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4)
卷八 治諸風方 (4)
1. 小八風散
治迷惑如醉,狂言妄語,驚悸恐怖,恍惚見鬼,喜怒悲憂,煩滿顛倒,邑邑短氣不得語,語則失忘。或心痛徹背,不嗜飲食,惡風不得去帷帳,時復疼熱,惡聞人聲,不知痛癢,身悉振搖,汗出,猥退,頭重浮腫,抓之不知痛,頸項強直,口面喎戾,四肢不隨不仁偏枯,攣掣不得屈伸,悉主之方。
天雄,當歸,人參(各五分),附子,天冬,防風,蜀椒,獨活(各四分),烏頭,秦艽,細辛,白朮,乾薑(各三分),麻黃,五味子,桔梗,山萸,柴胡,莽草,白芷(各二分)
上二十味治下篩,合相得。酒服半方寸匕,漸至全匕,日三服,以身中覺如針刺狀,藥行也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名為「小八風散」,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:患者精神恍惚,宛如醉酒,會說些瘋言囈語,容易驚嚇恐懼,有時會出現幻覺,見到並不存在的鬼影;情緒起伏不定,一會兒歡笑,一會兒哭泣,或是悲傷憂鬱;感到全身不舒暢,精神錯亂,心情壓抑,呼吸短促,甚至說話困難,一旦開口又容易忘詞;可能伴有心臟疼痛,痛感貫穿背部,對食物失去興趣,害怕風吹,無法離開遮蔽物;時常覺得身體發燒或寒冷,受不了噪音幹擾,身體感知能力下降,整個人不停震顫,大量出汗,精神萎靡,頭部沉重,面部和肢體浮腫,即使抓撓皮膚也感受不到疼痛;頸部僵硬,面部肌肉扭曲,四肢行動不便,失去知覺,部分肌體機能衰退,肌肉收縮抽搐,難以自由屈伸。
配方如下: 天雄、當歸、人參各五分,附子、天冬、防風、蜀椒、獨活各四分,烏頭、秦艽、細辛、白朮、乾薑各三分,麻黃、五味子、桔梗、山萸、柴胡、莽草、白芷各二分。
將上述二十種藥材研磨過篩,混合均勻後製成藥粉。每次服用約半方寸匕的藥量,逐漸增加到一整個方寸匕的藥量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感到身體有如針扎般的感覺,表示藥效正在發揮作用。
2. 烏頭湯
治八風五屍惡氣遊走胸心、流出四肢,來往不住,短氣欲死方。
烏頭,芍藥,乾薑,桂心,細辛,乾地黃,當歸,吳茱萸,甘草(各二兩)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,病症特徵為類似八風五屍的惡氣在胸口到處遊走,並擴散到四肢,這種不適感持續來回發生,甚至讓人感到呼吸困難,彷彿快要窒息而死的處方。
所需藥材如下:烏頭,芍藥,乾薑,桂心,細辛,乾地黃,當歸,吳茱萸,甘草(每種藥材各使用二兩)。
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,然後用七升的水來煎煮這些藥材,最後將其熬煮至剩二升半的藥汁,將這份藥汁分成三次服用。
3. 蒼耳散
治諸風方。當以五月五日午時乾地刈取蒼耳葉,洗曝燥搗下篩,酒若漿服一方寸匕,日三。作散,若吐逆可蜜為丸,服十丸,准前計一方寸匕數也。風輕易治者,日再服。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,或如麻豆粒,此皆為風毒出也。可以鈹針刺潰去之,皆黃汁,出盡乃止。五月五日多取陰乾之,著大甕中,稍取用之。
此草辟惡。若欲看病省疾者,便服之,令人無所畏。若時氣不和,舉家服之。若病胃脹滿、心悶發熱即服之,並殺三蟲。腸痔,能進食,一周年服之佳,七月七、九月九皆可採用。
治心風虛熱,發即恍惚煩悶、半身不仁攣急方:
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枸杞根白皮,麥冬(各一升),香豉(三合),人參,茯苓,梔子仁,黃芩,川芎,桂心,細辛,杏仁,防風,白蘚皮(各二兩),生薑,石膏,甘草(各三兩)
上十八味㕮咀,以水二斗,和竹瀝、荊瀝煮取三升,分四服,相去如人行六七里。凡五劑間三日服一劑。(一用防己三兩)
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:
荊瀝(三升),竹瀝(三升),香豉(三合),牛黃(十八銖),麥冬,人參(各三兩),升麻,鐵精(各一兩),天冬,龍齒,茯苓,梔子(各二兩)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三升去滓,下牛黃、鐵精,更煎五六沸,取一升七合分五服,相去十里久。
白話文:
【蒼耳散】
