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治諸風方 (4)

1. 小八風散

治迷惑如醉,狂言妄語,驚悸恐怖,恍惚見鬼,喜怒悲憂,煩滿顛倒,邑邑短氣不得語,語則失忘。或心痛徹背,不嗜飲食,惡風不得去帷帳,時復疼熱,惡聞人聲,不知痛癢,身悉振搖,汗出,猥退,頭重浮腫,抓之不知痛,頸項強直,口面喎戾,四肢不隨不仁偏枯,攣掣不得屈伸,悉主之方。

白話文:

此方針對以下症狀:

  • 意識混亂,如醉酒般
  • 胡言亂語
  • 驚恐不安
  • 神志恍惚,見鬼
  • 情緒喜怒無常,心煩意亂
  • 說話顛三倒四,語無倫次或健忘
  • 心痛徹背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怕風,離不開帳幕
  • 時而感到疼痛和發熱
  • 害怕聽到人聲
  • 對疼痛和瘙癢無感
  • 身體顫抖,出汗
  • 疲倦不堪,頭重浮腫,按壓無痛
  • 頸項僵硬
  • 口面歪斜
  • 四肢活動不便或麻痺,無法伸縮

天雄,當歸,人參(各五分),附子,天冬,防風,蜀椒,獨活(各四分),烏頭,秦艽,細辛,白朮,乾薑(各三分),麻黃,五味子,桔梗,山萸,柴胡,莽草,白芷(各二分)

上二十味治下篩,合相得。酒服半方寸匕,漸至全匕,日三服,以身中覺如針刺狀,藥行也。

白話文:

天雄:5 分 當歸:5 分 人參:5 分 附子:4 分 天冬:4 分 防風:4 分 蜀椒:4 分 獨活:4 分 烏頭:3 分 秦艽:3 分 細辛:3 分 白朮:3 分 乾薑:3 分 麻黃:2 分 五味子:2 分 桔梗:2 分 山萸:2 分 柴胡:2 分 莽草:2 分 白芷:2 分

以上二十味治療下痢的藥物,互相配合運用。先用半方寸匕的份量,循序漸進增加至全匕的份量,每天服三次。當身體感覺到像針刺一樣的反應,表示藥效已經發揮作用。

2. 烏頭湯

治八風五屍惡氣遊走胸心、流出四肢,來往不住,短氣欲死方。

白話文:

治八風五屍惡氣遊走胸心,流出四肢,來往不住,短氣欲死方。

治療因八風五屍造成的惡氣在胸腔和心臟內遊走,流竄至四肢,反覆發作,讓人氣短難受,幾乎窒息而亡。

烏頭,芍藥,乾薑,桂心,細辛,乾地黃,當歸,吳茱萸,甘草(各二兩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烏頭、芍藥、乾薑、桂心、細辛、乾地黃、當歸、吳茱萸、甘草(各 80 公克)

上九味藥材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
3. 蒼耳散

治諸風方。當以五月五日午時乾地刈取蒼耳葉,洗曝燥搗下篩,酒若漿服一方寸匕,日三。作散,若吐逆可蜜為丸,服十丸,准前計一方寸匕數也。風輕易治者,日再服。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,或如麻豆粒,此皆為風毒出也。可以鈹針刺潰去之,皆黃汁,出盡乃止。五月五日多取陰乾之,著大甕中,稍取用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風病的藥方。在五月初五正午時分,在乾燥的地方採摘蒼耳葉,洗淨曬乾後搗碎過篩。取藥粉一茶匙,用酒或漿調服,每天三次。如果做成散劑,服後出現嘔吐反應,可加蜜製成丸劑,服用十丸,分量與一茶匙藥粉相當。

病情較輕的風病,每天服用兩次即可。如果身上有風氣積聚,形成粟粒狀或麻豆粒大小的凸起物,這是風毒外發的表現。可以用鈹針刺破排膿,膿液呈黃色,排出後症狀就會消失。在五月初五時多採集蒼耳葉,陰乾後儲存在大甕中,備用時再取用。

此草辟惡。若欲看病省疾者,便服之,令人無所畏。若時氣不和,舉家服之。若病胃脹滿、心悶發熱即服之,並殺三蟲。腸痔,能進食,一周年服之佳,七月七、九月九皆可採用。

治心風虛熱,發即恍惚煩悶、半身不仁攣急方:

白話文:

這種草可以驅邪避惡。如果想要探病省親的人,服用這種草可以讓人無所畏懼。如果時疫流行,全家人都可以服用。如果患有胃脹滿、心悶發熱的疾病,也可以服用這種草,還可以殺死體內的寄生蟲。患有痔瘡的人,如果能進食的話,最好服用一年。在七月初七和九月初九這兩天採集這種草效果最好。

繁體中文:

治心風虛熱,發即恍惚煩悶,半身不仁攣急方

治療心臟虛熱、風邪上擾,發作時神智恍惚、煩悶,身體一側發麻、抽搐、攣縮的方劑:

