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十 針灸下 (16)
卷三十 針灸下 (16)
1. 黃疸病
然谷,主黃疸,一足寒一足熱,喜渴。(《甲乙》云:舌縱煩滿。),章門,主傷飽身黃。太衝,主黃疸熱中喜渴。中封,五里,主身黃,時有微熱。(《甲乙》云:主不嗜食,膝內廉,內踝前痛,少氣身體重。),脊中,主黃疸腹滿不食。中脘,大陵,主目黃振寒。勞宮,主黃疸目黃。
,太谿,主黃疸。(《甲乙》云:止消癉喘氣,咽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難,嗌中腫痛,唾血,口中熱,唾如膠。),脾俞,胃脘,主黃疸。(又云:脾俞主黃疸,喜欠不下食,脅下滿欲吐,身重不欲動。)
白話文:
[黃疸病症]
然谷穴,主治黃疸病症,患者可能出現一腳冷一腳熱的情況,並常感到口渴。(《甲乙》記載:還可能伴有舌頭活動不便,心情煩悶的症狀。)章門穴,主要治療因過飽導致的身體發黃。太衝穴,主治黃疸以及因體內熱度高而引起的口渴。中封穴和五里穴,主治身體發黃,偶爾會有輕微的發熱。(《甲乙》記載:還可能伴有食慾不佳,膝蓋內側和腳踝前方疼痛,氣短以及全身疲憊無力的症狀。)脊中穴,主治黃疸、腹部脹滿及飲食不佳。中脘穴和大陵穴,主要治療眼睛發黃及畏寒抖動。勞宮穴,主治黃疸和眼睛發黃。
太谿穴,主治黃疸病症。(《甲乙》記載:還能治療消瘦、喘息、咽喉不適無法說話、手腳冰冷、排便困難、咽喉腫痛、咯血、口腔燥熱、唾液粘稠如膠等症狀。)脾俞穴和胃脘穴,共同治療黃疸病症。(另記:脾俞穴主治黃疸,常打哈欠、食慾不佳、脅下脹滿欲嘔、全身沉重不想移動。)
2. 霍亂
巨闕,關衝,支溝,公孫,陰陵泉,主霍亂。期門,主霍亂泄注。魚際,主胃逆霍亂。太陰,大都,金門,僕參,主厥逆霍亂。太白,主霍亂逆冷。解谿,主膝重腳轉筋,濕痹。三里,主霍亂遺矢失氣。承筋,主瘛瘲腳痠。(《甲乙》云:主霍亂脛不仁。)大泉,主眼青轉筋,乍寒乍熱,缺盆中相引痛。
,金門,僕參,承山,承筋,主轉筋霍亂。丘墟主腳急腫痛戰掉,不能久立,附筋腳攣。竅陰,主四肢轉筋。委中,委陽,主筋急身熱。人迎,主霍亂頭痛胸滿,呼吸喘鳴不得息。
凡霍亂泄出不自知,先取太谿,後取太倉之原。
白話文:
[霍亂]
主要治療霍亂的穴位有巨闕穴、關衝穴、支溝穴、公孫穴和陰陵泉穴。期門穴特別針對霍亂引起的瀉下不止。魚際穴可用於治療胃部逆亂導致的霍亂。太陰穴、大都穴、金門穴及僕參穴對於治療因厥逆導致的霍亂有效。太白穴可緩解霍亂伴隨的逆冷症狀。解谿穴用於治療膝蓋沉重、腳部轉筋以及濕性風濕病。三里穴對霍亂引起的大小便失禁有療效。承筋穴則針對腳部痠痛和抽搐。《甲乙》記載,大泉穴能治療眼睛發青、轉筋、忽冷忽熱以及缺盆部位的牽引疼痛。
金門穴、僕參穴、承山穴和承筋穴適用於轉筋型霍亂。丘墟穴可治療腳部緊繃、腫痛、顫抖,並能改善長時間站立困難和腳部肌肉抽筋。竅陰穴則能緩解四肢轉筋。委中穴和委陽穴對肌肉緊繃和身體發熱有幫助。人迎穴則適用於霍亂引起的頭痛、胸部悶脹、呼吸困難和喘鳴。
對於霍亂患者,若出現不明原因的排泄失控,應先按摩太谿穴,再按摩太倉的源頭穴。
3. 瘧病
列缺,後谿,少澤,前谷,主瘧寒熱。(又云:列缺主瘧熱甚。),陽谷,主瘧,脅痛不得息。大鐘,主多寒少熱。太谿,主熱多寒少。(《甲乙》云:大溪主瘧悶甚嘔,熱多寒少,欲閉戶而處,寒厥足熱。),丘墟,主瘧振寒。(《甲乙》云:丘墟主腋下腫。),崑崙,主瘧多汗。
(《甲乙》云:主腰痛不能俯仰,目如脫,項如拔。),然谷,主溫瘧汗出。中封,主色蒼蒼然,太息振寒。天府,主瘧病。臨泣、主瘧日西發。天樞,主瘧振寒,熱盛狂言。少商,主振慄鼓頷。少海,主瘧背振寒。(《甲乙》云:主瘧項痛引肘腋。腰痛引小腹中,四肢不舉。
