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十 針灸下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針灸下 (18)

1. 雜病第七

論曰:膏肓俞無所不治,主羸瘦虛損,夢中失精,上氣咳逆,狂惑忘誤,取穴法,令人正坐曲脊,伸兩手以臂著膝前,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,以物支肘,勿令臂得搖動,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,其間當有四肋三間,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肋間空處,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,灸兩胛中各一處至六百壯,多至千壯,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。亦當有所下處,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。

若病人已困,不能正坐,當令側臥,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。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肩上住,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。左手亦然,乃以前法灸之。若不能久正坐,當伸兩臂者,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,令人挽兩胛骨,使相離,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。所伏衣袱當令大小常定,不爾則失其穴也。

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壯旺,當消息以自補養,取身體平復,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。(當以四椎下二分為準。)

論曰:夫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,以其在膏之下,肓之上,針藥所不能及者,此穴是也。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,所以宿疴難遣,若能用心方便求得,灸之無疾不愈矣。

三里:

主腹中寒脹滿,腸鳴腹痛,胸腹中瘀血,小腹脹皮腫,陰氣不足,小腹堅,熱病汗不出。喜嘔口苦,壯熱身反折,口噤鼓頷,腰痛不可以顧,顧而有所見,喜悲上下求之。口僻乳腫,喉痹不能言。

胃氣不足久泄痢,食不化,脅下柱滿,不能久立,膝痿寒熱中,消穀,苦飢腹熱,身煩狂言,乳癰,喜噫,惡聞食臭,狂歌妄笑,恐怒大罵,霍亂遺尿,失氣陽厥,悽悽惡寒頭眩,小便不利,喜噦凡此等疾,皆灸刺之,多至五百壯,少至二三百壯。

湧泉:

主喜喘喉痹,身熱痛,脊脅相引,忽忽喜忘,陰痹腹脹,腰痛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,男子如蠱,女子如阻,身體腰脊如解,不欲食,喘逆,足下清至膝,咽中痛不可納食,喑不能言,小便不利,小腹痛風入腸中癲疾,挾脊痛急,胸脅柱滿,痛衄不止,五疝,指端盡痛,足不踐地,凡此諸疾皆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【雜病第七】

論述說:膏肓俞穴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主要適用於體弱消瘦、虛損、夢遺、氣喘咳嗽、精神錯亂、記憶力下降等症狀。取穴方法如下:讓人正坐彎腰,雙手向前伸展放在膝蓋前方,讓拇指與膝蓋頭保持同一水平,用東西支撐肘部,防止手臂晃動。從肩胛骨上緣摸到肩胛骨下端,中間會有四根肋骨形成三個間隙,灸中間最靠近肩胛骨內側肋骨之間的空隙,按壓這位置會感覺到對胸部的牽引感。在兩肩胛骨中間各灸一次,每次灸至六百次,最多可灸至一千次,灸後會感到氣流如流水般順暢。可能會有排泄物排出,如果沒有長期的痰飲或舊疾,就不會有東西排出。

如果病人已經很虛弱,無法正坐,可讓他側躺,拉起上臂找到穴位進行灸療。尋找穴位時,用右手從右肩膀上方觸摸,手指能觸及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,左手同樣如此,然後按照上述方法進行灸療。如果無法長時間正坐或者伸展雙臂,也可以趴在衣服包裹的枕頭上,讓人幫忙拉開兩肩胛骨,使其分開,否則肩胛骨會遮擋穴位,無法找到。趴在上面的衣服包裹的枕頭大小應固定,否則會影響穴位定位。

灸完後,人的陽氣會變得旺盛,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理,以恢復身體機能。穴位位置大約在第五椎骨附近,可參照這個位置找到它。(應以第四椎骨下方兩分作為標準。)

論述又說:古時秦國的名醫秦緩未能救治晉侯的病,因為病竈位於膏肓之間,針灸和藥物都難以達到,這個穴道正是在這個位置。現在的人技術不佳,無法找到這個穴位,因此長期疾病難以根治。但如果能夠用心找到這個穴位並進行灸療,則幾乎所有疾病都能治癒。

三里穴:

主治腹部寒涼、脹滿、腸鳴腹痛、胸腹瘀血、小腹脹痛、皮膚腫脹、陰氣不足、小腹堅硬、熱病不出汗、喜嘔吐、口苦、高燒、身體反折、口緊閉、下巴鼓脹、腰痛不能轉頭、轉頭時視線模糊、情緒悲傷、上下搜尋、口歪斜、乳房腫脹、喉嚨堵塞無法說話。

