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六 胃腑方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胃腑方 (3)

1. 治中散

食後吐酸水方。

乾薑,食茱萸(各二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胃冷服之驗。

白話文:

乾薑、食茱萸(各二兩)

將上述兩味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兩次。適用於胃寒嘔吐酸水。

2. 嘔吐噦逆第五

(論一首,脈一首,方二十四首)

(灸法十五首)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一首、方二十四首、灸法十五首

夫吐家,脈來形狀如新臥起,陽緊陰數。其人食已即吐,陽浮而數亦為吐。寸口脈緊而芤,緊即為寒,芤即為虛,寒虛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即噎。關上數,其人則吐。趺陽脈微而澀,微即下利,澀即吐逆,谷不得入。趺陽脈浮者,胃氣虛也。寒氣在上,憂氣在下,二氣並爭,但出不入,其人即嘔而不能食,恐怖如死,寬緩即瘥。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難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的人脈象出現如下特徵:脈搏初來時像人剛睡醒一樣緩慢,但隨後陽脈突然跳動得很快,陰脈卻跳動得較慢。這樣的人吃東西後就會馬上吐出來,這是因為陽氣浮盛,陰氣不足導致的。

寸口脈跳動得又緊又脹,緊表示有寒氣,脹表示虛弱。寒氣和虛弱同時存在,脈搏就會呈現陰性,跳動得緩慢。這樣的人就會出現噎症。

關脈跳動得較快,這樣的人就會嘔吐。

趺陽脈跳動得微弱而遲鈍,微弱表示會腹瀉,遲鈍表示會嘔吐,導致食物無法進入胃中。

趺陽脈浮起的人,說明胃氣虛弱。寒氣在上面,憂愁之氣在下面,這兩種氣同時爭奪,只出不進,這樣的人就會嘔吐而不能進食,害怕得好像要死了一樣,如果能放鬆緩解,病情就會好轉。

嘔吐,脈搏微弱,小便多次且色黃,身體微熱,手腳冷,難以治療。

論曰: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,先以甘草三兩,水三升煮取二升,服之,得吐。但服之不吐,益佳。消息定,然後服余湯,即流利更不吐也。凡嘔者多食生薑,此是嘔家聖藥。

白話文:

論述說:服藥後出現嘔吐、藥液無法進入腹中的情況,可以先用甘草三兩,水三升煮沸後取二升,服用後若能嘔吐出來,效果更好。如果服用後不吐,效果也不錯。症狀緩解後,再服用其餘藥湯,便能順利服用,不再嘔吐。嘔吐的人通常會吃生薑止嘔,這可是嘔吐症狀的聖藥。

3. 半夏湯

治逆氣心中煩悶,氣滿嘔吐氣上方(一名小茯苓湯)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代文字:

逆氣心中煩悶,氣滿嘔吐氣上方(一名小茯苓湯)

治療逆氣,症狀為心中煩悶,氣滿而嘔吐,氣往上方衝逆(別名小茯苓湯)。

半夏(一升),生薑(一斤),茯苓,桂心(各五兩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若少氣加甘草二兩。

白話文:

半夏(1 升) 生薑(1 斤) 茯苓(5 兩) 桂心(5 兩)

四味藥材切成細碎塊,加入八升水,煮沸後取二升半的藥汁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氣虛無力,可加入 120 克(二兩)甘草一起煮。

4. 小半夏加茯苓湯

治諸嘔噦,心下堅痞,膈間有水痰,眩悸(方見後十八卷,大腸腑痰飲門)。

白話文:

治嘔吐、胸悶堵塞,膈間有水痰,頭暈心悸(詳見後十八卷,大腸腑痰飲門)。

5. 前胡湯

治寒熱嘔逆少氣,心下堅聚膨脝滿不得食,寒熱消渴補不足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寒熱嘔逆、少氣、心下堅硬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寒熱消渴,補充不足的方劑。

前胡,生薑(各二兩),甘草,朴硝(湯成下),大黃(別浸,各三兩),茯苓,半夏,麥冬,當歸,芍藥,滑石,石膏,栝蔞根,黃芩,附子,人參(各一兩)

上十六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分四服。

治嘔吐,四肢痹冷,上氣腹熱,三焦不調方:

白話文:

中藥材:

  • 前胡:四兩
  • 生薑:四兩
  • 甘草:兩兩
  • 朴硝:待湯汁煮成後加入
  • 大黃:另外浸泡,三兩
  • 茯苓:兩兩
  • 半夏:兩兩
  • 麥冬:兩兩
  • 當歸:兩兩
  • 芍藥:兩兩
  • 滑石:兩兩
  • 石膏:兩兩
  • 栝蔞根:兩兩
  • 黃芩:兩兩
  • 附子:兩兩
  • 人參:兩兩

治療嘔吐、四肢麻痺冰冷、上腹悶熱、三焦失調的方劑:

取十六味藥材煎製,以一斗二升水煎煮,煮成六升藥液,分四次服用。

前胡,川芎,甘草,當歸,石膏,人參,桂心,橘皮(各二兩),芍藥(三兩),半夏(四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三十枚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三升,下黃芩三兩合煮,取三升,分三服。(一方不用黃芩。)

白話文:

前胡、川芎、甘草、當歸、石膏、人參、桂心、橘皮(各80克),芍藥(120克),半夏(160克),生薑(200克),大棗(30顆)

使用下列十二種草藥: 以一斗三升水,放入黃芩三兩一同煮,取汁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(另一種方法則不用黃芩。)

6. 小麥湯

治嘔吐不止方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吐不止,千金柏葉湯主之。

嘔吐不止,可以用千金柏葉湯治療。

小麥(一升),人參,厚朴(各四兩),茯苓(三兩),甘草(一兩),青竹茹(二兩),薑汁(三合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小麥一升 人參四兩 厚朴四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青竹茹二兩 薑汁三份

取七種草藥,用八升水煎煮,煮成三升湯液,去除渣滓,分三次服下。

7. 豬苓散

治嘔而膈上寒方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寒氣停留在膈膜上而引起的嘔吐。

豬苓,茯苓,白朮(各三兩)

上三味治下篩,以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渴者多飲水。

白話文:

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120克)

用三味藥治療腹瀉,用飲服的方法,每次服一匙,一天三次。口渴的人可以多喝水。

8. 犀角人參飲子

治嘔逆胃氣虛邪,風熱,不下食並皆治之方。

白話文:

治嘔逆,胃氣虛邪,風熱,不下食,並皆治之方。

犀角,人參(各三兩),薤白(五兩),粟米(一合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至二升下米,煮令米熟,分四服,相去人行七里久,進一服。

治嘔噦方:

白話文:

犀牛角、人參(各 15 克),蔥白(25 克),小米(150 克)

四味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,煎煮至只剩二升,加入米,熬煮至米熟,分成四次服用,每次服用的時間間隔為步行七里路的時間。

治嘔吐方:

人參(一兩),大麻子(八合,一作胡麻仁),橘皮(一分),枇杷葉(八兩)

白話文:

人參(30克),大麻籽(16克,或稱芝麻),橘皮(3克),枇杷葉(240克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枇杷葉,取五升下藥,煮取三升納麻仁,稍飲之。

治氣厥嘔噦不得息方:

白話文:

治療氣厥嘔吐不止的方劑:

取四味藥材研成細末,用一斗水煎煮枇杷葉,取五升湯液下入藥材,煮沸後再煎取三升湯液,加入麻仁,分多次少量飲用。

豉(一升),半夏(八兩),生薑(二兩),人參,前胡,桂心,甘草(各一兩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。

白話文:

豆鼓(一升),半夏(八兩),生薑(二兩),人參,前胡,桂心,甘草(各一兩)

將七味藥材放入藥罐中,加入九升水,煎煮取三升藥液,分為三次服用。

又方,豉(一升),橘皮(二兩),生薑,甘草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),大棗(十五枚)

上六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另一方: 黃豆醬(一杯),橘子皮(兩兩),生薑,甘草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),紅棗(十五枚)

上六味藥材,用九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為三份服用,一日三次。

9. 橘皮湯

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方。

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

上二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不止,更合服之。

白話文:

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

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,加入七升水,煮沸後取三升藥湯,分為三次服用。若症狀未改善,可再服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