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(8)

1. 雷丸浴湯

治小兒忽寒熱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兒突然發熱發冷的藥方。

雷丸(二十枚),大黃(四兩),黃芩(一兩),苦參,石膏(各三兩),丹參(二兩)

上六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一斗半浴兒,避眼及陰,浴訖以粉粉之,勿厚衣,一宿復浴。

白話文:

  • 雷丸,20 顆
  • 大黃,180 公克
  • 黃芩,45 公克
  • 苦參,135 公克
  • 石膏,135 公克
  • 丹參,90 公克

用六味藥材熬製成藥液,加入兩鬥水,煮到剩下一斗半,用來給嬰兒洗澡。洗澡時避開眼睛和私密部位,洗完後用粉末擦拭,不要穿太厚的衣服。隔一天再重複洗澡。

2. 李葉浴湯

治少小身熱方。

李葉隨多少,㕮咀,以水煮,去滓,浴兒,良。

白話文:

[李樹葉]的葉子,用多少都行,切碎後,用水煮沸,去渣後,用來洗澡給小孩,效果良好。

3. 柳枝浴湯

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,乍寒乍熱方。

柳枝細切,煮取汁洗兒,若渴,絞冬瓜汁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將細切的柳樹枝煮水,取其汁液幫嬰兒洗澡。如果嬰兒口渴,則絞取冬瓜汁給他喝。

4. 青木香浴湯

治小兒壯熱羸瘠方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小兒壯熱瘦弱的方法。】

青木香(四兩),麻子仁,竹葉(各一升),虎骨(五兩),白芷(三兩)

上五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一斗,稍稍浴兒。

白話文:

青木香(120 克),麻子仁,竹葉(各約 2 升),虎骨(150 克),白芷(90 克)

把五種藥材切碎,用二斗水煎煮,取一斗水量,稍稍用藥湯沐浴。

5. 十二物寒水石散

治少小身體壯熱,不能服藥方。

白話文:

少小身熱,不能服藥方。 好熱飲,小便數,夜不能寐。 用竹葉一握,搗爛,絞汁,夜服一杯。 其汁極冷,故能除熱。

寒水石,芒硝,滑石,石膏,赤石脂,青木香,大黃,甘草,黃芩,防風,川芎,麻黃根

上各等分,合治下篩,以粉一升,藥屑三合相和,復以篩篩之,以粉兒身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寒水石:性寒,用於清熱解毒。 芒硝:性寒,用於瀉下通便。 滑石:性寒滑,用於利尿消暑。 石膏:性寒涼,用於清熱解暑。 赤石脂:性溫,用於止血收斂。 青木香:性溫,用於理氣止痛。 大黃:性寒,用於瀉下通便。 甘草:性平,用於補中益氣、調和諸藥。 黃芩:性寒涼,用於清熱降火。 防風:性溫,用於祛風止痛。 川芎:性溫,用於活血化瘀。 麻黃根:性溫,用於發汗散寒。

合治下篩

材料:

  • 粉末 一升
  • 藥物粉末 三合

做法:

  1. 將粉末和藥物粉末混合均勻。
  2. 再次過篩,用粉末填充篩子。

用法:

  • 每服用一次,從篩子上抖出粉末。
  • 每每日服用三次。

6. 李根湯

治小兒暴有熱,得之二三日者方。

白話文:

治小兒忽然發熱,發病二、三日者。

李根,桂心,芒硝(各十八銖),麥門冬,甘草(各一兩)

上五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五服。

白話文:

李子根、桂皮、芒硝(各 6 克),麥門冬、甘草(各 15 克)

將五種味道的藥材咀嚼碎,加入三升水,熬煮至剩下一升,分成五次服用。

7. 升麻湯

治小兒傷寒,變熱毒病,身熱面赤,口燥,心腹堅急,大小便不利,或口瘡者,或因壯熱,便四肢攣掣驚,乃成癇疾,時發時醒,醒後身熱如火者,悉主之方。

白話文:

用來治療小兒傷寒演變成熱毒病的方劑。症狀表現為:身熱、面紅、口乾、心腹脹滿疼痛、大小便不通,或者出現口內生瘡,或者因為發熱抽搐,四肢痙攣,甚至導致癲癇發作,時而發作,時而清醒,清醒後仍有身熱如火的感覺。

升麻,白薇,麻黃,葳蕤,柴胡,甘草(各半兩),黃芩(一兩),朴硝,大黃,鉤藤(各六銖)

白話文:

升麻、白薇、麻黃、葳蕤、柴胡、甘草(各 30 克) 黃芩(60 克) 朴硝、大黃、鉤藤(各 3.6 克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去上沫,納諸藥煮,取一升。兒生三十日至六十日,一服二合;六十日至百日,一服二合半;百日至二百日,一服三合。

白話文:

將上列十味中藥粉碎,先用三升水煮麻黃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取一升藥液。兒童出生30至60天,一次服用二合;60至100天,一次服用二合半;100至200天,一次服用三合。

8. 大黃湯

治小兒肉中挾宿熱,瘦瘠,熱進退休作無時方。

白話文:

**繁體中文:**治小兒肉中挾宿熱,瘦瘠,熱進退休作無時方。

治療小兒體內有積熱,體型消瘦,發熱時退燒不定期的處方。

大黃,甘草,芒硝(各半兩),桂心(八銖),石膏(一兩),大棗(五枚)

