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2)
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2)
1. 鉛丹散
治消渴,止小便數兼消中方。
白話文:
繁體中文
باستيان 去皮大麥仁一斗,水二斗,煎取一斗,分早晚溫服。
治消渴,止小便數兼消中方
去皮大麥仁一斗,加水二斗,煎煮後取一斗的湯液,分早晚溫服。
鉛丹,胡粉,甘草,澤瀉,石膏,栝蔞根,赤石脂,白石脂(《肘後》作貝母)
白話文:
鉛丹、胡粉、甘草、澤瀉、石膏、栝蔞根、赤石脂、白石脂(肘後方用貝母代替白石脂)
上八味各五分治下篩,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壯人服匕半。一年病者,一日愈。二年病者,二日愈。渴甚者,夜二服。腹痛者減之。丸服亦佳,每服十丸。傷多令人腹痛。(張文仲云:腹中痛者,以漿水下之。《備急方》云,不宜酒上,宜麥汁下之。《古今錄驗》云:服此藥了經三兩日,宜爛煮羊肝肚,空腹服之。
白話文:
以上八味中藥,各取五錢,磨成細粉過篩。倒入水中服下,每次方寸匕,一天三次。身體強健者,可服用半匙。患病一年者,服用一天即可痊癒。患病兩年者,服用兩天痊癒。口渴嚴重者,夜間服用兩次。腹痛者酌情減量。
也可製作成丸劑服用,每次服用十丸。服藥過量容易導致腹痛。(張文仲注:腹痛者,可用米湯送服。備急方中說,不宜用酒送服,宜用麥汁送服。古今錄驗中說:服藥後三兩天內,宜燉爛羊肝肚,空腹服用。)
或作羹亦得。宜湯淡食之,候小便得咸,更即宜蓯蓉丸,兼煮散將息方。見《外臺》第十一卷中)。
白話文:
也可以做湯服用。應該吃清淡的湯水飲食,等到小便變鹹,就可以改吃蓯蓉丸,並配合煮散將息方服用。(見《外臺祕要》第十一卷)
2. 茯神丸方
(《集驗》名除熱宣補丸,治腎消渴,小便數者)。
白話文:
《集驗》名為「除熱宣補丸」,用於治療腎氣不足所致的消渴症、小便頻數。
茯神,黃耆,人參,麥冬,甘草,黃連,知母,栝蔞根(各三兩),菟絲子(三合),蓯蓉,乾地黃,石膏(各六兩)
白話文:
茯苓、黃耆、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黃連、知母、栝樓根(各 150 克),菟絲子(15 克),蓯蓉、乾地黃、石膏(各 300 克)
上十二味為末,牛膽汁三合,和蜜為丸如梧子大,以茅根煎湯,服三十丸,日二服。漸加至五十丸。
白話文:
將上述十二味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三合的牛膽汁,並與蜂蜜混合後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用茅根煎煮的湯劑送服三十丸,一天服用兩次。逐漸增加藥量至五十丸。
3. 酸棗丸
治口乾燥內消方。
白話文:
內消方
治口乾
藥方:
- 石膏1兩(研細)
- 黃芩1兩(研細)
- 山梔1兩(研細)
- 麥冬2兩(洗淨)
- 生地黃4兩(洗淨切片)
- 甘草1兩(炙)
用法:
將所有藥材放入鍋中,加水適量,煎煮至一小碗,濾去藥渣,分次服下。
酸棗(一升五合),酸安石榴子(五合),覆盆子,葛根(各三兩),栝蔞根,茯苓(各三兩半),麥冬(四兩),石蜜(四兩半),桂心(一兩六銖),烏梅(五十枚)
白話文:
酸棗仁(900克),酸石榴籽(300克),覆盆子、葛根(各180克),栝樓根、茯苓(各210克),麥冬(240克),蜂蜜(270克),桂心(96克),烏梅(50枚)
上十味為末,蜜丸,口含化,不限晝夜,以口中有津液為度,服盡復取含,無忌。
治消中,日夜尿七八升者方:
用鹿角炙令焦為末,以酒服五分匕,日二。漸加至方寸匕。
又方,葵根如五升,盆大兩束,以水五斗,煮取三斗,宿不食,平旦一服三升。
又方,漚麻汁服一升,佳。
白話文:
治療消瘦,每日夜尿七八升的方子:
使用鹿角,炙烤成焦炭並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五分匙,每天服用兩次。逐漸增加劑量至方寸匙。
另一個方子:
使用葵根五升,將其捆成兩束,放入五斗水煮沸,收取三鬥水。空腹過夜,天亮後一次服下三升。
另一個方子:
使用漚麻汁服下一升,效果良好。
