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七 肺臟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肺臟方 (1)

1. 瀉肺散

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,喜怒氣舍於肺,面目黃腫,起即頭眩,咳逆上氣,時忽忽欲絕,心下弦急不能飲食,或吐膿血,胸痛引背,支滿欲嘔方。

五味子,百部(各二兩半),茯苓,附子,肉蓯蓉,石斛,當歸,遠志,川續斷(各一兩),細辛,甘草(各七分),防風,川椒,紫菀,桂心,乾薑,款冬花(各一兩半),桃仁(六十枚),杏仁(三十枚)

上十九味治,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,後稍加至二匕。

灸法:肺脹氣搶脅下熱痛,灸陰都,隨年壯,穴在挾胃脘兩邊相去一寸,胃脘在心下三寸。肺脹脅滿,嘔吐上氣等病,灸大椎並兩乳上第三肋間各七壯。

肺與大腸俱實

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,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。病苦頭痛,目眩驚狂,喉痹痛,手臂卷,唇吻不收,名曰肺與大腸俱實也。

煮散:治肺與大腸俱實,令人氣憑滿方。

麻黃,茯苓(各六分),黃耆,大青,桂心(各三分),細辛,杏仁(各五分),石膏(二兩),丹參(半兩),五味子,甘草,橘皮,貝母,川芎(各一兩),枳實(三枚)

上十五味治,下篩為粗散,帛裹一方寸匕半,以井花水一升五合,煮取七合,為三服,日再。

肺虛冷

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,手太陰經也。病苦少氣,不足以息,咽乾不津液,名曰肺虛冷也。

治肺虛冷聲嘶傷,語言用力戰掉緩弱,虛瘠風入肺方:

防風,獨活,川芎,秦椒,乾薑,黃耆(各四十二銖),天雄,麻黃,山萸肉,五味子(各三十八銖),甘草(三十六銖),秦艽,桂心,山藥,杜仲,人參,細辛,防己(各三十銖),菊花,紫菀(各二十四銖),貫眾(二枚),附子(七分)

上二十二味治,下篩,以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一方有石膏六分,當歸五分。)

白話文:

【瀉肺散】

這是一個治療因過度飲酒、勞累疲倦,或是出門吹風後,情緒波動導致肺氣鬱結的處方。症狀可能包括臉色和眼睛周圍浮腫發黃,起身就感到頭暈,咳嗽且呼吸困難,偶爾會覺得像是要昏厥過去,胸口緊繃無法正常飲食,甚至可能出現吐血或吐膿的情況,胸部疼痛連到背部,腹部脹滿想嘔吐。

藥方成分包含五味子、百部、茯苓、附子、肉蓯蓉、石斛、當歸、遠志、川續斷、細辛、甘草、防風、川椒、紫菀、桂心、乾薑、款冬花、桃仁和杏仁。

以上十九種成分混合後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一小撮,每天三次,然後逐漸增加到兩小撮。

此外,還有一個灸療法,適用於肺部脹滿,氣悶脅下熱痛的情況,應灸「陰都」穴位,灸的次數根據年齡而定,陰都穴位於胃脘穴兩側,相隔一寸的地方,胃脘穴則在心臟下方三寸的位置。對於肺部脹滿、噁心嘔吐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可以灸「大椎」穴以及兩乳上方第三肋間,每個穴位灸七次。

肺與大腸功能過盛

如果右手脈搏的氣口前段顯示陰陽都過旺,代表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都有問題。可能的症狀包括頭痛、眼花、驚悸、精神錯亂、咽喉疼痛、手臂蜷縮、嘴脣不能閉合,稱之為肺與大腸功能過盛。

處方為麻黃、茯苓、黃耆、大青、桂心、細辛、杏仁、石膏、丹參、五味子、甘草、橘皮、貝母、川芎、枳實。

以上十五種成分研磨成粗粉,用布包裹一小撮半,用井花水一升五合煮至剩七合,分成三次服用,一天兩次。

肺部虛寒

如果右手脈搏的氣口前段顯示陰虛,代表手太陰肺經有問題。可能的症狀包括呼吸短促、口乾舌燥、缺乏唾液,稱之為肺部虛寒。

用於治療肺部虛寒導致的聲音嘶啞、說話費力、身體虛弱、風邪入侵肺部的處方為防風、獨活、川芎、秦椒、乾薑、黃耆、天雄、麻黃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秦艽、桂心、山藥、杜仲、人參、細辛、防己、菊花、紫菀、貫眾、附子。

以上二十二種成分混合後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一小撮,每天兩次。有些版本的處方還會加入石膏和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