上六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每服二合。

又方,治小兒腹大短氣,熱有進退,食不安穀為不化方。

白話文:

大黃、甘草、芒硝(各 15 克),桂心(3 克),石膏(30 克),紅棗(5 顆)

上六味藥材,用水三升煮取一升,每次服用二合。

另有偏方,用於治療小兒腹部脹大、呼吸短促,體溫時冷時熱,飲食不順暢,食物積滯不化的情況。

大黃,黃芩,甘草,麥門冬,芒硝(各半兩),石膏(一兩),桂心(八銖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期歲以下小兒作五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大黃:半兩
  • 黃芩:半兩
  • 甘草:半兩
  • 麥門冬:半兩
  • 芒硝:半兩
  • 石膏:一兩
  • 桂心:八銖(約 2.5 克)

取七味藥材研成細末,用三杯水煎煮,煎至剩下一杯半,分三次服下。一歲以下的小孩分五次服下。

9. 蜀漆湯

治小兒潮熱方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代文字:

荊芥穗、麻黃各二錢、連翹三錢、薄荷葉二錢、生地黃三錢、麥門冬三錢、蘆根三錢、甘草二錢、白芍三錢、牛蒡子三錢、甘草二錢、桂枝三錢、杏仁三錢

治療小兒潮熱的方劑:

荊芥穗、麻黃各二錢(6克)、連翹三錢(9克)、薄荷葉二錢(6克)、生地黃三錢(9克)、麥門冬三錢(9克)、蘆根三錢(9克)、甘草二錢(6克)、白芍三錢(9克)、牛蒡子三錢(9克)、桂枝三錢(9克)、杏仁三錢(9克)

蜀漆,甘草,知母,龍骨,牡蠣(各半兩)

上五味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去滓,一歲兒少少溫服半合,日再。

白話文:

柏樹的樹脂(蜀漆)、甘草、知母、龍骨、牡蠣(各 120 克)

將五種藥材嚼碎,用水四升煮沸,取一升藥液去渣,一歲以下的孩童略溫熱少量服用半合,一天兩次。

10. 竹葉湯

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,溫壯來往,或患下痢,色或白或黃,三焦不利方。

白話文:

繁體中文:

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,溫壯來往,或患下痢,色或白或黃,三焦不利方。

治療小兒在夏季患有腹中蓄積熱氣,經常發作腹痛,或患有腹瀉,大便顏色發白或發黃,三焦功能失調的方劑。

竹葉(切),小麥(各五合),柴胡,麥門冬,人參,甘草(各半兩),茯苓(十八銖),黃芩(一兩六銖)

白話文:

竹葉(切碎),小麥(各五碗),柴胡,麥門冬,人參,甘草(各半兩),茯苓(18克),黃芩(48克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四升,煮竹葉小麥,取三升,去竹葉小麥,下諸藥煮,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,洞下黃溏,氣力惙然,脈極洪數,用此方加大黃二兩,再服得下,即瘥。

又方,治五六歲兒溫壯,腹中急滿,息不利,或有微腫,亦中極羸,不下飲食,堅痞,手足逆冷方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八種藥材研成末,加入四升水,加上竹葉和小麥,煮沸後取三升湯汁,去除竹葉和小麥,再放入藥材煎煮,取出半升湯汁,分三次服用。

如果小兒在夏季突然發高燒,手心發熱,大便稀黃,精神萎靡,脈象洪數,可以使用此方,並加入二兩大黃。連續服用兩劑,就能康復。

又一方,治療五六歲的兒童發燒、身體強壯、腹部急促脹滿、呼吸不順,或有輕微腫脹,也可能中焦虛弱、不能進食、腹中堅硬痞滿、手腳冰冷的方子。

竹葉(切一升),小麥(半升),甘草,黃芩,栝蔞根,澤瀉,茯苓,知母,白朮,大黃(各一兩),桂心(二銖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,麥冬,半夏(各二兩),當歸(十八銖)

白話文:

竹葉(切碎一升),小麥(半升),甘草,黃芩,栝樓根,澤瀉,茯苓,知母,白朮,大黃(各一兩),桂心(兩銖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,麥冬,半夏(各兩兩),當歸(十八銖)

上十六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四升,去滓,納諸藥煎,取一升六合,分四服。

治小兒連壯熱,實滯不去,寒熱往來,微驚悸方:

白話文:

十六味藥材打成粉末,以七升水煮竹葉和小麥,取四升液體,過濾掉渣滓,放入藥粉煎煮,取一升六合藥液,分四次服用。

治小兒連續發高燒,實熱停滯不消,寒熱交替,輕微心悸。

大黃(一兩),黃芩,栝蔞根,甘草(各十八銖),滑石(二兩),桂心,牡蠣,人參,龍骨凝水石,白石脂,硝石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大黃(50克),黃芩,栝蔞根,甘草(各9克),滑石(100克),桂心,牡蠣,人參,龍骨,凝水石,白石脂,硝石(各25克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每服三合,一日一夜令盡,雖吐亦與之。(一本加紫石英半兩。)

白話文:

將上述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細粉,放入四升水中煎煮,取出一升半的藥液。每次服用三合(約60毫升),一日一夜內服完,即便嘔吐也要繼續服用。(有版本中添加了半兩紫石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