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 傷寒方下 (6)
卷十 傷寒方下 (6)
1. 大茵陳湯
治內實熱盛發黃,黃如金色,脈浮大滑實緊數者。夫發黃多是酒客勞熱,食少胃中熱,或溫毒內熱者,故黃如金色方。
茵陳,黃柏(各一兩半),大黃,白朮(各三兩),黃芩,甘草,茯苓,栝蔞根,前胡,枳實(各一兩),梔子(二十枚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,得快下,消息三四日,更治之。
白話文:
[大茵陳湯]用於治療因體內實熱過盛導致的黃疸,皮膚黃色如同金屬的金色,脈搏呈現浮大滑實緊且頻率快速的狀態。產生黃疸的情況大多發生在長期飲酒、勞累過度導致體熱,或是飲食減少,胃部有熱,亦或是溫病熱毒內蘊的情況下,所以皮膚會呈現出金色的黃疸。
藥材包含茵陳、黃柏(各45克),大黃、白朮(各90克),黃芩、甘草、茯苓、栝蔞根、前胡、枳實(各45克),梔子(20顆)。
將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,加入九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三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服後能順利排便,應停止服用並休息三到四天,再視情況進一步治療。
2. 苦參散
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,皮膚黃麴塵出,小便赤少,大便時閉,氣力無異,飲食不妨,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,久黃者宜吐下方。
苦參,黃連,瓜蒂,黃柏,大黃(各一兩),葶藶(二兩)
上六味治,下篩,飲服方寸匕,當大吐,吐者日一服,不吐日再,亦得下服,五日知可消息,不覺退更服之,小折便消息之。
治發黃方:
茵陳,黃柏,梔子,大黃(各三兩),黃連(二兩)
上五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,先服湯後服丸。
大黃(五兩),茵陳,梔子(各三兩),黃芩,黃柏(各二兩)黃連(二兩)
上六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飲服二十丸,令微利。
白話文:
【苦參散】
主治:突然感到寒冷顫抖且皮膚迅速變黃,就像被黃麴塵覆蓋,同時伴隨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,大便有時便祕,體力沒有明顯異常,飲食正常,即使服用過其他藥湯散劑,但餘熱仍然無法消除,長期黃疸的患者適用本方進行催吐治療。
藥物組成: 苦參、黃連、瓜蒂、黃柏、大黃(各等量),葶藶(兩倍於上述藥材量)
製作方法與服用方式: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細粉,過篩後,每次用飲料送服一小勺(約方寸匕大小),服用後應能引發劇烈嘔吐,若能嘔吐則每日服一次,若不能嘔吐則每日服兩次,也可選擇在晚上服用,連續五天觀察病情變化,如果感覺症狀未減輕,可繼續服用,一旦有改善跡象,則需調整藥量或停止服用。
【治療黃疸方】
藥物組成: 茵陳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黃(各等量),黃連(量爲上述藥材的三分之二)
製作方法與服用方式: 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,加入九升水煮沸至剩餘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,先服用此湯劑,之後再服用丸劑。
另外,還有一款治療黃疸的丸劑配方如下:
大黃(量爲茵陳、梔子的三分之五),茵陳、梔子(量相等),黃芩、黃柏(量爲大黃的一半),黃連(量爲大黃的一半)
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二十粒,使其產生輕微的腹瀉效果。
3.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治傷寒瘀熱在裡,身體必發黃方。
麻黃,連翹,甘草(各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杏仁(三十枚),赤小豆(一升)生梓白皮(二升,切)
上八味㕮咀,以勞水一斗,先煮麻黃去沫,次納諸藥,煎取三升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因為熱毒鬱積在體內造成的黃疸症狀,也就是身體會出現黃色的情況,配方如下:
麻黃、連翹、甘草(各60克)、生薑(90克)、大棗(12顆)、杏仁(30顆)、赤小豆(200克)、梓樹皮(400克,切成小片)
以上八種藥材,先將其切碎。用十公升的水來煮,先下麻黃煮沸去掉浮沫,然後再放入其他所有藥材,熬煮濃縮至剩三公升,然後分三次服用。
4. 茵陳湯
治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,身黃如橘,小便不利,腹微脹滿,宜下之方。
茵陳(六兩),大黃(三兩),梔子(十四枚)
上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陳取五升,去滓,次納梔子、大黃煎取三升,分服一升,日三,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,色正赤,當腹減,黃悉隨小便去也。(範汪用療谷疸,《小品方》用石膏一斤)
白話文:
[茵陳湯]的使用對象是治療在感染風寒後七八天內,身體內有實瘀熱結,導致皮膚黃得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通暢,腹部微微有脹滿感的情況,適合用此方來治療。
所需藥材為:茵陳六兩,大黃三兩,梔子十四枚。
將以上三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二升的水,先煮茵陳,煮至剩五升水時撈出藥渣,接著再放入梔子和大黃繼續煎煮,煮到剩三升的水量。然後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服用後,小便會變得像皁莢沫一樣,顏色會呈現深紅色,這時候腹部的脹感就會減輕,皮膚的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。
