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六上 七竅病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上 七竅病上 (20)

1. 鉛丹散

治消渴,止小便數兼消中方。

鉛丹,胡粉,甘草,澤瀉,石膏,栝蔞根,赤石脂,白石脂(《肘後》作貝母)

上八味各五分治下篩,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壯人服匕半。一年病者,一日愈。二年病者,二日愈。渴甚者,夜二服。腹痛者減之。丸服亦佳,每服十丸。傷多令人腹痛。(張文仲云:腹中痛者,以漿水下之。《備急方》云,不宜酒上,宜麥汁下之。《古今錄驗》云:服此藥了經三兩日,宜爛煮羊肝肚,空腹服之。

或作羹亦得。宜湯淡食之,候小便得咸,更即宜蓯蓉丸,兼煮散將息方。見《外臺》第十一卷中)。

白話文:

【鉛丹散】

這帖藥方用於治療糖尿病,能有效控制頻尿的症狀,適用於治療中等程度的病症。

藥材包括:鉛丹、胡粉、甘草、澤瀉、石膏、栝蔞根、赤石脂、白石脂(在《肘後》一書中被記載為貝母)。

以上八種藥材各取五分,研磨細碎後過篩,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大小的藥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身強力壯的人可以服用半匕。患病一年的人,一天內病情就能得到改善。患病兩年的人,兩天內病情就會好轉。口渴嚴重者,可以在夜晚再加服兩次。如果有腹痛的情況,應酌情減少藥量。也可以將藥材製成丸狀服用,每次十粒。但要注意的是,藥物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痛。

張文仲指出,如果服藥後出現腹部疼痛,可以用漿水幫助藥物消化。《備急方》提到,不適合用酒送服,而宜用麥汁送服。《古今錄驗》建議,在服用此藥後的兩三天內,應該吃些烹煮軟爛的羊肝和羊肚,最好在空腹時食用。或者也可以做成羹湯食用,但要吃得清淡。等到小便有鹹味後,就可以開始服用蓯蓉丸,並同時煮散來調養身體,詳細的調理方法可參考《外臺》第十一卷中的描述。

2. 茯神丸方

(《集驗》名除熱宣補丸,治腎消渴,小便數者)。

茯神,黃耆,人參,麥冬,甘草,黃連,知母,栝蔞根(各三兩),菟絲子(三合),蓯蓉,乾地黃,石膏(各六兩)

上十二味為末,牛膽汁三合,和蜜為丸如梧子大,以茅根煎湯,服三十丸,日二服。漸加至五十丸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叫做「茯神丸」,在古籍《集驗》中又名為「除熱宣補丸」,主要是用來治療因腎虛導致的口渴症狀,以及頻尿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如下:茯神、黃耆、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黃連、知母、栝蔞根(每種各取三兩),菟絲子(取三合),蓯蓉、乾地黃、石膏(每種各取六兩)。

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三合的牛膽汁,以及適量的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約像梧桐子一樣。服用時,先以茅根煎煮成湯,再用此湯吞服三十粒藥丸,每日兩次。隨著身體的適應,逐漸增加至每次五十粒。

3. 酸棗丸

治口乾燥內消方。

酸棗(一升五合),酸安石榴子(五合),覆盆子,葛根(各三兩),栝蔞根,茯苓(各三兩半),麥冬(四兩),石蜜(四兩半),桂心(一兩六銖),烏梅(五十枚)

上十味為末,蜜丸,口含化,不限晝夜,以口中有津液為度,服盡復取含,無忌。

治消中,日夜尿七八升者方:

用鹿角炙令焦為末,以酒服五分匕,日二。漸加至方寸匕。

又方,葵根如五升,盆大兩束,以水五斗,煮取三斗,宿不食,平旦一服三升。

又方,漚麻汁服一升,佳。

論曰:強中之病,莖長興盛,不交精液自出也,消渴之後,即作癰疽,皆由石熱。凡如此等,宜服豬腎薺苨湯,制腎中石熱也。又宜服白鴨通湯(方見後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)。

白話文:

【酸棗丸】

這是治療口乾舌燥及內消症狀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如下:酸棗(約1.5公升)、酸石榴籽(約0.5公升)、覆盆子、葛根(各約90公克)、栝樓根、茯苓(各約105公克)、麥門冬(約120公克)、蜂蜜(約135公克)、肉桂心(約42公克)、烏梅(50顆)。

