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一 肝臟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肝臟 (4)

1. 堅症積聚第五

(論一首,方四十四首,灸法六首)

白話文:

論一首

論述一篇

方四十四首

方劑四十四首

灸法六首

灸法六首

論曰:病有積有聚,何以別之?答曰:積者,陰氣也;聚者,陽氣也。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,氣之所積,名曰積;氣之所聚名曰聚。故積者,五臟之所生;聚者,六腑之所成。故積者陰氣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(一作病)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已。聚者陽氣也,其始發無根本,上下無所留止,其痛無常處,謂之聚也。故以是別知積聚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文中說:疾病有「積」和「聚」之分,如何區別它們呢?

回答:積,是指陰氣;聚,是指陽氣。所以陰氣沉伏,陽氣浮動。氣積聚的地方稱為積;氣聚集的地方稱為聚。

因此,積是五臟所生的;聚是由六腑所成的。積是陰氣,一開始發作時有固定的部位,疼痛不會離開這個部位,上下有開始和結束,左右有邊界。聚是陽氣,一開始發作時沒有固定的部位,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,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,這就叫做聚。

因此,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區分積和聚。

經絡受病,入於腸胃,五臟積聚,發伏梁、息賁、肥氣、痞氣、奔豚。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,奈何?曰: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止乃成積。人之善病腸中積者,何以候之?曰:皮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傷惡,惡則邪氣留止積聚,乃作腸胃之積。寒溫不次,邪氣稍止,至其蓄積留止,大聚乃起病。

白話文:

經絡受損,影響腸胃,五臟積存毒素,就會產生氣短、呼吸困難、腹脹、消化不良、腹痛等疾病。積存的病症從一開始形成到發展成熟,是怎麼演變的呢?回答:積存一開始是由於受寒引起,寒氣聚集才會形成積存。容易患腸胃積存的人,可以從哪些症狀判斷?回答:皮膚薄而沒有光澤,肌肉鬆弛而浮腫,出現這些症狀說明腸胃受損,受損就會導致邪氣停滯積存,從而引起腸胃積存。邪氣忽冷忽熱,逐漸聚集,等到毒素大量積存,就會發病。

有身體腰、髀、股、胻皆腫,環臍而痛,是為何病?曰: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不可動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少腹盛,左右上下皆有根者,伏梁也,裹膿血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生(王冰云當作出)膈,挾胃脘內癰,此久病也,難療。居臍上為逆,慎勿動,亟奪其氣溢於大腸而注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。

白話文:

身體腰部、大腿、臀部都腫脹,圍繞著肚臍疼痛,是什麼病?答:病名為伏梁,這是風濕邪的根源。不可觸動,觸動了會演變成水腫病。小腹膨脹,上下左右都有硬結,就是伏梁。膿血包在腸胃外面,無法治療。如果治療,每次切按都會導致死亡。這種病症從下部發作是因為陰虛,必然會排出膿血。從上部發作是因為邪氣壓迫胃和食道,產生隔膜,伴有胃部內部生瘡,這是久治不愈的難治之症。發作在肚臍上方是風逆,要小心不要觸動。邪氣很快會擴散到大小腸,並流注到肓門。肓門在肚臍下方,所以周圍肚臍疼痛。

2. 三臺丸

治五臟寒熱積聚,臚脹腸鳴而噫,食不生肌膚,甚者嘔逆,若傷寒寒瘧已愈,令不復發,食後服五丸,飲多者吞十丸,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,長肌肉方。

白話文:

用來治療五臟寒熱積聚引起的腹脹、腸鳴、打嗝、吃東西後不能滋養身體,嚴重的還會嘔吐。如果是由於傷寒或寒瘧已經痊癒,可以防止復發。每餐後服用五粒藥丸,喝水多的人吞十粒。經常服用可以使大小便通暢,肌肉滋長。

大黃(熬),前胡(各二兩),硝石,葶藶,杏仁(各一升),厚朴附子細辛半夏(各一兩),茯苓(半兩)

白話文:

大黃(擦成糊狀),前胡(各 60 克),硝石,葶藶,杏仁(各 300 克),厚朴,附子,細辛,半夏(各 30 克),茯苓(15 克)

上十味,末之,蜜和,搗五千杵,服如梧子五丸,稍加至十丸,以知為度。

白話文:

取十種藥材,磨製成粉末,最後加入蜂蜜調和,搗製五千次。每次服用五丸,逐漸增加至十丸,以身體反應為止。

3. 五石烏頭丸方

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,宿寒久癖,及癥瘕積聚,或嘔逆不下食,並風濕諸病,無不治之者。

白話文:

本方治療男性與女性的各式虛弱寒症、體質虛弱、舊疾積累,以及積聚在體內的硬塊、嘔吐反胃食不下嚥,甚至風濕等疾病,無一不治。

鍾乳(煉),紫石英,硫黃,赤石脂,礬石,枳實甘草白朮紫菀山茱萸防風白薇桔梗天雄皂莢細辛,蓯蓉,人參附子藜蘆(各一兩六銖),乾薑吳茱萸,蜀椒,桂心,麥門冬(各二兩半),烏頭(三兩),厚朴遠志茯苓(各一兩半),當歸(二兩),棗膏(五合),乾地黃(一兩十八銖)

