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六 胃腑方 (8)
卷十六 胃腑方 (8)
1. 五石湯
治胃間熱,熱病後不除,煩悶,口中乾渴方。
白話文:
治療胃部熱症,或熱病之後餘熱未消,出現煩躁不安、口乾舌燥等症狀的藥方。
寒水石,硝石,赤石脂,栝蔞根,龍骨,牡蠣,黃芩,甘草(各五分),知母,石膏,桂心(各三分),大黃(二分)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四服,日三夜一(諸本只有四石)。
白話文:
寒水石、硝石、赤石脂、栝蔞根、龍骨、牡蠣、黃芩、甘草(各 2.5 克),知母、石膏、桂心(各 1.5 克),大黃(1 克)
將十二種草藥煎成藥湯,用七升水煮,減為三升,分為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(其他版本只有四石這味藥)
2. 竹葉湯
治五心熱,手足煩疼,口乾唇燥,胸中熱方。
白話文:
治五心熱,手足煩疼,口乾脣燥,胸中熱方
五心:指兩手心、兩足心及胸中。
組成:
- 熟地黃:30克
- 當歸:15克
- 川芎:10克
- 白芍:15克
- 丹參:15克
- 黃連:10克
- 黃柏:10克
- 生地黃:30克
- 麥門冬:15克
- 炙甘草:10克
用法:
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,取汁服用。
功效:
清熱涼血,養陰潤燥。
主治:
五心煩熱,手足煩疼,口乾脣燥,胸中鬱熱。
竹葉,小麥(各一升),知母,石膏(各三兩),茯苓,黃芩,麥冬(各二兩),人參(一兩半),栝蔞根,半夏,甘草(各一兩),生薑(五兩)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八升,去滓納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,老少分五服。
白話文:
竹葉、小麥(各一升) 知母、石膏(各三兩) 茯苓、黃芩、麥冬(各二兩) 人參(一兩半) 栝蔞根、半夏、甘草(各一兩) 生薑(五兩)
取十二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的水,煮沸竹葉和小麥,取八升後去除渣滓,放入藥材,再煮至三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。對於老人或體弱者,可分五次服用。
3. 半夏湯
治胸中客熱,心一下煩滿氣上,大小便難方。
白話文:
治胸中客熱,心一下煩滿氣上,大小便難方。
治療胸中火熱,突然心煩意亂,氣往上逆,大小便困難的方劑。
半夏(一升),生薑(八兩),前胡(四兩),茯苓,白朮(各五兩),杏仁,枳實(各三兩),人參,黃芩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
白話文:
半夏(500克),生薑(400克),前胡(200克),茯苓、白朮(各250克),杏仁、枳實(各150克),人參、黃芩(各100克),甘草(50克)
上十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胸中大熱者,沉冷服之。大小便澀者,加大黃三兩。一方用梔子仁二兩,為十一味。
白話文:
將以上十種藥材搗碎,用九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成三份服用。胸中大熱的人,等藥液冷卻後再服用。大便或小便不通暢的人,可以加入三兩大黃。另一種方子使用兩兩梔子仁,總共有十一種藥材。
4. 承氣湯
治氣結胸中,熱在胃脘,飲食嘔逆渴方。
白話文:
繁體中文:
治氣結胸中,熱在胃脘,飲食嘔逆渴方
治療胸中氣滯結塊,熱氣上湧胃脘,飲食後嘔吐反胃,並伴有口渴的方劑。
前胡,枳實,桂心,大黃,寒水石,知母,甘草(各一兩),硝石,栝蔞根,石膏(各二兩)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:
白話文:
前胡、枳實、桂心、大黃、寒水石、知母、甘草(各50克) 硝石、栝蔞根、石膏(各100克)
十味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一斗水煮沸,取煮汁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治療熱氣導致手腳心發熱如火。
竹葉(二升),枳實(三兩),青葙子,白前(各一兩),吳茱萸,黃芩(各二分),栝蔞根,麥冬(各二兩),生薑(六兩),前胡(一作芍藥),半夏(各五兩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竹葉(兩升) 枳實 (三兩) 青葙子,白前 (各一兩) 吳茱萸,黃芩 (各二分) 栝蔞根,麥冬 (各二兩) 生薑 (六兩) 前胡(或芍藥),半夏 (各五兩)
將十一種中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八升的水,煮沸後剩餘二升的藥液,分三次服用。
5. 地黃煎
治熱方。
白話文:
** оригинал**
荊芥四兩,甘草半兩,薄荷一兩,石膏半斤。上四味,粗搗,以水六升,先煮石膏,取三升,去滓,納餘藥,煎取二升半,分溫再服。
