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 傷寒方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傷寒方下 (7)

1. 枳實大黃梔子豉湯

治傷寒飲酒,食少飲多,痰結髮黃,酒疸心中懊惱,而不甚熱或乾嘔方。

枳實(五枚),大黃(三兩),豆豉(半升),梔子(七枚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三服,心中熱疼懊惱皆主之。

凝水石散,治肉疸,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,此病得之從酒方。

凝水石,白石脂,栝蔞根,桂心(各三十銖),菟絲子,知母(各十八銖)

上六味治,下篩,麥粥飲服五分匕,日三服,五日知,十日瘥。

白話文:

【枳實大黃梔子豉湯】

用於治療感冒期間飲酒,食量減少但飲水量增加,痰多導致頭髮變黃,因酒精引起的黃疸症狀,感到心中煩悶,但不非常發燒,或者乾嘔的情況。

藥材包括:枳實(五個),大黃(三兩),豆豉(半升),梔子(七個)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用水六升煮至剩二升,分三次服用,能緩解心中的熱痛及煩悶感。

【凝水石散】

用於治療因飲酒過度導致的皮膚黃疸,飲水量少但小便次數多,且尿色如米湯色的病症。

所需藥材有:凝水石、白石脂、栝蔞根、桂心(各三十銖),菟絲子、知母(各十八銖)。

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,過篩後,每次用麥粥送服五分之一勺,每日三次,五天後可見效,十天後病情應會好轉。

2. 茯苓丸

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。

茯苓,茵陳,乾薑(各一兩),白朮(熬),枳實(各三十銖),半夏,杏仁(各十八銖),甘遂六銖,蜀椒,當歸(各十二銖)

上十味為末,蜜和丸,如梧子大,空腹服三丸,日三,稍稍加,以小便利為度。(《翼方》加黃連一兩,大黃十八銖,名茵陳丸,治黑疸,身體暗黑小便澀。)

白話文:

[茯苓丸]

這是治療因過量飲酒導致的心臟下方有硬塊,且小便呈現紅色症狀的藥方。

藥材包含:茯苓、茵陳、乾薑(各30克),炒白朮、枳實(各9克),半夏、杏仁(各5.4克),甘遂3.6克,蜀椒、當歸(各3.6克)

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調和成丸,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。需在空腹時服用三粒,每日三次,可以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小便通暢為止。(另有一版本的《翼方》,在此方基礎上加入黃連30克,大黃5.4克,稱為茵陳丸,主要用於治療黑疸,即身體皮膚暗黑且小便不暢的病症。)

3. 半夏湯

治酒澼蔭,胸心脹滿,骨肉沉重,逆害飲食,乃至小便赤黃,此根本虛勞風冷,飲食衝心,由脾胃內痰所致方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,黃芩,當歸,茵陳(各一兩),前胡,枳實,甘草,大戟(二兩),茯苓,白朮(各三兩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。

白話文:

[半夏湯]的使用對象是用來治療因過量飲酒導致的濕熱下注,症狀包括胸口脹滿、身體沉重無力、影響正常飲食,甚至出現小便顏色偏紅或黃的情況。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是身體虛弱、受寒風侵襲,加上飲食不當導致心臟負擔加重,以及脾胃功能失調產生痰濕所引起。

藥方成分如下:半夏一升、生薑、黃芩、當歸、茵陳各一兩、前胡、枳實、甘草、大戟二兩、茯苓、白朮各三兩。

以上十一種藥材需先切碎,然後用十斗的水煎煮,直到剩下三升的藥汁,再分為三次服用。

4. 牛膽丸

治酒疸身黃麴塵出方。

牛膽(一枚),芫花(一升),蕘花(半升),瓜蒂(三兩),大黃(八兩)

上五味四味㕮咀,以清酒一斗漬一宿,煮減半,去滓,納牛膽微火煎,令可丸,如豆大,服一丸,日移六七尺。不知復服一丸至八丸,膈上吐,膈下下,或不吐而自愈。

白話文:

[牛膽丸]