白話文:

鍾乳(經過煉製)、紫水晶、硫磺、赤石脂、明礬、枳實、甘草、白朮、紫菀、山茱萸、防風、白薇、桔梗、烏頭、皁莢、細辛、蓯蓉、人參、附子、藜蘆(各 90 克)、乾薑、吳茱萸、花椒、桂心、麥門冬(各 150 克)、烏頭(180 克)、厚朴、遠志、茯苓(各 90 克)、當歸(120 克)、紅棗膏(300 毫升)、乾地黃(108 克)

上三十二味末之,蜜和,搗五千杵,酒服如梧子十丸,日三,稍加之。

白話文:

取三十二味藥,全部搗碎,用蜂蜜調和並搗五千次。用酒送服,每次十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。

4. 烏頭丸方

治男子女人寒冷,腹內積聚,邪氣往來,厥逆搶心,心痛痹悶。吐下不止,婦人產後羸瘦。

白話文:

原文:

治男子女人寒,腹積聚,邪氣往來,厥逆搶心,心痛痹悶。吐下不止,婦人產後羸瘦。

治療男子女子寒症、腹中有積聚、邪氣在體內往來作祟、出現手腳厥冷逆流、搶心、心痛發悶。嘔吐、腹瀉不止,婦人產後身體虛弱消瘦。

烏頭(十五枚),吳茱萸,蜀椒,乾薑,桂心(各二兩半),前胡細辛人參川芎白朮(各一兩六銖),皂莢紫菀白薇,芍藥(各十八銖),乾地黃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烏頭(15 枚) 吳茱萸,花椒,乾薑,桂心(各 2 兩半) 前胡,細辛,人參,川芎,白朮(各 1 兩 6 銖) 皁莢,紫菀,白薇,芍藥(各 18 銖) 乾地黃(1 兩半)

上十五味末之,蜜丸,酒下如梧子十丸,日三,稍加之,以知為度。

治心腹疝瘕,脅下及小腹滿,堅痛有積,寒氣入腹,使人腹中冷,發甚則上搶心氣滿,食飲喜嘔方。

白話文:

將十五種藥材磨成細末,加蜂蜜做成丸狀,用酒送服,每次十丸,一天三次。逐漸增加丸數,直到症狀減輕,再決定服用量。

用於治療心腹疝氣、脇肋和小腹脹滿、疼痛堅硬、有積塊、寒氣入腹,導致腹中寒冷,發作時上衝心氣,嘔吐食飲。

大黃茯苓(各一兩半),吳茱萸,桂心,黃芩,細辛,人參,蜀椒,乾薑(各一兩六銖),牡丹,甘草,川芎,蓯蓉,䗪蟲(各十八銖),芍藥,防葵,虻蟲厚朴半夏(各一兩),男發灰(半兩)

白話文:

大黃、茯苓(各 75 克),吳茱萸、桂心、黃芩、細辛、人參、蜀椒、乾薑(各 60 克),牡丹、甘草、川芎、蓯蓉、蝥蟲(各 18 克),芍藥、防葵、虻蟲、厚朴、半夏(各 50 克),髮灰(25 克)

上二十味,末之,以蜜丸,服如梧子五丸,日再,漸加之。

白話文:

內容含有二十種藥材,搗成末後,用蜂蜜做成丸劑,服用時像梧桐子一樣大小,一天服用五丸,分兩次服用,逐漸增加用量。

5. 恆山丸

治脅下邪氣積聚,往來寒熱如溫瘧方。

白話文:

繁體中文:

治脅下邪氣結聚,往來寒熱如溫瘧方。

治療脅下部位邪氣積聚,導致寒熱交替,類似溫瘧病的方劑。

恆山,蜀漆白薇,桂心,鮀甲,白朮附子鱉甲,䗪蟲,貝齒(各一兩半),蜚虻(六銖)

白話文:

恆山(一兩半) 蜀漆(一兩半) 白薇(一兩半) 桂心(一兩半) 鮀甲(一兩半) 白朮(一兩半) 附子(一兩半) 鱉甲(一兩半) 䗪蟲(一兩半) 貝齒(一兩半) 蜚虻(六銖)

上十一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,以米汁服五丸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十一味,最後,將藥材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,用米湯服用五丸,一天三次。

又方,蒸鼠壤土熨之,冷即易,腹中切痛,炒鹽半升令焦,納湯中飲之,大吐瘥。若手足痛者,燒青布,納小口器中,熏痛處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個方法,用蒸過的田園土塊熨燙患處,涼了就換塊新的。肚子劇烈疼痛,將半升鹽炒焦,放入湯中喝下,會劇烈嘔吐而痊癒。如果是手腳疼痛,燒掉青布,放入小口容器中,在疼痛處燻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