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和蜂蜜搓揉成丸。可以隨時放在口中含化,不限時間,直到口中產生津液即可。藥丸吃完後可再次製備,使用時無需忌諱。

對於日夜尿量過多(約7-8公升)的內消病症,處方如下:

取燒焦的鹿角研磨成粉,以酒送服約1.5公克,每日二次,逐漸增加到每次約3公克。

另一個處方,取葵花根約5公升份量,用水五斗煮至剩下三鬥,前一天晚上禁食,第二天清晨服用三升。

另一個處方,服用一公升的亞麻籽汁,效果良好。

學說如下:強中之病,表現為生殖器勃起旺盛,即便未進行性行為也會自行射精,消渴病後容易形成膿瘡,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石熱造成的。對於此類病情,建議服用豬腎薺苨湯,可以控制腎臟中的石熱。另外,也建議服用白鴨通湯,該方在後面的第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有所記載。

4. 豬腎薺苨湯方

豬腎(一具),大豆(一升),薺苨,人參,石膏(各三兩),茯神(一作茯苓),磁石(綿裹),知母,葛根,栝蔞根,黃芩,甘草(各二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五升,先煮豬腎、大豆、取一斗,去滓下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渴即飲之。下焦熱者,夜輒合一劑,病勢漸歇即止。

白話文:

【豬腎薺苨湯的配方】

配料如下:豬腎一對,大豆一杯(約一公升),薺苨、人參、石膏各三兩,茯神(或可替換為茯苓)、磁石(需用布包裹)、知母、葛根、栝蔞根、黃芩、甘草各兩兩。

將上述十二種材料切碎,用水十五公升,先煮豬腎和大豆,待水量剩下十公升時,撈出渣滓後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熬煮至剩三公升。此湯應分成三次服用。感到口渴時即可飲用。若是下焦有熱症狀的人,可在夜晚製備一劑,但當病情趨於穩定,就可以停止服用。

5. 增損腎瀝湯

治腎氣不足,消渴小便多,腰痛方。

羊腎(一具),遠志,人參,澤瀉,桂心,當歸,茯苓,龍骨,乾地黃,黃芩,甘草,川芎(各二兩),麥門冬(一升),五味子(半升),生薑(六兩),大棗(二十枚)

上十六味以水一斗五升,先煮羊腎,取一斗二升,次下諸藥,取三升,分三服。

治下焦虛熱,上注脾胃,從脾胃上注於肺,好渴利方:

竹葉(切三升),甘草(三兩),栝蔞根,生薑(各五兩),麥門冬,茯苓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枚),小麥,地骨白皮(各一升)

上九味㕮咀,先以水三斗,煮小麥,取一斗去滓澄清,取八升,去上沫,取七升煮藥,取三升,為三服。

治渴利虛熱,引飲不止,消熱止渴方:

竹葉(切,二升),地骨皮(切,一升),生地黃(切,一升),生麥冬(一升半),栝蔞根,石膏(各八兩),茯神(一作茯苓),葳蕤,知母,生薑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枚)
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分四服。

白話文:

【增損腎瀝湯】用來治療腎氣不足,口渴頻尿,腰痛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有:一整副羊腎、遠志、人參、澤瀉、桂心、當歸、茯苓、龍骨、乾地黃、黃芩、甘草、川芎各二兩,麥門冬一升,五味子半升,生薑六兩,大棗二十枚。

將上述十六種材料用水十五升,先煮羊腎,煮至剩十二升時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
另外,對於下焦虛熱,影響脾胃,導致脾胃濕熱上行至肺部,造成口渴頻尿的情況,可使用以下處方:

所需材料有:切好的竹葉三升、甘草三兩、栝蔞根、生薑各五兩、麥門冬、茯苓各四兩、大棗三十枚、小麥、地骨白皮各一升。

將上述九種材料先以三十升水煮小麥,取十升去渣澄清,再取八升,去掉浮沫,取七升煮藥,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
最後,對於口渴頻尿,虛熱不退,引發不斷喝水,用以消除熱氣、止渴的情況,可用以下處方:

所需材料有:切好的竹葉二升、地骨皮一升、生地黃一升、生麥冬一升半、栝蔞根、石膏各八兩、茯神或茯苓、葳蕤、知母、生薑各四兩、大棗三十枚。

將上述十一種材料以十二升水煮,煮至剩四升,分成四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