(範汪用療谷疸,《小品方》中則加入了石膏一斤。)
5.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
治發黃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方。
大黃(三兩),黃柏,芒硝(各四兩),梔子(十五枚)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去滓,納芒硝緩煎取一升,先食頓服之。
白話文:
這是治療皮膚發黃、腹部脹滿、小便不通暢且顏色偏紅,以及自發性出汗的處方,這些症狀顯示外表正常但內臟有實熱,應該用下方劑進行治療。
所需藥材及其分量為:大黃(約90克)、黃柏、芒硝(各約120克)、梔子(約15個)。
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,然後用600毫升的水來煎煮,直到剩餘200毫升的藥汁,再濾掉藥渣,加入芒硝後慢火煎至剩餘100毫升,應在飯前一次服用完畢。
6. 茵陳丸
治時行病急黃,並瘴癘疫氣及痎瘧方。
茵陳,梔子,芒硝,杏仁(各三兩),巴豆(半兩),恆山,鱉甲(各二兩),豉(五合),大黃(五兩)
上九味為末,以餳和丸,如梧子大,飲服三丸,以吐利為佳。不知加一丸。初覺體氣有異,急服之即瘥,神效。
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:
芒硝(一兩),大黃(一兩半末),生地黃汁(八合)
上三味合和,一服五合,日二,以利為度,不須二服。
治風疸小便或黃或白,洒洒寒熱,好臥不欲動方:
三月艾(一束搗,取汁銅器中煎如漆,密封之),苦參,大黃,黃連,凝水石,栝蔞根,葶藶(各六銖)
上七味以六味為末,艾煎和丸,如梧子大。先食服五丸,日二,可加至二十丸。有熱加苦參,渴加栝蔞,小便澀加葶藶,小便多加凝水石,小便白加黃連,大便難加大黃。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。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則滿也。
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。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塞,熱流膀胱,身故盡黃,名曰谷疸。
治勞疸、谷疸丸:
苦參(三兩),龍膽(一兩)
上二味為末,牛膽和為丸,如梧子大,先食以麥粥飲服五丸,日三,不知稍加之,(《刪繁方》加梔子仁三七枚,以豬膽和為丸。)
夫人病酒疸者,或無熱,靖言了了,腹滿欲吐嘔者,宜吐之方,前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當心中熱,足下熱,是其證也。
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薤狀,大便正黑,皮膚爪之不仁,其脈浮弱,雖黑微黃故知之。
白話文:
【茵陳丸】
主治:流行性疾病導致的急性黃疸,以及瘧疾、瘴癘等瘟疫病氣引發的疾病。
藥材組成與劑量:茵陳、梔子、芒硝、杏仁(各90克)、巴豆(15克)、恆山、鱉甲(各60克)、豉(約75毫升)、大黃(150克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以蜂蜜和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丸,用溫水吞服,若能引起嘔吐或腹瀉則效果更佳。若感覺無效可再增加一丸。一旦察覺身體有異樣,應立即服用,此藥具有神奇的療效。
【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】
藥材組成與劑量:芒硝(30克)、大黃(45克,研磨成末)、生地黃汁(約240毫升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上述三種藥材混合,每次服用約120毫升,每日兩次,以產生腹瀉爲標準,無需二次服用。
【治風疸小便或黃或白,灑灑寒熱,好臥不欲動方】
藥材組成與劑量:三月艾(一束搗碎,取汁在銅器中煎熬至如漆狀,密封保存)、苦參、大黃、黃連、凝水石、栝樓根、葶藶(各約18克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上述七種藥材中的六種研磨成末,再與艾草煎液和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飯前服用五丸,每日兩次,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若有熱象可加苦參,口渴可加栝樓,小便困難可加葶藶,小便過多可加凝水石,小便白濁可加黃連,大便乾結可加大黃。
【治勞疸、谷疸丸】
藥材組成與劑量:苦參(90克)、龍膽(30克)。
製法與用法:將上述兩種藥材研磨成末,以牛膽汁和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飯前以麥粥湯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,若感覺無效可逐漸增加劑量。
對於因飲酒過度導致的黃疸,可能無明顯發熱症狀,但會感到腹滿想吐,適合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療,如前文所述的苦參散。這種類型的黃疸,必定伴有小便不暢的症狀,患者會感到心胸發熱,腳底熱感,這是其主要特徵。
若對這種類型的黃疸進行不當的瀉下治療,長期下去可能導致黑疸,表現爲眼白變青、面色發黑,心中有如吃大蒜、蔥的感覺,大便呈黑色,皮膚觸感麻木,脈象浮弱,即使膚色偏黑但仍可見到微黃,因此可以判斷出病症。
請注意,以上內容僅爲古代中醫理論的現代翻譯,並不意味着提供任何醫療建議或保證療效。在實際應用中,務必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