用於治療因過量飲酒導致的黃疸,皮膚呈現麴塵色的症狀。

所需材料有:一顆牛膽,一升芫花,半升蕘花,三兩瓜蒂,八兩大黃。

將芫花、蕘花、瓜蒂和大黃四種藥材切碎,然後用一斗的清酒浸泡一夜,之後再煮到剩一半,去渣後加入牛膽,在小火上慢慢熬煮,直到可以捏成丸狀。丸子大小約為豆子大小,每日服用一丸,每天可以排泄六七尺長的糞便。如果感覺不到效果,可以再增加服用一丸,最多可以加到八丸。藥效會讓你從胃部吐出,或是從腸道排出,有的時候即使不吐也會自行痊癒。

5. 茵陳丸

治氣淋臚脹腹大,身體面目悉黃,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。

茵陳,天門冬,梔子(各四兩),大黃,桂心(各三兩),通草,石膏(各二兩),半夏(半升)

上八味蒸,大黃、通草、天冬、梔子、半夏曝令乾,合搗篩,蜜丸如大豆,服三丸,日三。忌生魚,以豆羹服,不得用酒。(一方去石膏,納滑石二兩,)不知加至十丸。

白話文:

[茵陳丸]

治療因氣滯導致的小便不暢,腹部脹大,以及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發黃的黃疸症狀,還有因過量飲酒引起的皮膚黃疸和呼吸短促的疾病。

藥材配方如下: 茵陳、天門冬、梔子(各160克),大黃、肉桂(各90克),通草、石膏(各60克),半夏(250毫升)

將以上八種藥材進行處理,其中大黃、通草、天門冬、梔子、半夏需曬乾,然後一起研磨成粉,再加入蜂蜜製成像大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日服用三次,每次三顆。需注意的是,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魚,最好以豆湯送服,不可用酒送服。(另有一個配方版本是去掉石膏,加入滑石60克,)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十顆。

6. 硝石礬石散

治女勞疸方。

硝石,礬石(各半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日三,重衣覆取汗,病隨大小便出,小便正黃,大便正黑。

濕疸之為病,始得之一身盡疼,發熱面色黑黃,七八日後壯熱,熱在裡有血,當下去之如豚肝狀,其小腹滿者,礬石滑石散急下之,亦治一身盡黃目黃,腹滿小便不利方:

礬石,滑石(各五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先食服之日三,便利如血者已當汗出瘥。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勞累所致黃疸的處方。

所需藥物為硝石與礬石,每種各半兩。

將這兩種藥材研磨後過篩,再以大麥粥湯調和成方寸匕的量服用,每日三次。服藥後應穿著厚重衣物以促進出汗,病狀會隨著大小便排出,小便顏色會變成正黃,而大便則會呈現正黑。

濕性黃疸這種疾病,一開始會感到全身疼痛,並伴隨發燒,臉色呈現黑黃色,大約七到八天後會出現高燒,這是由於體內有血液熱毒,需要及時排出血塊,形狀類似豬肝,若腹部感到脹滿,可用礬石與滑石的散劑來迅速治療,同樣適用於全身黃疸、眼睛黃,以及腹部脹滿且小便不暢的情況:

所需藥物為礬石與滑石,每種各五兩。

將這兩種藥材研磨後過篩,再以大麥粥湯調和成方寸匕的量服用,應在飯前服用,每日三次。若排泄物如血色,表示治療已見效,將會有汗出,病情就會好轉。

7. 滑石石膏散

滑石,石膏(等分)

上二味治,下篩,大麥粥汁服方寸匕,日三,小便極利則瘥。

白話文:

這兩種藥物,滑石和石膏,是等量使用的。

將這兩種藥物研磨細緻後過篩,製成藥粉。服用時,用大麥粥的汁液調和一平方寸大小的藥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小便變得非常順暢,就表示病情已經好轉了。

8. 針灸黃疸法

正面圖第一

(寅門,上齦里,上齶,挾人中,挾承漿,舌下,唇里,顳顬,巨闕,上脘,陰縫)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,度取通繩分為三斷,繩取一份入髮際,當繩頭針是穴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上齦里穴,正當人中及唇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上齶穴,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。

舌下穴,挾舌兩邊,針治黃疸等病。

唇里穴,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,針三鋥,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。

顳顬穴,在眉眼尾中間,上下有來去絡脈是。針灸之,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。挾人中穴,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。

