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六 胃腑方 (2)
卷十六 胃腑方 (2)
1. 人參散
補胃虛寒,身枯絕,諸骨節皆痛方。
人參,甘草,細辛(各六分),麥冬,桂心,當歸(各七分),乾薑(二兩),遠志(一兩),吳茱萸(二分),川椒(三分)
上十味治,下篩,食後,溫酒服方寸匕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來補充胃部虛弱及寒冷,改善身體極度衰弱,以及緩解全身骨頭關節疼痛的。
配方如下:人參、甘草、細辛各取六分,麥冬、桂心、當歸各取七分,乾薑要兩兩,遠志需一兩,吳茱萸取兩分,川椒取三分。
將上述十種藥材進行處理後,研磨過篩成為粉末。在飯後,用溫熱的酒送服約方寸大小的一匙量。
2. 喉嚨論第三
(論一首)
論曰:喉嚨者,脾胃之候也。(重十二兩,長一尺二寸,廣二寸。其層圍十二重,應十二時)。主通利水穀之道,往來神氣。若臟熱,喉則腫塞氣不通,烏翣膏主之(方見第六卷中)。若腑寒,喉則耿耿如物,常欲窒癢痹涎唾。母姜酒主之(方見第六卷中)。熱則開之,寒則通之,不熱不寒,依臟調之。
白話文:
【喉嚨論第三】
討論如下:喉嚨是反映脾胃狀況的部位。(喉嚨重十二兩,長一尺二寸,寬二寸。其結構有十二層,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)。主要功能是使水和食物能順利通過,並參與氣的運行。如果內臟過熱,喉嚨就會腫脹堵塞,影響氣流,這時候可用烏翣膏治療(該處方詳見第六卷)。如果腑臟過冷,喉嚨會感覺像有異物,經常感到窒息、癢或有痰液。這種情況可用母薑酒治療(該處方詳見第六卷)。對待熱症就用清熱方法,對待寒症就用溫通方法,如果不是太熱也不是太冷,就根據臟腑狀況進行調理。
3. 反胃第四
(脈二首,方十三首,灸法三首)
寸緊尺澀,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。吐止者為下之,故不能食。設言未止者,此為胃反,故尺為之微澀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即為虛,澀即傷脾,脾傷即不磨。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為胃反。趺陽脈緊而澀,其病難治。
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:
人參(一兩),澤瀉,甘草,桂心(各二兩),橘皮,乾薑(各三兩),茯苓(四兩),竹茹(五兩)大黃(六兩)
上九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一服七合。日三夜一,已利者去大黃。
治胃反吐逆不消,食吐不止方:
人參,桂心,澤瀉(各二兩),茯苓(四兩),橘皮,甘草,黃耆(各三兩),大黃(一兩半),生薑(八兩),半夏(一升),麥冬(三升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二合,一服八合,日三夜一。羸人六合。已利去大黃。
治反胃而渴方:
茯苓,澤瀉,半夏(各四兩),桂心,甘草(各二兩)
上五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(一方入生薑四兩。)
治胃反朝食暮吐,食訖腹中刺痛,此由久冷方:
橘皮(三兩),甘草,厚朴,茯苓,桂心,細辛,杏仁,竹皮(各二兩),檳榔(十枚),前胡(八兩),人參(一兩),生薑(五兩)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三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。(一方有甘皮二兩。)
又方,橘皮(三兩),人參,白朮(各二兩),桂心(一兩),川椒(一百二十枚),薤白(一握)
上六味㕮咀,以水二升漬一宿,納羊肚中縫合,以三升水煮,水盡出之,決破去滓,分三服。
又反胃大驗方:
前胡,生薑(各四兩),橘皮(三兩),阿膠(一兩),大麻仁(五合),桂心(三寸),甘草(五寸),吳茱萸(四合),大棗(十枚)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三升,酒二升,煮取一升七合,分三服。
華佗治胃反為病,朝食暮吐,心下堅如杯升,往來寒熱,吐逆不下食,此為關上寒澼所作,將成肺痿,治之之方:
真珠,丹砂,雄黃(各三兩),朴硝(五兩),乾薑(十累)
上五味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大。先食服三丸。若小煩者,飲水自解,然無所忌。神良無比。(一方用桂心一兩。)
治胃反食即吐方:
搗粟米作面,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,爛煮,納醋中,細細吞之,即下便已。面亦得用之。
白話文:
[反胃第四]
(脈象描述兩種,治療方法十三種,針灸療法三種)
如果寸脈緊,尺脈澀,這個人會感到胸悶且無法進食,甚至會嘔吐。若嘔吐停止後再嘔吐,是因為下消化道的問題導致無法進食。如果說嘔吐沒有停止,這可能是胃部功能反常,所以尺脈才會顯得微澀。
趺陽脈浮且澀,浮象代表虛弱,澀象則表示脾臟受損,脾臟受損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。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,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,食物無法消化,稱為胃反。如果趺陽脈緊且澀,這種病症較難治療。
治療胃虛,食物一下喉就反吐的處方:
人參(一兩)、澤瀉、甘草、桂心(各二兩)、橘皮、乾薑(各三兩)、茯苓(四兩)、竹茹(五兩)、大黃(六兩)
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用水八升煎煮至剩三升,一次服用七合,一天三次,夜晚一次。已經出現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去掉大黃。