),陽谿,主瘧甚苦寒咳嘔沫。溫溜,主瘧面赤腫。商丘,神庭,上星,百會,完骨,風池,神道,液門,前谷,光明,至陰,大杼,主痎瘧熱。(又云:商丘主寒瘧腹中痛。),陰都,少海,商陽,三間,中渚,主身熱瘧病。太泉,大溪,經渠,主瘧咳逆心悶,不得臥,寒熱。
,大陵,腕骨,陽谷,少衝,主瘧乍寒乍熱。合谷,陽池,俠谿,京骨,主瘧寒熱。偏歷,主風瘧汗不出。譩譆支正,小海,主風瘧。天井,主瘧食時發,心痛悲傷不樂。三里,陷谷,俠谿,飛揚,主痎瘧少氣。(又云:俠谿主瘧足痛。)飛揚主狂瘧頭眩痛痓反折。
,少澤,復溜,崑崙,主瘧寒汗不出。厲兌,內庭,主瘧不嗜食,惡寒。衝陽,束骨,主瘧從腳胻起。
白話文:
[瘧疾]
主要治療瘧疾所導致的冷熱交替的穴位有列缺、後谿、少澤、前谷。其中,列缺穴對於高熱的瘧疾特別有效。
陽谷穴則能治療瘧疾引起的脅痛,使患者得以舒緩呼吸。大鐘穴適用於多寒少熱的病情。太谿穴則針對熱多寒少的情況。
太谿穴還能緩解嚴重的噁心嘔吐,以及患者想關閉門窗待在室內的行為,並處理寒厥及腳部過熱的問題。丘墟穴用於治療瘧疾導致的寒顫。
崑崙穴對治瘧疾造成的多汗症狀。然谷穴則能治療溫熱型瘧疾,伴有大量出汗的現象。中封穴針對面色蒼白、長嘆且寒顫的病情。
天府穴用於治療瘧疾。臨泣穴則適用於下午發作的瘧疾。天樞穴用於治療寒顫和高熱,以及伴隨的胡言亂語。少商穴能治療寒顫和顎部抽搐。
少海穴用於治療背部寒顫。陽谿穴則用於治療嚴重的寒冷咳嗽和嘔吐泡沫。溫溜穴用於治療臉部紅腫的瘧疾。商丘穴、神庭穴、上星穴、百會穴、完骨穴、風池穴、神道穴、液門穴、前谷穴、光明穴、至陰穴、大杼穴,均可用來治療瘧疾的高熱。
陰都穴、少海穴、商陽穴、三間穴、中渚穴,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的瘧疾。太泉穴、大溪穴、經渠穴,則能治療瘧疾引起的咳嗽、胸悶和失眠,以及寒熱交錯的症狀。
大陵穴、腕骨穴、陽谷穴、少衝穴,用於治療忽冷忽熱的瘧疾。合谷穴、陽池穴、俠谿穴、京骨穴,則用於治療冷熱交錯的病情。
偏歷穴用於治療不出汗的風濕型瘧疾。譩譆穴、支正穴、小海穴,則適用於風濕型瘧疾。天井穴用於治療飯後發作的瘧疾,以及伴隨的心痛、悲傷和情緒低落。
三里穴、陷谷穴、俠谿穴、飛揚穴,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氣短。飛揚穴也能治療狂熱型瘧疾,伴有頭暈、疼痛和反折的症狀。
少澤穴、復溜穴、崑崙穴,用於治療不出汗的寒性瘧疾。厲兌穴、內庭穴,則用於治療不愛吃東西和畏寒的瘧疾。
衝陽穴、束骨穴,則適用於從小腿開始的瘧疾。
4. 癭瘤第六
5. 癭瘤病
天府,臑會,氣舍,主癭瘤氣咽腫。(《甲乙》云:天府作天窗。),腦戶,通天,消濼,天突,主頸有大氣。通天,主癭灸五十壯。胸堂,羊尿灸一百壯。
白話文:
[甲狀腺腫大或腫瘤病症]
治療甲狀腺腫大或腫瘤,主要會使用到的穴位有天府、臑會、氣舍,這些穴位對於甲狀腺腫大、咽喉腫脹有幫助。(注:在《甲乙經》中,天府穴又稱爲天窗穴。)
腦戶、通天、消濼和天突這幾個穴位,則主要針對頸部出現的大腫塊。
其中,通天穴,對於甲狀腺疾病特別有效,可進行艾灸治療,建議灸五十次。
另外,胸堂穴,可以透過羊尿灸的方式治療,建議灸一百次。
請注意,這裏提到的"灸"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,需由專業醫師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