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(2)
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(2)
1. 薏苡仁散
治癰腫令自潰,長肉方。
薏苡仁,桂心,白蘞,當歸,蓯蓉,乾薑(各二兩)
上六味治下篩,先食,溫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二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膿腫,使其自然破裂,並促進傷口癒合的處方。
內容如下:使用薏苡仁、肉桂皮、白芷、當歸、肉蓯蓉和乾薑(每種藥材各二兩)。
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,應在飯前服用,每次用溫酒送服一立方寸大小的藥粉,每日三次,夜間再服用兩次。
2. 黃耆茯苓湯
治癰疽潰後膿太多,虛熱方。
黃耆,麥門冬(各三兩),生薑(四兩),五味子(四合),川芎,茯苓,桂心(各二兩),大棗(二十枚)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一斗半,煮取四升,分六服。(《翼方》有遠志、人參、當歸各二兩,甘草六兩)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瘍疽在破潰後,如果出現膿液過多,並且有虛弱及發熱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如下:黃耆、麥門冬(各90克),生薑(120克),五味子(約60毫升),川芎、茯苓、桂心(各60克),大棗(20個)。
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,加入15公升的水進行煎煮,最後煮至剩4公升的藥汁,分六次服用。另外,《翼方》記載的版本還會添加遠志、人參、當歸(各60克),以及甘草(180克)。
3. 內消散
治凡是癰疽,皆宜服之方。
赤小豆(醋浸一升,熬),人參,甘草,瞿麥,當歸,豬苓,黃芩(各二兩),白蘞,薏仁,黃耆(各三兩),防風(一兩),升麻(四兩)上十二味治下篩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二。長服取瘥。
白話文:
[內消散]
用於治療各種膿腫,都適合服用的藥方。
成分包括:紅小豆(使用醋浸泡一升後,炒乾),人參,甘草,瞿麥,當歸,豬苓,黃芩(各二兩),白芷,薏苡仁,黃耆(各三兩),防風(一兩),升麻(四兩)。以上十二種藥材,研磨過篩製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(古時的容量單位),一天三次,晚上二次。長期服用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4. 蝟皮散
治癰疽膿血內漏,諸漏敗壞,男發背女乳房及五痔,皆宜服之方。
蝟皮,蜂房(各一具),地榆,附子,桂心,當歸,續斷(各五分),乾薑,蜀椒,藁本(各四分),厚朴(六分)
上十一味治下篩,空腹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,取瘥。加斑蝥七枚,益良。
凡患腫,皆因宿熱所致,須服冷藥,瘥後有患冷利不止者方:
人參,龍骨,赤石脂,甘草,乾薑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)
上六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【蝟皮散】
主治:用於治療膿瘍、內出血、各種慢性潰瘍,以及男性背部發炎、女性乳房問題和各種痔瘡等,都適合服用此藥方。
成分:刺蝟皮、蜂巢、地榆、附子、肉桂、當歸、續斷、乾薑、蜀椒、藁本、厚朴。
將以上十一種材料研磨過篩,空腹時以酒送服一小匙,一天三次,直到病情好轉。若添加七隻斑蝥,療效更佳。
一般來說,所有腫脹的情況,大多是由於體內長期積熱所導致,因此需服用清涼的藥物。然而,病癒後若出現嚴重的冷性腹瀉不止,則可使用以下的藥方:
成分:人參、龍骨、赤石脂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。
將以上六種材料切碎,以八公升的水煮至剩下二公升半,分成三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