長期胃氣不足導致的慢性腹瀉、食物消化不良、脅下脹滿、不能長時間站立、膝蓋乏力、寒熱交加、食慾亢進、肚子餓但腹部發熱、身體疲憊、胡言亂語、乳腺炎、打嗝、厭惡食物的氣味、瘋狂唱歌傻笑、恐懼、大聲罵人、霍亂、尿失禁、放屁、陽痿、寒冷頭暈、小便不順、喜打嗝等症狀,都可以通過灸刺來治療,最多可灸五百次,最少也要灸二三百次。

湧泉穴:

主治呼吸困難、喉嚨堵塞、全身熱痛、脊椎與脅部相互牽引、心神恍惚、易忘事、陰部麻痹、腹部脹痛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肩背頸項疼痛、偶爾眩暈、男性像被蟲蠱害、女性像被阻塞、身體腰部脊椎鬆弛、不想吃飯、喘息、腳底清冷至膝蓋、咽喉疼痛無法吞嚥、聲音嘶啞無法說話、小便不順、小腹疼痛、風進入腸中引起癲癇、脊椎旁邊疼痛、胸脅脹滿、鼻出血不止、五種疝氣、手指尖全部疼痛、腳不能著地等症狀,這些病症都可由湧泉穴主導治療。

2. 婦人病第八

小腹堅痛,月水不通,刺帶脈入六分,灸五壯,在季肋端(一作下一寸八分。),漏下,若血閉不通逆氣脹,刺血海,入五分,灸五壯,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。漏血,小腹脹滿如阻,體寒熱,腹遍腫,刺陰谷,入四分,灸三壯。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,屈膝乃得之。

(《甲乙》云:漏血,小便黃陰谷主之。)女子疝瘕,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,小腹腫陰挺出痛,經水來下,陰中腫或癢,漉青汁如葵羹,血閉無子,不嗜食,刺曲泉,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,屈膝乃得之。刺入六分,灸三壯。疝瘕按之如以湯沃股內至膝,飧泄,陰中痛,少腹痛堅,急重下濕,不嗜食,刺陰陵泉,入二分,灸三壯,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,伸足乃得之。經逆,四肢淫濼,陰暴跳疝,小腹偏痛,刺陰蹺,入三分,灸三壯,在內踝下容爪甲。

(即照海穴也。),小腹大字難,嗌乾嗜飲,挾脊疝,刺中封,入四分,灸三壯,在內踝前一寸半,伸足取之。女子不字,陰暴出,經漏,刺然谷,入三分,灸三壯,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。字難若胞衣不出,泄風從頭至足,刺崑崙,入五分,灸三壯,在足外踝後跟骨上。

,月事不利見赤白,而有身反敗陰寒、刺行間,入六分,灸三壯,在足大趾間動應手。月閉溺赤,脊強互引反折,汗不出,刺腰俞,入二寸,留七呼,灸三壯,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,,絕子,瘧,寒熱,陰挺出不禁白瀝,痓,脊反折,刺上髎,入二寸,留七呼,灸三壯,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。

赤白瀝,心下積脹,腰痛不可俯仰,刺次髎,入三寸,留七呼,灸三壯,在第二空挾脊陷中。赤淫時白,氣癃,月事少,刺中髎,入二寸,留七呼,灸三壯,在第三空挾脊陷中。下蒼汁不禁,赤瀝,陰中癢痛引小腹,控䏚不可以俯仰,刺腰尻交在兩胛痏數髮針立已。(一云:下髎。

)腸鳴泄注,刺下髎,入二寸,留七呼,灸三壯,在第四空挾脊陷中。赤白裡急,瘛瘲,刺五樞,入一寸,灸五壯,在帶脈下三寸。拘攣,腹滿,疝,月事不下,乳余疾,絕子,陰癢,賁豚,上䐜腹堅痛,下引陰中不得小便,刺陰交,入八分,灸五壯,在臍下一寸。腹滿,疝積,乳余疾,絕子,陰癢,奔豚,上䐜小腹堅痛,下引陰中,不得小便,刺石門,入五分,在臍下二寸忌灸絕孕。

絕子,衃血在內不下,胞轉不得尿,小腹滿石水痛,刺關元,入二寸,灸七壯,在臍下三寸。又主引脅下脹,頭痛,身背熱,奔豚寒,小便數,泄不止。子門不端,小腹苦寒,陰癢及痛,奔豚搶心,飢不能食,腹脹經閉不通,小便不利,乳余疾,絕子,內不足,刺中極,入二寸,留十呼,灸三壯,在臍下四寸。

白話文:

婦女疾病第八篇

小腹部堅硬疼痛,月經不來,可用針刺帶脈穴,針入六分深,再用艾草灸五壯,位置在季肋骨的末端(有說法是往下1.8寸)。若有經血不止、或者經血閉塞不通導致氣逆脹滿,針刺血海穴,針入五分深,再用艾草灸五壯,位置在膝蓋骨上內側邊緣的白色肌肉交界處兩寸半。經血不止,小腹脹滿像被阻擋一樣,身體忽冷忽熱,腹部整個腫脹,針刺陰谷穴,針入四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。位置在膝蓋內側突起的骨頭後方,大筋和小筋之間,彎曲膝蓋時才能找到。

(《甲乙經》說:經血不止,小便黃,可用陰谷穴治療。)

女子患有疝瘕,按壓時感覺像用熱水燙在兩腿內側,小腹腫脹且陰部突出疼痛,月經來時,陰道內腫脹或搔癢,流出像葵菜羹一樣的青色液體,經血閉塞導致不孕,沒有食慾,針刺曲泉穴,位置在膝蓋內側突起骨頭下方大筋上和小筋下的凹陷處,彎曲膝蓋時才能找到,針入六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。疝瘕按壓時感覺像用熱水燙在腿內側到膝蓋,腹瀉,陰部疼痛,小腹部堅硬疼痛,感覺急迫、沉重且潮濕,沒有食慾,針刺陰陵泉穴,針入二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膝蓋下方內側突起骨頭下的凹陷處,伸直腿才能找到。月經不順,四肢無力,陰部突然跳動,小腹偏痛,針刺陰蹺穴,針入三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內踝下方,可容納指甲的地方。

(也就是照海穴。)

小腹脹痛,難以排便,喉嚨乾燥想喝水,後背兩側有疝氣,針刺中封穴,針入四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內踝前方一寸半,伸直腿才能找到。女子不孕,陰部突出,經血不止,針刺然谷穴,針入三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足部內踝前方突起的大骨頭下方凹陷處。難產,胎盤無法順利產出,風邪從頭到腳侵襲,針刺崑崙穴,針入五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足部外踝後方跟骨上方。

月經不順,出現紅、白帶,懷孕後反而身體衰敗、陰部寒冷,針刺行間穴,針入六分深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腳大拇指和二拇指之間,脈搏跳動的地方。月經閉塞,小便赤黃,脊椎僵硬,身體向後彎曲,不出汗,針刺腰俞穴,針入兩寸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空隙。

不孕,瘧疾,忽冷忽熱,陰部突出,無法控制地流出白色分泌物,癲癇,脊椎向後彎曲,針刺上髎穴,針入兩寸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第一空腰椎髁的下方一寸,靠近脊椎兩側。

白帶或紅色分泌物,胸口下方脹痛,腰痛無法彎腰或抬頭,針刺次髎穴,針入三寸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第二空椎骨的兩側凹陷處,靠近脊椎。

白帶或紅色分泌物交替出現,小便不順暢,月經量少,針刺中髎穴,針入兩寸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第三空椎骨的兩側凹陷處,靠近脊椎。

陰道流出青色液體無法控制,紅色分泌物,陰道搔癢疼痛,牽引到小腹,感覺腹部被控制,無法彎腰或抬頭,針刺腰部和尾骨的交界處,用多根針快速刺入即可見效。(也有一說為:下髎穴。)

腸鳴腹瀉,針刺下髎穴,針入兩寸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第四空椎骨的兩側凹陷處,靠近脊椎。

紅、白帶帶下且腹部拘急,抽搐,針刺五樞穴,針入一寸深,再用艾草灸五壯,位置在帶脈穴下方三寸。

四肢攣縮,腹脹,疝氣,月經不來,乳房疾病,不孕,陰部搔癢,奔豚氣上衝,上腹部膨脹堅硬疼痛,向下牽引到陰部,無法排尿,針刺陰交穴,針入八分深,再用艾草灸五壯,位置在肚臍下方一寸。

腹脹,疝氣腫塊,乳房疾病,不孕,陰部搔癢,奔豚氣上衝,上腹部和小腹部堅硬疼痛,向下牽引到陰部,無法排尿,針刺石門穴,針入五分深,位置在肚臍下方兩寸,忌用艾灸,會導致不孕。

不孕,血瘀積在體內無法排出,胎位不正無法排尿,小腹脹滿且疼痛,像石頭一樣硬,針刺關元穴,針入兩寸深,再用艾草灸七壯,位置在肚臍下方三寸。此穴還主治胸脅脹痛,頭痛,身體背部發熱,奔豚寒顫,小便頻繁,腹瀉不止。

子宮位置不正,小腹部寒冷,陰部搔癢疼痛,奔豚氣衝向心口,飢餓但吃不下,腹脹月經閉塞不通,小便不利,乳房疾病,不孕,體內不足,針刺中極穴,針入兩寸深,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,再用艾草灸三壯,位置在肚臍下方四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