論曰:強中之病,莖長興盛,不交精液自出也,消渴之後,即作癰疽,皆由石熱。凡如此等,宜服豬腎薺苨湯,制腎中石熱也。又宜服白鴨通湯(方見後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)。
白話文:
【論曰:強中之病,莖長興盛,不交精液自出也,消渴之後,即作癰疽,皆由石熱。凡如此等,宜服豬腎薺苨湯,制腎中石熱也。又宜服白鴨通湯(方見後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)。
討論說:強烈的性慾病,導致生殖器長大且繁榮,不通過交配就自行排出精液。在消渴症狀之後,就會出現腫瘤或膿腫,這都是由於石熱所引起的。對於所有類似的病症,適合服用豬腎薺苨湯,以消除腎中的石熱。另外,也應該服用白鴨通湯(具體方法見後面第二十六卷的解石毒篇中)。】
4. 豬腎薺苨湯方
豬腎(一具),大豆(一升),薺苨,人參,石膏(各三兩),茯神(一作茯苓),磁石(綿裹),知母,葛根,栝蔞根,黃芩,甘草(各二兩)
白話文:
豬腎:1具 黃豆:1升 薺菜:3兩 人參:3兩 石膏:3兩 茯苓:3兩 磁石(包在棉布中):3兩 知母:2兩 葛根:2兩 栝樓根:2兩 黃芩:2兩 甘草:2兩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五升,先煮豬腎、大豆、取一斗,去滓下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渴即飲之。下焦熱者,夜輒合一劑,病勢漸歇即止。
白話文:
將前面十二種藥材搗碎,加入五公升的水,先煮豬腎和大豆,煮到剩四公升,過濾渣滓,放入藥材,繼續煮到剩三公升。分三次服用。口渴時可以飲用。下焦有熱的人,每晚煎服一劑,病情逐漸好轉後就停止服用。
5. 增損腎瀝湯
治腎氣不足,消渴小便多,腰痛方。
白話文:
腎氣不足,消渴小便多,腰痛方。
針對腎氣不足、消渴(口渴異常)、小便頻繁、腰痛的症狀所開的藥方。
羊腎(一具),遠志,人參,澤瀉,桂心,當歸,茯苓,龍骨,乾地黃,黃芩,甘草,川芎(各二兩),麥門冬(一升),五味子(半升),生薑(六兩),大棗(二十枚)
白話文:
羊腎(一組) 遠志、人參、澤瀉、桂皮(各二兩) 當歸、茯苓、龍骨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甘草、川芎(各二兩) 麥門冬(一升) 五味子(半升) 生薑(六兩) 大棗(二十顆)
上十六味以水一斗五升,先煮羊腎,取一斗二升,次下諸藥,取三升,分三服。
治下焦虛熱,上注脾胃,從脾胃上注於肺,好渴利方:
白話文:
凡十六味藥,用水一斗五升,先煮羊腎,取一斗二升,然後放入各種藥材,取煮沸後的湯藥三升,分為三份服用。
用於治療下焦虛熱,向上蒸騰至脾胃,再從脾胃向上蒸騰至肺中,出現口渴、小便頻多的情況。
竹葉(切三升),甘草(三兩),栝蔞根,生薑(各五兩),麥門冬,茯苓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枚),小麥,地骨白皮(各一升)
白話文:
竹葉(切碎三升),甘草(三兩),栝樓根,生薑(各五兩),麥門冬,茯苓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枚),小麥,地骨皮(各一升)
上九味㕮咀,先以水三斗,煮小麥,取一斗去滓澄清,取八升,去上沫,取七升煮藥,取三升,為三服。
治渴利虛熱,引飲不止,消熱止渴方:
白話文:
上九味藥材,先用三鬥水煮小麥,取一斗過濾澄清,取八升,去除浮沫,取七升煮藥材,取三升,分為三劑服用。
治療口渴、腹瀉、虛熱,無法止渴的消熱止渴方:
竹葉(切,二升),地骨皮(切,一升),生地黃(切,一升),生麥冬(一升半),栝蔞根,石膏(各八兩),茯神(一作茯苓),葳蕤,知母,生薑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枚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分四服。
白話文:
竹葉(切碎,兩碗),地骨皮(切碎,一碗),生地黃(切碎,一碗),生麥冬(一碗半),栝蔞根,石膏(各八兩),茯苓(也寫作茯神),葳蕤,知母,生薑(各四兩),大棗(三十顆)
十一種藥材切成小塊,用水一斗二升煮沸,煮取四升濃縮液,分四次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