服此方,發於汗,即已。若不發汗,更服此方,乃汗出。
荊芥四兩,甘草半兩,薄荷一兩,石膏半斤。以上四種藥材,粗略搗碎,用六升水,先煮石膏,取三升藥液,去掉渣滓,加入其餘藥材,煎煮取二升半藥液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服用此方,會發出汗,症狀就會消失。如果沒有發出汗,再服用此方,就會出汗。
地黃汁(四升三合),茯神,知母,葳蕤(各四兩),栝蔞根(五兩),竹瀝(三合,一用竹葉),薑汁,白蜜,麥冬汁,鮮骨皮(各二升),石膏(八兩)
白話文:
- 地黃汁:4 升 3 合
- 茯神:4 兩
- 知母:4 兩
- 葳蕤:4 兩
- 栝蔞根:5 兩
- 竹瀝:3 合(可同時使用竹葉煎湯)
- 薑汁:適量
- 白蜜:適量
- 麥冬汁:2 升
- 鮮骨皮:2 升
- 石膏:8 兩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諸藥,取汁三升,去滓,下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微火煎四五沸,下蜜、薑汁,微火煎,取六升,初服四合,日三夜一。加至六七合。四月五月作散服之。
治積熱方:
白話文:
將上面十一種藥材搗碎,加入一斗二升的水,先將藥材熬煮,取三升藥汁,去除藥渣,加入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用小火煎煮四至五次沸騰,再加入蜂蜜、薑汁,用小火煎煮,取六升藥汁,一開始服用四合,一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逐漸增加服用量至六七合。四月和五月時,將藥汁曬乾製成散劑服用。
治積熱方:
脈浮緊,口燥,舌黃,苔黃厚膩,脈浮數,心煩,口渴,大便乾結。
方劑:
- 黃連解毒湯:黃連、黃柏、金銀花、麥冬、知母、山梔、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丹皮、鬱金。
用法:
煎服,一日一劑。
功效:
清熱解毒,瀉火解積。
枳實,黃芩,大黃,黃連,芒硝(各二兩)
上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酒服三十丸,加至四十丸,日一服。
治膈上熱方:
白話文:
枳實、黃芩、大黃、黃連、芒硝(各 36 克)
治療橫膈膜上方熱證的藥方:
將五種藥材研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,逐漸增加至四十丸,每日服用一次。
苦參(十兩),元參(五兩),麥冬(三兩),車前子(二兩)
上四味末,蜜丸如梧子大,一服十五丸,日二服。
白話文:
苦參(500 克),元參(250 克),麥冬(150 克),車前子(100 克)
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五丸,一天服用兩次。
6. 細丸
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。
白話文:
古代中醫文字:
客熱結塞,不流利方
外來熱邪導致大便阻塞,不通暢的治療方法
大黃,葶藶(各三兩),香豉(三合),杏仁,巴豆(各三分)。
白話文:
大黃:60 克 葶藶:60 克 香豉:60 克 杏仁:30 克 巴豆:30 克
上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日飲服二丸,以利為度。
治骨蒸羸瘦,煩悶短氣,喘息鼻張,日西即發方:
白話文:
將上述中藥材研磨成末,製成蜜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日服用二丸,以身體覺得舒緩為適度。
治療骨蒸羸瘦、煩悶短氣、喘息鼻張,傍晚發作的方劑:
龍膽,川連,栝蔞根(各四分),芒硝(二分),梔子(十枚),苦參,大黃,黃芩,芍藥,青葙子(各二兩)
白話文:
龍膽草、川連續、栝樓根(各 20 克),芒硝(10 克),梔子(10 枚),苦參、大黃、黃芩、芍藥、青葙子(各 90 克)
上十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飲服二丸,日二,以知為度。(一方無苦參以下,只五味)(張文仲為散,飲方寸匕)。
白話文:
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服用兩丸,兩次,持續服用直到見效為止。(另一種方法省略苦參等三種藥材,只使用五種藥材)(張文仲將其製成湯劑,每次服用一湯匙左右)。
治骨蒸方:
天靈蓋如梳大,炙令黃碎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起死人神方。
又方,水服芒硝一方寸匕,日二服,神良。
白話文:
骨蒸方:
將天靈蓋(人骨頂蓋骨)研磨成梳子牙齒的大小,用火炙烤至焦黃後研成碎末。加入五升水,熬煮至剩兩升,分三次服用。這是可以救活死人的靈驗方劑。
又方:
每日服用芒硝一方寸匕,分兩次服用,效果極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