這是一帖治療各種風濕症狀的藥方。應該在農曆五月五日的中午,在乾燥的地方割取蒼耳的葉子,清洗後晾乾,然後研磨過篩成粉。用酒或者米漿服用一平方寸的量匙大小的藥粉,一天三次。如果做成藥丸,則可以用蜂蜜來調和,一次服用十顆,等同於前面提到的一平方寸的量。對於風濕較輕,容易治療的情況,一天只需要服用兩次。如果身體上有風濕的地方出現像小米一樣的突起,或者像麻豆粒一樣的結節,這都是風濕毒素排出的現象。可以用針挑破這些突起,讓黃色的液體排出,直到排完為止。五月五日可以多採集一些,放在陰涼的地方晾乾,儲存在大壇子裡,需要的時候慢慢取用。
這種草藥可以驅除邪氣。如果你想要去看病人,或者探視疾病,可以先服用它,這樣你就不會害怕了。如果季節氣候不協調,全家人一起服用也有好處。如果感到胃脹、心悶、發熱,也可以服用,並且可以殺死三種寄生蟲。對於腸痔,可以增加食慾,持續一年服用效果更佳。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也是採集的好時機。
接下來是一個治療心臟風濕虛熱的藥方,主要症狀包括:發作時精神恍惚、心情煩悶、半身麻木緊繃。藥材包含:荊瀝、竹瀝、枸杞根白皮、麥冬、香豉、人參、茯苓、梔子仁、黃芩、川芎、桂心、細辛、杏仁、防風、白蘚皮、生薑、石膏和甘草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入兩鬥水和竹瀝、荊瀝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成四次服用,每次之間相隔六七里的時間。總共五劑,每三天服用一劑。
最後一個藥方是治療虛熱引起的恍惚、驚嚇、恐懼。藥材包含:荊瀝、竹瀝、香豉、牛黃、麥冬、人參、升麻、鐵精、天冬、龍齒、茯苓和梔子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入兩鬥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後,去掉渣滓,再加入牛黃和鐵精,再煮五到六次沸騰,最後得到一升七合的藥湯,分成五次服用,每次之間相隔十里的時間。
4. 地黃煎
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補方。
生地黃汁(二升),枸杞根汁(三升),生薑汁,酥(各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天冬,人參(各八兩),茯苓(六兩),大黃,梔子仁(各四兩)
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,先煎地黃等汁成煎,次納散藥攪和。每服一匕,日再漸加至三匕,覺利減之。
又方,黃芩,干藍,芍藥,鼠尾草(各三兩),梔子仁,生葛(各六兩),羚羊角(五兩),豉(一升,綿裹)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五合,分三服。
治積熱風方:
地骨皮,葳蕤,丹參,黃耆,麥冬,澤瀉(各三兩),清蜜,薑汁(各一合),生地汁(一升)
上九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去滓,納生地汁更緩火煮減一升,納蜜及薑汁又煮一沸,藥成,溫服三合,日再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因熱邪導致心煩氣悶,以及脾胃虛熱、食慾不振的冷補方。
配方包含:新鮮地黃汁(2公升)、枸杞根汁(3公升)、生薑汁、酥油(各3公升)、荊瀝、竹瀝(各5公升)、天門冬、人參(各240克)、茯苓(180克)、大黃、梔子仁(各120克)。
以上十一種材料中,有五種需先研磨過篩成粉末,其餘的先熬煮成濃汁,接著加入粉末狀藥材攪拌均勻。每次服用一小勺,每日兩次,逐漸增加到三小勺,若出現腹瀉的情況則應減少用量。
另一個配方則是:黃芩、板藍根、白芍、鼠尾草(各90克)、梔子仁、生葛(各180克)、羚羊角(150克)、豆豉(300克,用布包裹)。
以上八種藥材切碎,以7公升水熬煮,煮至剩2.5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
另外,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內熱引起的風病的方子:
地骨皮、玉竹、丹參、黃耆、麥門冬、澤瀉(各90克)、蜂蜜、薑汁(各30毫升)、新鮮地黃汁(1公升)。
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以6公升水熬煮至剩2公升,去掉渣滓,加入新鮮地黃汁,用小火慢煮至剩1公升,再加入蜂蜜和薑汁煮沸一次,藥就完成了。溫熱服用90毫升,每日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