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枸杞根白皮,麥冬(各一升),香豉(三合),人參,茯苓,梔子仁,黃芩,川芎,桂心,細辛,杏仁,防風,白蘚皮(各二兩),生薑,石膏,甘草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荊瀝、竹瀝(各 2.5 公升) 枸杞根白皮、麥冬(各 0.5 公升) 香豉(150 克) 人參、茯苓、梔子仁、黃芩、川芎、桂心、細辛、杏仁、防風、白蘚皮(各 100 克) 生薑、石膏、甘草(各 150 克)

上十八味㕮咀,以水二斗,和竹瀝、荊瀝煮取三升,分四服,相去如人行六七里。凡五劑間三日服一劑。(一用防己三兩)

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:

白話文:

將上述十八種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兩鬥水,再加入竹瀝和荊瀝,煮沸後取三升藥液,分成四次服用。每次服用後,間隔約步行六七里的路程。共服用五劑,每三天才服用一劑。(另加用防己三兩)

中醫古代文字:

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

治療虛熱、神志恍惚、受到驚嚇、恐懼的方劑

治療身體虛弱發熱、精神恍惚、受驚嚇、恐懼的方劑

荊瀝(三升),竹瀝(三升),香豉(三合),牛黃(十八銖),麥冬,人參(各三兩),升麻,鐵精(各一兩),天冬,龍齒,茯苓,梔子(各二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三升去滓,下牛黃、鐵精,更煎五六沸,取一升七合分五服,相去十里久。

白話文:

荊瀝三升,竹瀝三升,香豉三合,牛黃十八銖,麥冬三兩,人參三兩,升麻一兩,鐵精一兩,天冬二兩,龍齒二兩,茯苓二兩,梔子二兩

將十二味藥材浸泡,加入兩鬥水,煮取三升,去除渣滓,再加入牛黃和鐵精,繼續煎煮五六次,取一升七合分為五次服用,每次相隔十里路(約五公里)的距離。

4. 地黃煎

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補方。

白話文:

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補方

胃氣上逆,心煩悶熱,徹夜不眠,倦怠,口渴,食不香,食已必吐,腹脹而痛,或久瀉不止,小便不利,大便硬結,舌紅苔黃,脈數而洪,此屬陽明熱入於心脾,脾胃有熱,胃失和降,陽明鬱熱上逆,故有此症。

方用:生石膏一斤,甘草四兩,炙熟地黃四兩,生地黃四兩,白芍藥四兩,川芎四兩,麥門冬四兩,黃芩二兩,茯苓二兩,山茱萸二兩,山藥二兩,白朮二兩,蓮子二兩,綠豆炒焦二兩,大棗二十枚,姜三片,水煎服。

生地黃汁(二升),枸杞根汁(三升),生薑汁,酥(各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天冬,人參(各八兩),茯苓(六兩),大黃,梔子仁(各四兩)

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,先煎地黃等汁成煎,次納散藥攪和。每服一匕,日再漸加至三匕,覺利減之。

白話文:

地黃汁(400 毫升),枸杞根汁(600 毫升),生薑汁、酥油(各 600 毫升),荊瀝、竹瀝(各 1000 毫升),天冬、人參(各 400 克),茯苓(300 克),大黃、梔子仁(各 200 克)

將這十一種藥材搗碎篩選,再將五種藥材搗成粉末。先煎煮地黃等藥材,煎出藥汁,之後將藥粉倒入攪拌均勻。每次服用一匙,逐日逐漸增加至三匙,如果感到便意太頻繁,就減少服用量。

又方,黃芩,干藍,芍藥,鼠尾草(各三兩),梔子仁,生葛(各六兩),羚羊角(五兩),豉(一升,綿裹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五合,分三服。

治積熱風方:

白話文:

另一種藥方:

  • 黃芩 三兩
  • 乾藍 三兩
  • 芍藥 三兩
  • 鼠尾草 三兩
  • 梔子仁 六兩
  • 生葛 六兩
  • 羚羊角 五兩
  • 豆豉 一升,用棉布包裹

中醫古代文字:上八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五合,分三服。

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,加入七升水煎煮,取二升五合的藥液,分成三次服用。

適用症狀:治療積熱引起的風寒症狀。

地骨皮,葳蕤,丹參,黃耆,麥冬,澤瀉(各三兩),清蜜,薑汁(各一合),生地汁(一升)

白話文:

地骨皮、葳蕤、丹參、黃耆、麥冬、澤瀉各三兩 清蜜、薑汁各一合 生地汁一升

上九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去滓,納生地汁更緩火煮減一升,納蜜及薑汁又煮一沸,藥成,溫服三合,日再。

白話文:

將九種中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六升水煮沸後取兩升,除去渣滓,加入生地汁後用小火再煮,直到減少一升。加入蜂蜜和薑汁再煮沸一次,藥物製成後溫服三合,每天服用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