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三 心臟方 (5)
卷十三 心臟方 (5)
1. 心臟脈論第一
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下膈,歷絡三焦。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,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,入肘中下臂,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。其支者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是動則病手心熱,肘臂攣急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澹澹大動,面赤目黃,善笑不休,是主脈所生。
病者煩心心痛,掌中熱,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以經取之。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。
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,在腕後一寸,別而上行,循經入咽中,系舌本屬目系,其實則大,膈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。
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上膈,絡小腸。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(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)。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,出腋下,下循臑內後廉,行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廉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後內廉,循小指之內出其端。是動則病咽乾心痛,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
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,臑臂內後廉痛,厥掌中熱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。
手少陰之脈獨無輸,何也?曰:少陰者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為帝王精神之所舍。其臟堅固,邪不能容,容之則傷心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身死矣。故諸邪在於心者,皆在心之包絡,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少陰無輸也。少陰無輸,心不病乎?曰:其外經腑病,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也。
夏三月,主心小腸赤脈啘病也,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,則營衛不通,皮肉痛起。太陽動發少陰,淫邪之氣因而作,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。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,身戰脈掉捉所不禁。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,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,故曰赤脈啘病(方見《傷寒》卷中)。
扁鵲云:灸腎肝心三俞主治丹(一作痹)毒病,當依源為治,表治陰陽,調和臟腑,疾不生矣。
白話文:
心臟脈論第一
手心主脈從胸腔內開始,通往心包,向下經過橫膈膜,連接著三焦經脈。它的分支沿著胸腔,從腋下三寸處向上到達腋窩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,行於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,進入肘部,再向下沿著小臂,行於兩條筋腱之間,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到達指尖。另一分支則從手掌分出,沿著小指到達指尖。如果這條經脈活動異常,就會導致手心發熱、肘臂攣縮、腋下腫脹,嚴重時還會胸脅脹滿、心悸不安、面色潮紅、眼睛發黃、不停地笑,這些都是手心主脈所引起的病症。
治療煩躁不安、心痛、手掌發熱等症狀,要根據病情虛實寒熱來處理:實證則瀉,虛證則補,熱證則速治,寒證則緩治,下陷的部位則用艾灸,若病情不屬虛實,則依照經脈取穴治療。實證時,寸口脈的搏動比人迎脈大一倍;虛證時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。
手少陰經又名通里,位於腕後一寸處,從這裡分出向上運行,沿著經脈進入咽喉,連接著舌根和眼睛,它的作用很大,如果橫膈膜虛弱,就會導致說話困難。取穴位置在腕後一寸處,與太陽經相交會。
手少陰經脈起於心臟,通往心系,向上經過橫膈膜,連接著小腸。它的分支從心系向上經過咽喉,連接著眼睛(也有記載是循行於胸腔,從腋下出來)。它的主幹則從心系返回,向上通往肺部,從腋下出來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,行於心主經之後,下到肘部內側後緣,沿著小臂內側後緣,到達手掌後側無名指根部的尖端,進入手掌後側內緣,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。如果這條經脈活動異常,就會導致咽喉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,這就是臂厥。
手少陰經脈病變會導致眼睛發黃、胸脅脹滿疼痛、上臂內側後緣疼痛、手掌後側發熱疼痛等症狀。治療這些病症,也要根據病情虛實來處理:實證則瀉,虛證則補。實證時,寸口脈的搏動比人迎脈大兩倍;虛證時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。
手少陰經脈獨無輸穴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少陰經是心臟的經脈,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,是帝王之氣和精神的寄居之所。心臟堅固,邪氣無法入侵,如果邪氣入侵,就會傷及心臟,心臟受損,精神就會耗散,精神耗散,人就會死亡。所以,所有邪氣入侵心臟的,都在心包絡中,而心包絡就是心主之脈,所以少陰經沒有輸穴。那手少陰經沒有輸穴,心臟就不會生病嗎?不是的,這是指心臟本身不會生病,只是外在的經絡和腑臟生病了,所以只需要在掌後銳骨之端取穴治療即可。
夏季三個月份,心臟和小腸容易發生赤脈啘病,其病因是少陰經和太陽經的氣相搏結不通,導致營衛之氣阻塞,引起皮肉疼痛。太陽經的活動促發少陰經的病變,淫邪之氣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臟腑隨時受到夏疫的侵襲。這種病症,腑虛則為陰邪之氣所傷,會出現身體發抖、脈搏微弱等症狀;臟實則為陽毒所侵,會出現肌肉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咽喉阻塞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這就是赤脈啘病(具體治療方法見《傷寒》卷中)。
扁鵲說:艾灸腎俞、肝俞、心俞三個穴位可以治療丹毒(或痹證),治療時應該追究病因,表裡同治,調和臟腑,疾病就不會產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