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 婦人方中 (6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婦人方中 (66)

1. 五石湯

治胃間熱,熱病後不除,煩悶,口中乾渴方。

寒水石,硝石,赤石脂,栝蔞根,龍骨,牡蠣,黃芩,甘草(各五分),知母,石膏,桂心(各三分),大黃(二分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四服,日三夜一(諸本只有四石)。

白話文:

[五石湯]的處方用於治療胃部有熱感的情況,特別是熱性疾病後仍有持續的不適,感到煩躁悶熱,以及口乾舌燥的症狀。

所需藥材包括:寒水石、硝石、赤石脂、栝蔞根、龍骨、牡蠣、黃芩、甘草(每種藥材用量為五分),知母、石膏、桂心(每種藥材用量為三分),以及大黃(用量為二分)。

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適合煮湯的大小,然後加入七升的水進行熬煮,直到剩餘三升的藥湯。此藥湯應分成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(在其他的版本中,可能只會提及四種石類藥材)

2. 竹葉湯

治五心熱,手足煩疼,口乾唇燥,胸中熱方。

竹葉,小麥(各一升),知母,石膏(各三兩),茯苓,黃芩,麥冬(各二兩),人參(一兩半),栝蔞根,半夏,甘草(各一兩),生薑(五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八升,去滓納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,老少分五服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五心熱,也就是手心、腳心及胸口感到熱,伴有手足煩疼,口乾舌燥,以及胸中熱的症狀。

所需材料有:竹葉和小麥各一升,知母、石膏各三兩,茯苓、黃芩、麥冬各二兩,人參一兩半,栝蔞根、半夏、甘草各一兩,生薑五兩。

處理方法如下:先將上述十二種藥材切碎,再用十二升水煮竹葉和小麥,煮至剩八升後,將渣滓去掉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即可。此藥可分三次服用,若是老人或小孩則可分為五次服用。

3. 半夏湯

治胸中客熱,心一下煩滿氣上,大小便難方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(八兩),前胡(四兩),茯苓,白朮(各五兩),杏仁,枳實(各三兩),人參,黃芩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胸中大熱者,沉冷服之。大小便澀者,加大黃三兩。一方用梔子仁二兩,為十一味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治療胸中有異常熱感,心裡感到煩悶,呼吸不順,以及排便困難的狀況。

所需藥材如下:半夏一升,生薑八兩,前胡四兩,茯苓和白朮各五兩,杏仁和枳實各三兩,人參和黃芩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

以上十種藥材,先進行切碎處理,然後用九升的水煎煮,最後提取三升的藥汁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胸中感覺非常熱,可將藥汁冷卻後再飲用。若是排便困難,可在處方中加入大黃三兩。另外,有一個處方版本會額外添加梔子仁二兩,總共使用十一種藥材。

4. 承氣湯

治氣結胸中,熱在胃脘,飲食嘔逆渴方。

前胡,枳實,桂心,大黃,寒水石,知母,甘草(各一兩),硝石,栝蔞根,石膏(各二兩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:

竹葉(二升),枳實(三兩),青葙子,白前(各一兩),吳茱萸,黃芩(各二分),栝蔞根,麥冬(各二兩),生薑(六兩),前胡(一作芍藥),半夏(各五兩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[承氣湯]這帖藥方用來治療氣滯於胸口,胃部有熱感,導致飲食後出現嘔吐及口渴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包含:前胡、枳實、肉桂、大黃、寒水石、知母、甘草(各30克),硝石、栝蔞根、石膏(各60克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十公升的水熬煮至剩三公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
另一帖藥方用來治療手足心煩熱如火燒般的熱氣症狀:

藥方成分為:竹葉(約500毫升)、枳實(約90克)、青葙子、白前(各約30克)、吳茱萸、黃芩(各約10克)、栝蔞根、麥冬(各約60克)、生薑(約180克)、前胡(或可換成芍藥)、半夏(各約150克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八公升的水熬煮至剩二公升,同樣分成三次服用。