挾承漿穴,去承漿兩邊各一寸,治馬黃急疫等病。

巨闕穴,在心下一寸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。

上脘穴,在心下二寸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男陰縫穴,撥陰反向上灸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若女人玉門頭門頭是穴,男女針灸無灸無在。

覆面圖第二

(風府,熱府肺俞,心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腳後跟)

風府穴,在項後入髮際一寸,去上骨一寸針之,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。

熱府穴,在第一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針灸無在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肺俞穴,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灸主黃疸,通治百毒病。

心俞穴,從肺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肝俞穴,從心俞數第四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脾俞穴,從肝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腎俞穴,從脾俞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腳後跟穴,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,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。

側面圖第三

(耳中,頰裡,手太陽,臂石子頭,錢孔,太衝)

耳中穴,在耳門孔上橫梁是,針灸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。

頰裡穴,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,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,頰兩邊同法。

手太陽穴,手小指端,灸,隨年壯,治黃疸。

臂石子頭穴,還取病人手自捉臂,從腕中太澤(澤當作淵)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,灸七壯,治馬黃黃疸等病。

錢孔穴,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,灸百壯,治黃疸。

太衝穴,針灸隨便,治馬黃黃疸溫疫毒等病。

白話文:

[針灸治療黃疸的方法]

正面圖第一

(寅門穴、上齦裏穴、上齶穴、挾人中穴、挾承漿穴、舌下穴、脣裏穴、顳顬穴、巨闕穴、上脘穴、男性陰縫穴)

寅門穴位於鼻頭直上髮際處,將此線分成三段,取第一段髮際起點,此處即為穴位,可用於治療馬黃疸和黃疸等病症。

上齦裏穴位於人中及脣部正中央,針刺三次,用於治療馬黃疸和黃疸等病症。

上齶穴位於口腔上部,紅白脈絡交界處,針刺三次,用於治療馬黃疸、黃疸以及四季疾病。

舌下穴位於舌頭兩側,針刺治療黃疸等病症。

脣裏穴位於承漿穴內側,靠近牙齦,針刺三次,用於治療馬黃疸、黃疸、寒暑溫疫等病症。

顳顬穴位於眉毛和眼睛尾部中間,上下有絡脈,針灸治療四季寒暑引起的黃疸、溫病等病症。挾人中穴,使用火針治療馬黃疸、疫病,全身黃染且語言不清的患者。

挾承漿穴位於承漿穴兩側各一寸處,用於治療馬黃疸急症。

巨闕穴位於心臟下方一寸處,施灸七次,用於治療馬黃疸急症。

上脘穴位於心臟下方二寸處,施灸七次,用於治療馬黃疸。

男性陰縫穴位於男性生殖器上方,撥開皮膚向上施灸,用於治療馬黃疸。女性則取玉門頭門頭作為穴位,男女皆可針灸,但女性不宜施灸。

背面圖第二

(風府穴、熱府穴、肺俞穴、心俞穴、肝俞穴、脾俞穴、腎俞穴、腳後跟穴)

風府穴位於頸部後方髮際上一寸處,針刺治療頭痛百病、馬黃疸等病症。

熱府穴位於第一節脊椎下兩側各一寸五分處,針灸治療馬黃疸等病症。

肺俞穴位於大椎穴下第三節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,施灸治療黃疸,通用於百毒病症。

心俞穴位於肺俞穴下第二節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。

肝俞穴位於心俞穴下第四節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。

脾俞穴位於肝俞穴下第二節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。

腎俞穴位於脾俞穴下第三節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處。

腳後跟穴位於腳跟白肉後緣,針灸治療馬黃疸、寒暑諸毒等病症。

側面圖第三

(耳中穴、頰裡穴、手太陽穴、臂石子頭穴、錢孔穴、太衝穴)

耳中穴位於耳門孔上橫梁處,針灸治療馬黃疸、寒暑疫毒等病症。

頰裡穴位於口角邊緣往頰裡方向一寸處,針刺治療馬黃疸、寒暑溫疫等病症,兩頰均適用。

手太陽穴位於小指末端,根據年齡灸治黃疸。

臂石子頭穴位於手腕太澤紋向上至白肉際,施灸七次,治療馬黃疸。

錢孔穴位於乳頭至肚臍中間的肋骨頭,施灸百次,治療黃疸。

太衝穴針灸治療馬黃疸、溫疫毒等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