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三 心臟方 (4)
卷十三 心臟方 (4)
1. 心臟脈論第一
(一云,若𩩲骭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,下則虛,虛則傷寒,病憂恚,內損心暴痛,而好唾清涎,口臭,蟲齒痛侵唇齒。若𩩲骭高起則心高,高則實,實則熱,熱則滿於心,悶而善忘,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,小兒則便秘、口重、舌鵝口、聲嘶,方見頭面方中。)凡人部分陷起者,必有病生,小腸太陽為心之部,其處陷起即病生矣。
臟舍內外,部亦內外,沉濁屬內,浮清居外。若外病內入,小腹滿起,內病里出,所部陷沒。外入內,前治陽,後補陰。內出外,前補陰,後瀉陽。陽則實熱,陰則虛寒。在陽主外,在陰主內。凡人死生休咎,則臟神前變形於外,人心前病,則口為之張。若心前死,則枯黑聲語不轉。
若天中等分,墓色應之必死不治。看應增損,斟酌賒促,賒則不出四百日內,促則不延旬月之間,心病少愈而卒死。何以知之?曰:赤黑色黯點如博棋,見顏度年上,此必卒死。心絕一日死,何以知之?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。凡面赤目白,憂恚思慮,心氣內索麵色反好,急求棺槨,不過十日死。
又面黃目赤不死,赤如衃血死。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,胐胐而見赤黑入口,此必死,不出其年,名曰行屍。若年上無應,三年之中病必死矣。
夏火心脈色赤,主手太陽也。夏取盛經分腠。夏者火始治,心氣始長,脈瘦氣弱,陽氣留溢,熱熏分腠內至於經,故取盛經分腠絕膚。而病去者,邪居淺也。所謂盛經者,陽脈也。
其脈本在外踝之後,應在命門之上三寸,命門者,心上一寸也,脈根在少澤,少澤在手小指端。
其筋起於小指之上,結於腕上,循臂內廉,結肘內蛻骨之後,彈之應小指之上,入結腋下。其支者後走腋後廉,上繞肩胛,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,結於耳後完骨。其支者入耳中,直出耳上,下結於頷上,屬目外眥。
其脈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,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向腋絡心,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。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。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,至目內眥斜絡於顴,合手少陰為表裡,少陰本在銳骨之端,應在背後,同會於手太陰。
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,上腕五寸,內注少陰,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,主心生病。病實則小腸熱,熱則節弛,弛則陽病。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,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,臥不能言,悶則急坐。虛則小腸寒,寒則生疣,疣則陰病。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,病則短氣,百節病,筋急頸痛轉顧不能。
(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,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附於後。)
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,去腕五寸(《甲乙》作二寸),出於兩筋間,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。心系,氣實則心痛,虛則為煩心,取之兩筋間。
白話文:
心臟脈論第一
若心脈細小、短薄、弱而向下,則心下虛弱,虛弱則易患傷寒,並伴有憂鬱、憤怒,內損導致心臟劇痛,且喜歡吐清涎,口臭,牙齒疼痛侵犯嘴唇牙齒。若心脈高起,則心氣亢盛,亢盛則實熱,實熱則心滿悶,易忘事,恐懼心悸,喉嚨乾燥,口痛,牙癰,舌頭受傷;小兒則便秘、口乾、舌苔如鵝口瘡、聲音嘶啞,這些症狀常出現在頭面部。凡是人體局部凹陷或隆起,必然有疾病產生,小腸太陽經是心的部位,此處凹陷或隆起即有疾病。
臟腑內外,部位亦有內外之分,沉濁屬內,浮清屬外。若外邪入侵內臟,則小腹部隆起;若內臟病邪外泄,則患處凹陷。外邪入侵內臟,先治陽氣,後補陰氣;內臟病邪外泄,先補陰氣,後瀉陽氣。陽氣主實熱,陰氣主虛寒。陽氣主外,陰氣主內。凡人死生禍福,臟腑之神氣變化先表現在外,人心先有疾病,則口部會張開。若心臟先衰竭而死,則面容枯黑,言語含糊不清。
若面部顏色平均分佈,而出現墓穴般的顏色,則必死無疑,無法治療。觀察其病情的增減,推測病情的發展快慢,發展緩慢則不出四百日內,發展迅速則不出旬月之間,心臟疾病稍有好轉就突然死亡。如何得知?答:出現紅色或黑色暗點,如棋子大小,出現在面部,則必死無疑。心臟停止跳動一天即死,如何得知?答:雙眼直視肩頭,呼吸停止即死。凡是面色赤紅,眼白,憂鬱憤怒,思慮過度,心氣內耗,但面色反而紅潤,急於準備棺材,則不出十日而死。
又面色黃而眼紅不一定死,但眼紅如雞血般則必死。吉凶的顏色若在特定部位出現,斑駁而呈現赤黑之色,則必死,不出一年,稱為行屍。若在面部沒有徵兆,則三年內必死於此病。
夏季火熱之氣,使心脈顏色赤紅,主手太陽經。夏季宜取盛經分腠之穴位治療。夏季是火氣開始旺盛的時候,心氣也開始生長,脈搏細弱,陽氣外溢,熱氣熏蒸分佈在肌膚和經脈,所以要取盛經分腠的穴位,以疏通肌膚。疾病能夠痊癒,是因為邪氣淺在。所謂盛經,就是陽脈。
其脈氣起於外踝之後,應在命門之上三寸,命門在心臟之上方一寸,脈根在少澤穴,少澤穴在小指末端。
其筋起於小指之上,止於手腕,沿著手臂內側,止於肘內側肱骨之後,彈撥此處,會感覺到小指末端,然後進入腋下。其支脈則沿著腋後側,向上繞過肩胛骨,沿著頸部,經過足太陽經筋前方,止於耳後完骨。其支脈進入耳中,直出耳上,向下止於頷下,連接眼外角。
其脈起於小指末端,沿著手外側上行至腕部,經過腕骨中央,直線上行沿著手臂骨下緣,出於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行經過肱骨外後緣,出於肩部,繞過肩胛骨,經過肩部上緣,進入鎖骨上窩,通向腋下絡於心臟,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到達胃部,屬於小腸。其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至面頰,到達眼角,再進入耳中。其支脈則從面頰上行至鼻部,到達眼內角,斜行連接顴骨,與手少陰經為表裡,少陰經起於銳骨末端,應在背部,與手太陰經交會。
手太陽經別名支正,在腕部上五寸處,內連少陰經,其支脈上行至肘部,絡於肩髃穴,主治心臟疾病。病邪實熱則小腸熱,熱則筋脈弛緩,弛緩則為陽氣病變。陽脈在寸口脈搏處反常增大一倍以上,則病患會咽喉疼痛,頷腫,耳聾,眼黃,臥床不起,不能說話,悶則急於坐起。虛寒則小腸寒,寒則生疣,疣則為陰氣病變。陰脈在寸口脈搏處反常減小一倍以上,則病患會氣短,百節疼痛,筋脈急縮,頸項疼痛,轉動頭部困難。
(以上皆為手太陽小腸經筋脈及其支脈病變,今將心臟、包絡、少陰心經的病證附於後。)
手少陰心經別名內關,去腕五寸(《甲乙》作二寸),位於兩筋之間,循經向上連接心包絡。心系,氣血充實則心痛,虛弱則煩悶,應取兩筋之間的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