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(2)
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(2)
1. 大內塞排膿散
治發背癰腫,經年瘥後復發,此因大風或結氣在內,經脈閉塞至夏月以來出攻於背,久不治,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方。
山茱萸,五味子,茯苓,乾薑(各一分),甘草,石斛,人參,桂心,芍藥(各三分),巴戟天,麥門冬,乾地黃,肉蓯蓉,遠志(各八分),當歸,石葦,川芎(各四分),附子(二分),地膽,菟絲子(各三分)
上二十味治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一。稍加之。長服終身不患癰癤。
治發背方:
用亂髮灰,酒服方寸匕,亦治瘭疽。
又方,豬脂敷上,日四五度,亦治髮乳。(《救急方》云:取豬羊脂切作片,冷水浸貼上,暖易之,五六十片,瘥。若初貼,少許即寒,寒定好眠甚妙)。
又方,三年醋滓,微火煎令稠,和牛脂敷上。
又方,豬狗牙燒灰,醋和敷上,日三四易。
又方,燒古蚌灰,以雞子白和敷之,日三易。
又方,飲鐵漿二升,取利,(見本論中)。
又方,蛇頭灰醋和敷,日三易。
又方,燒鹿角灰,醋和敷之,日四五易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名為「大內塞排膿散」,用於治療背部的瘍腫,即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後再次復發的情況。這主要是由於體內有強烈的風邪或是氣結未能排除,導致經絡堵塞,在夏季時會在背部表現出來。如果不盡快處理,可能會積聚成為膿血,形成內漏的瘡病。
藥方成分包括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茯苓、乾薑、甘草、石斛、人參、桂心、芍藥、巴戟天、麥門冬、乾地黃、肉蓯蓉、遠志、當歸、石葦、川芎、附子、地膽、菟絲子等二十種中藥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天三次,每次一小勺,用酒送服。隨著病情改善,可逐漸增加劑量。長期服用,可以預防瘍腫的發生。
另外,對於背部的瘍腫,還有一個方法是使用燒過的頭髮灰,用酒送服一小勺,同樣適用於治療瘭疽。
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豬油塗抹於患處,每天四五次,也可以治療乳房的腫脹問題。
此外,還有多種外敷的療法,例如用三年的老醋渣煮濃稠後與牛脂混合敷在患處;或將豬狗牙燒成灰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換三四次;或者將古蚌燒成灰,用雞蛋白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換三次;或者喝兩升的鐵漿,讓身體排出毒素;或者將蛇頭燒成灰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換三次;或者將鹿角燒成灰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換四五次。
2. 丹毒第四
(論一首,方三十八首)
論曰:丹毒,一名天火,肉中忽有赤如丹塗之色,大者如手掌,甚者遍身有癢有腫,無定色。有白丹者,肉中腫起,癢而復痛,微虛,腫如吹狀,癮疹起也。有雞冠丹者,赤色而起,大者如連錢。小者如麻豆粒狀,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,一名茱萸丹。有水丹者,由遍體熱起,遇水濕搏之結丹,晃晃黃赤色,如有水在皮中,喜著股及陰處。
此雖小疾,不治令人至死。
白話文:
【丹毒第四】
(開頭說明一段,後續有三十八個治療方法)
說明:丹毒,又稱為天火,病症表現為皮膚突然出現像硃砂塗抹一般的紅色,嚴重的病況可能遍及全身,伴有癢感和腫脹,顏色不定。有一種稱為白丹的,特徵是皮膚下腫起,先癢後痛,稍顯虛弱,腫脹如氣球般,這是類似蕁麻疹的反應。另一種叫做雞冠丹,呈現鮮紅色且凸起,大的如銅錢相連,小的則像麻豆粒,皮膚上顆粒狀如雞冠的紋理,也有人稱為茱萸丹。再有一種是水丹,由身體發熱引起,遇水濕潤後與皮膚結合形成丹毒,呈現閃亮的黃赤色,就像水在皮膚下一樣,常見於大腿及私密部位。
雖然這是一種看似小病,但若不加以治療,會導致病人死亡。
3. 升麻膏方
升麻,白薇(《肘後》作白蘞),漏蘆,連翹,芒硝,黃芩(各二兩),蛇銜,枳實(各三兩),蒴藋(四兩),梔子(四十枚)
上十味微搗,以水三升,浸半日,以豬膏五升煎,令水氣盡,去滓,膏成敷上。諸丹皆用之,及熱瘡腫上,日三。(《經心錄》無枳實,以治諸毒腫)。
白話文:
[升麻膏方]
升麻、白薇(《肘後》記載為白蘞)、漏蘆、連翹、芒硝、黃芩(各取二兩)、蛇銜、枳實(各取三兩)、蒴藋(取四兩)、梔子(取四十枚)。
將以上十種藥材稍微研磨後,使用三升的水浸泡半天,再加入五升的豬油一同煎煮,直到水分完全蒸發,過濾掉藥渣後,即完成膏藥的製作。此膏藥可敷於皮膚上。對於各種丹毒都適用,也能用於治療熱性瘡腫,每日可敷三次。(《經心錄》未記載使用枳實,但此膏藥可用來治療各種毒性腫脹)。
希望這對你有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