治療胃反,食物不消化,不停嘔吐的處方:
人參、桂心、澤瀉(各二兩)、茯苓(四兩)、橘皮、甘草、黃耆(各三兩)、大黃(一兩半)、生薑(八兩)、半夏(一升)、麥冬(三升)
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,用水十二升煎煮至剩三升二合,一次服用八合,一天三次,夜晚一次。身體瘦弱的人服用六合。已經腹瀉的患者需去掉大黃。
治療反胃且口渴的處方:
茯苓、澤瀉、半夏(各四兩)、桂心、甘草(各二兩)
以上五種藥材切碎,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(另一個配方裡加入生薑四兩。)
治療胃反,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,吃完飯後腹部會有刺痛感,這是長期寒冷所致的處方:
橘皮(三兩)、甘草、厚朴、茯苓、桂心、細辛、杏仁、竹皮(各二兩)、檳榔(十枚)、前胡(八兩)、人參(一兩)、生薑(五兩)
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,用水十三升煎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(另一個配方裡加入甘皮二兩。)
另一個治療反胃的處方:
橘皮(三兩)、人參、白朮(各二兩)、桂心(一兩)、川椒(一百二十枚)、薤白(一把)
以上六種藥材切碎,用水二升浸泡一夜,放入羊肚中縫合,再加三升水煮,水煮完後取出,破開去除渣滓,分三次服用。
另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反胃的處方:
前胡、生薑(各四兩)、橘皮(三兩)、阿膠(一兩)、大麻仁(五合)、桂心(三寸)、甘草(五寸)、吳茱萸(四合)、大棗(十枚)
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用水三升,酒二升煎煮至剩一升七合,分三次服用。
華佗治療胃反病症,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,胸口堅硬像杯子一樣,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,嘔吐且無法下嚥食物,這是因為關上(特定部位)的寒冷濕氣所造成的,可能會發展成肺痿,治療方式如下:
真珠、丹砂、雄黃(各三兩)、朴硝(五兩)、乾薑(十塊)
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飯前服用三粒。如果服後有些許煩躁,喝水即可緩解,不用特別忌口。效果極佳。(另一個配方裡加入桂心一兩。)
治療胃反,食物一下喉就吐的處方:
把粟米搗碎做成麵粉,用水和成楮子大小的丸子七顆,煮熟後放到醋中,細嚼慢嚥,排便後症狀就會消失。單純使用麵粉也可以。
4. 大半夏湯
治胃反不受食,食已即嘔吐方。
半夏(三升),白朮,白蜜(各一升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三兩)
上五味㕮咀,用水五升,和蜜揚之二三百下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
治胃反食即吐出,上氣方:
蘆根,茅根(各二兩,切細)
上二味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頓服之。得下,良。
又方,飲白馬尿即止。
又方,燒雞肶胵灰,酒服。男雄女雌。
又方,淘小芥子曝乾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白話文:
【大半夏湯】
用於治療胃部反逆,無法進食,吃東西後立即會嘔吐的情況。
藥材包含:半夏(三升)、白朮、白蜜(各一升)、人參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。
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的水,再加入蜂蜜,上下攪拌約二三百次,煮至剩下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【治療胃部反逆,食物入口即吐,以及上氣的處方】
藥材為:蘆根、茅根(各二兩,切成細條)。
將以上兩種藥材加入四升的水,煮至剩兩升,一次全部服用。若能順利排便,效果更佳。
另外的療法,飲用白馬尿可立即止吐。
另一個方法,將雞的翅膀燒成灰,以酒送服。男性用公雞,女性用母雞。
還有另一個方式,將小芥子淘洗乾淨曬乾磨成粉末,以酒送服一立方寸的量,一天三次。
5. 灸法
灸兩乳下各一寸,以瘥為度。
又臍上一寸,灸二十壯。
又灸內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壯(《外臺秘要》云:三趾作一趾也)。
治醋咽方:
曲末(一斤),地黃(三斤)
上二味合搗日乾,酒服三方寸匕,日三。
治噫醋咽方:
吳茱萸(半斤),生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先食服一升,日再。
白話文:
[灸法]
在兩側乳房下方各一寸的位置進行灸療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另外,在肚臍上方一寸的地方,進行二十次的灸療。
再者,在內踝下,對著三個腳趾斜前方有一個穴位,進行三次的灸療。(根據《外臺祕要》記載,應是對著一個腳趾的方向)
治療醋咽的藥方:
麴末(一斤),地黃(三斤)
將上述兩種材料混合後曬乾,然後每日用酒吞服三塊方寸大小的藥量。
治療反胃酸的藥方:
吳茱萸(半斤),生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將以上四種材料切碎,加入六升水煮沸,煮至剩下兩升。飯前服用一升,一日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