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十 針灸下 (15)
卷三十 針灸下 (15)
1. 熱病
(《甲乙》云:主振寒寒熱,頸項腫,實則肘攣,頭眩痛。虛則生疣,小者痂疥。),復溜,主寒熱不安,汗出不止,風逆四肢腫。
凡熱病煩心,足寒清,多汗,先取然谷,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,皆先補之。
凡熱病,先腰脛酸,喜渴數飲身清,清則項痛而寒且酸,足熱,不欲言,頭痛顛顛然,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,熱中少氣厥寒,灸之熱去,灸湧泉三壯。煩心不嗜食,灸湧泉。熱去,四逆喘氣,偏風身汗而清,皆取俠谿。
凡熱病刺陷谷,足先寒,寒上至膝乃出針,身痹洗淅振寒,季脅支滿痛。凡溫病身熱,五日以上汗不出,刺大泉,留針一時取針,若未滿五日者,禁不可刺。凡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,病至則喜嘔,嘔已乃衰,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,厥頭面腫起,煩心狂多飲,不嗜臥。虛則臌脹。腹中氣大滿,熱痛不嗜食,霍亂。公孫主之。
白話文:
熱病
《甲乙經》記載:主要症狀是寒熱交替,頸項腫脹,實證則肘關節屈曲,頭暈頭痛;虛證則長出疣子,小的則像痂疥。復溜穴主治寒熱不安,汗出不止,風邪導致四肢腫脹。
凡是熱病伴隨煩躁心慌,腳底冰冷,多汗的,先取然谷穴,然後取太溪穴和大趾間動脈,都要先補益。
凡是熱病,先出現腰腿酸痛,口渴多飲,身體發冷,冷則頸項疼痛且寒冷酸痛,腳部發熱,不想說話,頭痛像頭要炸裂一樣,先取湧泉穴和太陽穴井滎穴;若熱病中氣不足、厥逆發冷,用艾灸治療,熱退後,再灸湧泉穴三壯。煩躁心慌,不想吃東西,灸湧泉穴。熱退後,出現四肢逆冷、喘氣、偏頭痛、出汗且身體發冷,都取俠谿穴。
凡是熱病,針刺陷谷穴,腳先發冷,冷感上達膝蓋才拔針,身體麻痺、冷顫、寒戰,脅肋部脹滿疼痛。凡是溫病,發熱五日以上不出汗的,針刺大泉穴,留針一時再拔針;如果不足五日,則禁止針刺。凡是喜歡嘆氣,不想吃東西,經常寒熱交替,出汗,病情嚴重時想嘔吐,嘔吐後病情減輕,就取公孫穴和井俞穴。實證則腸子絞痛,頭面腫脹,煩躁心慌,狂飲不止,不想睡覺;虛證則腹脹,腹部氣體充盈,熱痛,不想吃東西,霍亂,公孫穴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