)導致心中煩躁,但身體發熱或乾嘔症狀不明顯的方劑。

枳實(五枚),大黃(三兩),豆豉(半升),梔子(七枚)

白話文:

枳實(5 顆) 大黃(90 克) 豆豉(半公升) 梔子(7 顆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三服,心中熱疼懊惱皆主之。

凝水石散,治肉疸,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,此病得之從酒方。

白話文:

凝水石散:用於治療肉疸症,症狀為小便多,顏色如米湯,小便量大於飲水量,這種疾病是由酗酒引起的。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六升水煎煮,煎取二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,可以治療心悸、懊惱等症狀。

凝水石,白石脂,栝蔞根,桂心(各三十銖),菟絲子,知母(各十八銖)

白話文:

凝水石、白石脂、栝樓根、肉桂 (各三十克),菟絲子、知母 (各十八克)

上六味治,下篩,麥粥飲服五分匕,日三服,五日知,十日瘥。

白話文:

上藥六味共用,研細過篩。用麥粥送服,每次五匙,每天三次。服用五日就有效果,十日即可痊癒。

2. 茯苓丸

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。

白話文:

原文: 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

治療心下腫大堅硬,小便發赤屬於酒疸者之方

治療腹部腫脹堅硬,伴有小便發紅而屬於因飲酒過度所導致黃疸的方劑

茯苓,茵陳,乾薑(各一兩),白朮(熬),枳實(各三十銖),半夏杏仁(各十八銖),甘遂六銖,蜀椒,當歸(各十二銖)

白話文:

茯苓:1 兩 茵陳:1 兩 乾薑:1 兩 白朮(炒過):30 克 枳實:30 克 半夏:18 克 杏仁:18 克 甘遂:6 克 蜀椒:12 克 當歸:12 克

上十味為末,蜜和丸,如梧子大,空腹服三丸,日三,稍稍加,以小便利為度。(《翼方》加黃連一兩,大黃十八銖,名茵陳丸,治黑疸,身體暗黑小便澀。)

白話文:

把以上 10 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空腹時服用 3 丸,每天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小便通暢為宜。(《翼方》中還添加了 1 兩黃連、18 銖大黃,名為茵陳丸,用於治療黑疸,身體發黑且小便不暢。)

3. 半夏湯

治酒澼蔭,胸心脹滿,骨肉沉重,逆害飲食,乃至小便赤黃,此根本虛勞風冷,飲食衝心,由脾胃內痰所致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飲酒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胸悶腹脹,肌肉痠痛、無力,飲食不正常,小便紅黃的病症。此病因腎氣虛弱、風寒入侵,飲食過多,影響脾胃功能,造成內生痰飲所致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黃芩當歸,茵陳(各一兩),前胡枳實甘草大戟(二兩),茯苓白朮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半夏(500公克),生薑、黃芩、當歸、茵陳(各50公克),前胡、枳實、甘草、大戟(100公克),茯苓、白朮(各150公克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。

白話文:

十一個藥材研成碎末,用一斗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成三次服用。

4. 牛膽丸

治酒疸身黃麴塵出方。

白話文:

治酒疸身黃麴塵出方

組成:

  • 黃連一兩
  • 黃柏一兩
  • 黃芩一兩
  • 蒲公英一兩
  • 赤芍藥一兩
  • 白茅根一兩
  • 木通一兩
  • 茵陳一兩
  • 車前子一兩
  • 滑石粉一兩

用法:

將藥材洗淨,搗碎,加水煎煮,取汁服用。

功效:

清熱解毒,利濕退黃。

主治:

酒疸身黃,皮膚黃染,麴塵出疹。

牛膽(一枚),芫花(一升),蕘花(半升),瓜蒂(三兩),大黃(八兩)

白話文:

牛膽(一枚) 芫花(1 公斤) 蕘花(0.5 公斤) 瓜蒂(150 公克) 大黃(400 公克)

上五味四味㕮咀,以清酒一斗漬一宿,煮減半,去滓,納牛膽微火煎,令可丸,如豆大,服一丸,日移六七尺。不知復服一丸至八丸,膈上吐,膈下下,或不吐而自愈。

白話文:

將五味藥中的四味藥再次咀嚼打碎,用一斗清酒浸泡一夜,煮沸後將液體濃縮一半,去除藥渣。加入牛膽汁,用小火煎熬,直到可以搓成丸子,每個丸子大小如豆子。服下一丸,病痛會逐漸消失,距離大約六七尺。如果效果不佳,繼續服下第二丸、第三丸,最多不可超過八丸。服藥後,如果出現隔膜以上嘔吐、以下腹瀉的症狀,或是直接自癒,都屬於正常反應。

5. 茵陳丸

治氣淋臚脹腹大,身體面目悉黃,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治氣淋臚脹腹大,身體面目悉黃,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。

治療氣淋、腹脹、腹部腫大、身體和臉部皆黃,以及酒疸所致的呼吸短促、無法休息。

治療症狀:

  • 氣淋
  • 腹脹
  • 腹圍增大
  • 身體和臉部發黃
  • 酒疸引起的呼吸困難和無法休息

茵陳,天門冬梔子(各四兩),大黃,桂心(各三兩),通草石膏(各二兩),半夏(半升)

白話文:

茵陳、天門冬、梔子(各 240 克),大黃、肉桂心(各 180 克),通草、石膏(各 120 克),半夏(300 毫升)

上八味蒸,大黃、通草、天冬、梔子、半夏曝令乾,合搗篩,蜜丸如大豆,服三丸,日三。忌生魚,以豆羹服,不得用酒。(一方去石膏,納滑石二兩,)不知加至十丸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八種藥材蒸熟,包括大黃、通草、天冬、梔子、半夏(曬乾後)。全部藥材搗碎過篩,加入蜂蜜製成如同大豆大小的藥丸。一天服三次,每次三丸。服藥期間忌食生魚,用豆羹送服,不能飲用酒。(另一種方法是除去石膏,加入滑石二兩。)不知是否要將劑量增加到十丸。

6. 硝石礬石散

治女勞疸方。

硝石,礬石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硝石、明礬(各半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日三,重衣覆取汗,病隨大小便出,小便正黃,大便正黑。

白話文:

對於上文提到的兩種藥方,先過濾後取得藥液,加入大麥粥汁服用方寸匙,一天三次。服用後蓋上厚重的衣服,藉由流汗促進藥效發揮。病症會隨著大小便排出體外,小便呈現鮮黃色,大便呈現深黑色。

濕疸之為病,始得之一身盡疼,發熱面色黑黃,七八日後壯熱,熱在裡有血,當下去之如豚肝狀,其小腹滿者,礬石滑石散急下之,亦治一身盡黃目黃,腹滿小便不利方:

白話文:

濕疸病發時,一開始全身疼痛,發燒,臉色黑黃。過了七八天,發高燒,熱氣積聚在體內,會排出類似豬肝狀的血便。小腹脹滿的人,可以用礬石滑石散緊急通便。此方也適用於全身發黃、眼睛發黃、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的情況。

礬石,滑石(各五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先食服之日三,便利如血者已當汗出瘥。

白話文:

礬石、滑石(各二五〇公克)

以上二味藥材研成細末,用大麥粥汁送服約七分滿湯匙,於進食前服用,每日三次,大便若帶血時,汗出即癒。

7. 滑石石膏散

滑石石膏(等分)

上二味治,下篩,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日三,小便極利則瘥。

白話文:

滑石、石膏(等份)

以上兩味藥碾成粉末,用大麥粥湯送服方寸匙大小,每日三次,小便極利則病癒。

8. 針灸黃疸法

正面圖第一

白話文:

原文:

人者,天地之風氣,陰陽之交也。稟五常氣,凝血氣,生肌膚,調骨髓。乃成人也。

譯文:

人是天地間風氣凝聚而成,是陰陽交合的產物。人體由五行之氣構成,凝結而成血氣,生成肌肉和皮膚,滋養骨髓。如此,便形成了人。

(寅門,上齦里,上齶,挾人中,挾承漿,舌下,唇里,顳顬,巨闕,上脘,陰縫)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,度取通繩分為三斷,繩取一份入髮際,當繩頭針是穴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白話文:

寅門穴:從鼻樑中間直達髮際,將測量繩平均分成三段,取其中一段自鼻樑或額頭正中延伸至髮際,繩子的末端即為寅門穴。

功效 :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。

上齦里穴,正當人中及唇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上齶穴,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。

舌下穴,挾舌兩邊,針治黃疸等病。

唇里穴,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。

白話文:

上齦裏穴:在嘴巴裡,上脣和上顎交界處,針刺三鋥,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病。

上齶穴:在嘴巴的上顎,入口後可以看到上脣與上顎交界的赤白脈絡,針刺三鋥,可治療馬黃黃疸等四季發生的疾病。

舌下穴:舌頭兩側,針刺可治療黃疸等疾病。

脣裏穴:在承漿穴的裡面,靠近牙齦,針刺三鋥,可治療馬黃黃疸、寒暑溫疫等疾病。

顳顬穴,在眉眼尾中間,上下有來去絡脈是。針灸之,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。挾人中穴,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。

白話文:

顳顬穴位於眉毛和眼角之間,上下有絡脈相連。

針灸此穴可治療四季因寒暑引起的黃疸、溫病等。

配合人中穴進行火針治療,可治療馬黃中毒導致的全身黃疸、言語不清的患者。

挾承漿穴,去承漿兩邊各一寸,治馬黃急疫等病。

巨闕穴,在心下一寸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。

上脘穴,在心下二寸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男陰縫穴,撥陰反向上灸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若女人玉門頭門頭是穴,男女針灸無灸無在。

覆面圖第二

(風府,熱府肺俞,心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腳後跟)

風府穴,在項後入髮際一寸,去上骨一寸針之,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。

熱府穴,在第一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針灸無在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肺俞穴,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灸主黃疸,通治百毒病。

心俞穴,從肺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肝俞穴,從心俞數第四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脾俞穴,從肝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腎俞穴,從脾俞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腳後跟穴,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,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。

側面圖第三

(耳中,頰裡,手太陽,臂石子頭,錢孔,太衝)

耳中穴,在耳門孔上橫梁是,針灸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。

頰裡穴,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,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,頰兩邊同法。

手太陽穴,手小指端,灸,隨年壯,治黃疸。

臂石子頭穴,還取病人手自捉臂,從腕中太澤(澤當作淵)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錢孔穴,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,灸百壯,治黃疸。

太衝穴,針灸隨便,治馬黃黃疸溫疫毒等病。

白話文:

巨闕穴 位於心下方一寸處。施灸七壯,可治療馬黃急疫等疾病。

上脘穴 位於心下方二寸處。施灸七壯,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。

男陰縫穴 男性:向上撥陰囊,施灸。女性:玉門頭(陰道口)即為穴位。不論男女,均可針灸或施灸。

覆面圖第二

風府穴 位於後頸髮際入內一寸,距離上骨一寸處。針刺,可治療頭部各種疾病及馬黃黃疸等疾病。

熱府穴 位於第一頸椎下方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針灸均可,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。

肺俞穴 從大椎骨數第三節椎骨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施灸,主治黃疸,可通治各種毒症。

心俞穴 從肺俞穴數第二節椎骨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

肝俞穴 從心俞穴數第四節椎骨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

脾俞穴 從肝俞穴數第二節椎骨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

腎俞穴 從脾俞穴數第三節椎骨,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處。

腳後跟穴 位於腳後跟白肉後方。針刺或施灸均可,可治療馬黃黃疸、寒暑等各種毒症。

側面圖第三

耳中穴 位於耳殼內的橫梁處。針灸,可治療馬黃黃疸、寒暑疫毒等疾病。

頰裡穴 從嘴角邊緣往內一寸處針刺。主治馬黃黃疸、寒暑溫疫等疾病。兩邊臉頰同法。

手太陽穴 位於小指指端。施灸,壯數根據年齡而定。可治療黃疸。

臂石子頭穴 讓病人自行握住手臂,從手頸部的太澤(淵)紋向上滑動,至白肉交接處,施灸七壯。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。

錢孔穴 從乳頭量到肚臍處,肋骨前端的凹陷處。施灸百壯,可治療黃疸。

太衝穴 針灸均可,可治療馬黃黃疸、溫疫毒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