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五 脾臟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脾臟方 (1)

1. 消食膏酒

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方。

豬膏(三升),宿姜(汁,五升),吳茱萸(一升),白朮(一斤)

上四味搗茱萸、白朮等二味細細下篩為散,納膏汁中煎取六升,溫清酒一升,進方寸匕,日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「消食膏酒」的藥方,用於治療因脾臟虛弱、身體受寒、勞累或氣血損耗所導致的腹部脹氣、噁心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以下是藥方的內容:

所需材料:豬油三公升、老薑汁五公升、吳茱萸一公升、白朮一公斤。

製作方法:將吳茱萸和白朮兩種材料磨碎,過篩成為粉末,然後加入到豬油和薑汁中一起煎煮,直至濃縮至六公升。每日兩次,每次用溫熱的清酒一公升,攪拌一小勺藥膏後服用。

2. 肉極第四

(論一首,方六首)

論曰:凡肉極者,主脾也。脾應肉,肉與脾合,若脾病則肉變色。又曰:至陰遇病為肌痹,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,體癢淫淫如鼠走,其人身上津液脫,腠理開,汗大泄,鼻端色黃是其相也。

凡風氣藏於皮膚,肉色則敗。以季夏戊己日傷於風為脾風。脾風之狀,多汗陰動傷寒,寒則虛,虛則體重怠墮,四肢不欲舉,不嗜飲食,食則咳,咳則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不可以動轉,名曰厲風,裡虛外實,若陽動傷熱,熱則實,實則人身上如鼠走,唇口壞,皮膚色變,身體津液脫,腠理開,汗大泄,名曰惡風,而須決其綱紀,知其終始,陰陽動靜,肉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能治其病者,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,即須決之。若入六腑五臟則半死矣。

扁鵲曰:肉絕不治五日死,何以知之?皮膚不通外不得泄。凡肉應足太陰,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。口唇者,肌肉之本也,脈不營則肌肉濡,肌肉濡則人中滿,人中滿則唇反,唇反氣盡則肉先死,甲篤乙死木勝土,使良醫妙藥終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【內容翻譯】

(討論一段,方劑六個)

討論說:肉質極度異常,主要和脾臟有關。脾臟與肌肉相應,兩者緊密相連,一旦脾臟生病,肌肉顏色就會改變。再者,當極度陰寒遇上疾病會導致肌膚麻痺,如果肌膚麻痺的情況持續不改善,再次受到外邪侵襲,病邪會進一步影響脾臟,感覺身體像有老鼠在跑一樣瘙癢,人體的津液流失,毛孔開放,大量出汗,鼻頭呈現黃色,這些都是相關徵兆。

通常風氣藏於皮膚之下,會導致肌肉顏色發生變化。在夏季末期的戊己日被風所傷,會造成脾風。脾風的症狀是多汗、陰部抽搐、受寒,受寒後體虛,體虛後會感到身體沉重疲憊,四肢無力,不想吃東西,吃了會咳嗽,咳嗽時右側肋骨下方會隱隱作痛,並延伸到肩膀和背部,身體無法輕易轉動,這被稱為厲風,屬裏虛外實。如果陽氣過盛導致受熱,熱氣過重身體就實,實則人體表面像有老鼠在跑,嘴脣破裂,皮膚顏色改變,身體的津液流失,毛孔開放,大量出汗,這被稱為惡風。必須判斷病情,瞭解病情的發展,掌握陰陽動靜,判斷肌肉的虛實,實則需瀉,虛則需補,能夠治療這種病的人,風邪剛開始侵入肌肉、皮毛、肌膚、筋脈之間,就必須及時處理。如果風邪進入了六腑五臟,就已經到了半死不活的地步。

扁鵲說:肉質完全喪失彈性,五天後就會死亡,怎麼知道呢?因為皮膚無法正常排汗。通常肌肉和足太陰經絡相應,足太陰經絡氣絕,則無法營養肌肉。口脣,是肌肉的根本,經絡無法營養肌肉,則肌肉變得柔軟無力,肌肉柔軟無力,則鼻子下方會腫脹,鼻子下方腫脹,則嘴脣會翻起,嘴脣翻起,表示體內氣息已盡,肌肉開始死亡,如果在甲日病情加重,在乙日死亡,這是因為木剋土的原理,即使有高明的醫生和靈丹妙藥,最終也是無法救治的。

3. 解風痹湯

治肉熱極肌痹淫淫如鼠走,身上津液脫,腠理開,汗大泄,為脾風。風氣藏於皮膚,肉色敗,鼻見黃色,麻黃止汗通肉方。

麻黃,防己(一作防風),枳實,細辛,白朮(各三兩),生薑,附子(各四兩),甘草,桂心(各二兩),石膏(八兩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麻黃,去沫,下諸藥,煎取三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[解風痹湯]的用途是治療一種病狀,病人的肌肉會感到異常的熱感,彷彿有東西在皮下快速移動,就像老鼠在奔跑一樣。病人的身體會大量流失津液,毛孔會張開,大量出汗,這被認為是脾臟受風的症狀。風邪藏匿在皮膚裡,導致肉色變得不健康,鼻子周圍會出現黃色,這是麻黃止汗通肉的處方。

藥方成分包括:麻黃,防己(一處記載為防風),枳實,細辛,白朮(各90克),生薑,附子(各120克),甘草,桂心(各60克),以及石膏(240克)。

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,先用9公升的水煮沸麻黃,去除浮沫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3公升,然後分成三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