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四 小腸腑方 (1)
卷十四 小腸腑方 (1)
1. 補心湯
治心氣不足,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,喜怒悲憂悉不自知,常苦咽喉痛,口唇黑,嘔吐血,舌本強,不通水漿方。
紫石英,人參,茯苓,遠志,當歸,茯神(深師作桂),紫菀,甘草(各二兩),麥門冬(一升),赤小豆(三合),大棗(三十枚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又方,治心氣不足,多汗心煩,喜獨語多夢不自覺,咽喉痛,時吐血,舌本強,水漿不通方。
紫石英,人參,茯苓,桂心(各二兩),麥門冬(三兩),紫菀,甘草(各一兩),赤小豆(二十四枚),大棗(七枚)
上九味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春夏服佳。
又方,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,驚悸,心中憧憧,胸滿不下食,陰陽氣衰,脾胃不磨,不欲聞人聲,定志下氣方。
人參,茯苓,遠志,甘草,枳實,當歸,龍齒,桔梗(各三兩),半夏,桂心(各五兩),黃耆(四兩),茯神(二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二十枚)
上十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,令熟去滓,納諸藥煮取四升,分服八合,日三夜二。
又方,治心氣不足,心痛驚恐方。
遠志,蒲黃(一方用菖蒲),人參,茯苓(各四兩)
上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,分三服。
又方,治心氣不足,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。
茯神,遠志,黃芩,乾地黃,麥門冬,石膏(各四兩),半夏,桂心,附子,生薑(各二兩),甘草,阿膠,糖(各一兩),大棗(三十枚)
上十四味以十二味㕮咀,水一斗煮取三升,去滓,納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,分三服。(此方與前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,分兩不同。)
白話文:
[補心湯]
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因心臟功能不佳導致的症狀,如易驚恐、盜汗、心情煩悶、呼吸困難,情緒起伏不定自己卻毫無察覺,常感覺喉嚨疼痛,口脣顏色異常,甚至有吐血現象,舌頭僵硬,無法正常飲食。
藥材包含:紫石英、人參、茯苓、遠志、當歸、茯神(另一版本為桂枝)、紫菀、甘草(各60克)、麥門冬(300克)、赤小豆(90克)、大棗(30個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入12公升的水熬煮至剩3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
另一帖藥方,同樣是針對心臟功能不足的問題,症狀包含多汗、心煩、愛自言自語且頻繁做夢,喉嚨疼痛,偶爾會吐血,舌頭僵硬,無法進食。所需藥材:紫石英、人參、茯苓、桂心(各60克)、麥門冬(90克)、紫菀、甘草(各30克)、赤小豆(24粒)、大棗(7個)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8公升水熬煮至剩2.5公升,分三次服用,春夏季節服用效果更佳。
再一帖藥方,適用於精神恍惚,早晨病情好轉到傍晚又惡化,容易驚嚇,心中不安,胸口悶痛,食慾不振,身體虛弱,脾胃功能不佳,不願聽人說話的情況。所需藥材:人參、茯苓、遠志、甘草、枳實、當歸、龍齒、桔梗(各90克)、半夏、桂心(各150克)、黃耆(120克)、茯神(60克)、生薑(180克)、大棗(20個)。將藥材切碎,先用12公升的水煮五合的粳米至熟後濾掉米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4公升,每次服用八合,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
另一帖藥方,專門治療心臟功能不足引起的心痛和驚恐。所需藥材:遠志、蒲黃(或菖蒲)、人參、茯苓(各120克)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10公升的水煮至剩3.5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
最後一帖藥方,針對心臟功能不足導致的腹部和背部牽扯疼痛,難以彎腰的情況。所需藥材:茯神、遠志、黃芩、乾地黃、麥門冬、石膏(各120克)、半夏、桂心、附子、生薑(各60克)、甘草、阿膠、糖(各30克)、大棗(30個)。將其中十二種藥材切碎,加入10公升的水煮至剩3公升,去掉渣滓後,加入糖和阿膠再煮至剩2.2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(這帖藥方與前面提到的大補心湯相似,只是份量有所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