5. 地黃煎

治熱方。

地黃汁(四升三合),茯神,知母,葳蕤(各四兩),栝蔞根(五兩),竹瀝(三合,一用竹葉),薑汁,白蜜,麥冬汁,鮮骨皮(各二升),石膏(八兩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諸藥,取汁三升,去滓,下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微火煎四五沸,下蜜、薑汁,微火煎,取六升,初服四合,日三夜一。加至六七合。四月五月作散服之。

治積熱方:

枳實,黃芩,大黃,黃連,芒硝(各二兩)

上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酒服三十丸,加至四十丸,日一服。

治膈上熱方:

苦參(十兩),元參(五兩),麥冬(三兩),車前子(二兩)

上四味末,蜜丸如梧子大,一服十五丸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【地黃煎】

這是一個治療熱病的處方。

所需材料包括:地黃汁四升三合、茯神、知母、葳蕤各四兩、栝蔞根五兩、竹瀝三合(另有一版本使用竹葉)、薑汁、白蜜、麥冬汁、鮮骨皮各二升、石膏八兩。

以上十一種材料,首先將它們切碎,再用水十二升煮,熬煮後取得三升的藥汁,去掉殘渣,接著加入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以小火煮沸四五次,再加入白蜜和薑汁,同樣以小火熬煮,最終得到六升的藥液。初次服用時,一天三次,每次服用四合,晚上一次;逐漸增加到每次六或七合。在四月和五月期間,可將藥材製成粉末形式服用。

【積熱治療方】

這是另一個治療長期積熱的處方。

所需材料有:枳實、黃芩、大黃、黃連、芒硝各二兩。

以上五種材料磨成細末,用蜂蜜搓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,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粒,可逐漸增加至四十粒,每天服用一次。

【膈上熱治療方】

這是一個治療膈膜上方熱病的處方。

所需材料有:苦參十兩、元參五兩、麥冬三兩、車前子二兩。

以上四種材料磨成細末,用蜂蜜搓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五粒,每日服用二次。

6. 細丸

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。

大黃,葶藶(各三兩),香豉(三合),杏仁,巴豆(各三分)。

上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日飲服二丸,以利為度。

治骨蒸羸瘦,煩悶短氣,喘息鼻張,日西即發方:

龍膽,川連,栝蔞根(各四分),芒硝(二分),梔子(十枚),苦參,大黃,黃芩,芍藥,青葙子(各二兩)

上十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飲服二丸,日二,以知為度。(一方無苦參以下,只五味)(張文仲為散,飲方寸匕)。

治骨蒸方:

天靈蓋如梳大,炙令黃碎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起死人神方。

又方,水服芒硝一方寸匕,日二服,神良。

白話文:

【細丸】

這是一個治療因外來熱邪導致腸胃運化不暢,排便困難的處方。

藥物組成如下:大黃、葶藶各三兩,香豉三合,杏仁、巴豆各三分。

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天用水送服兩粒,以達到通便效果為宜。

【治療骨蒸羸瘦】

這是治療骨蒸病(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結核病)導致身體消瘦、煩躁不安、呼吸短促、鼻子張開、下午病情加重的處方。

藥物組成如下:龍膽、黃連、栝樓根各四分,芒硝二分,梔子十枚,苦參、大黃、黃芩、芍藥、青葙子各二兩。

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天用水送服兩粒,一天兩次,以達到病情改善為宜。(另一個處方不含苦參以下,只有五種藥材)(張文仲將其做成散劑,每次服用方寸匕)。

【另一個治療骨蒸病的處方】

取天靈蓋(人頭骨頂部)如梳子般大小,烤至微黃後碾碎,用水五升煎煮至剩兩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這個處方有奇效,甚至能救活瀕死之人。

另一個處方是,每天服用兩次芒硝,每次一方寸匕,此法極為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