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六 胃腑方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胃腑方 (4)

1. 半夏乾薑散

治乾嘔吐逆,吐涎沫者方。

半夏乾薑(等分)

上二味為散,取方寸匕,漿水一升半,煮取七合,頓溫服之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半夏乾薑(等量)

將以上兩味藥研成粉末,取一方寸匙,加入漿水一升半,煮沸後取七合,趁溫熱時服下,每日服用三次。

2. 大黃甘草湯

治食已即吐方。

大黃(四兩),甘草(二兩)

上二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

治春夏時行傷寒,寒傷於胃,胃冷變啘方:

白話文:

治食已即吐方:

大黃(四兩),甘草(二兩)

做法: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成碎末,加入三升水,煮沸後取一升半的藥液,分兩次服用。

功效: 治療春夏季流行的傷寒,寒氣傷及胃部,胃中寒冷導致嘔吐。

橘皮,桂心,葛根(各二兩),白茅根(一升)

白話文:

橘子皮、桂樹內皮、葛藤根(各 120 公克),茅草根(300 公克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數進,服盡更合。有熱去桂。

治傷寒後噦,乾嘔,不下食方:

白話文:

以四味草藥咀碎,加入六升水煮沸,取其三升的濃縮液。分三次喝完,並於短時間內喝完。如果病人有發熱的症狀,則去除桂枝。

治療因傷寒引起的噁心、乾嘔、食不下嚥的方劑:

蘆根,青竹茹(各一升)粳米(三合),生薑(一兩)

白話文:

鮮蘆根、鮮竹茹(各一升)粳米(三合),生薑(一兩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不止,服三劑。

又方,蘆根(切一升),橘皮,通草(各三兩),粳米(三合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

治病人乾嘔方:

羊乳汁,飲一杯。

治噦方:

煮豉三升,飲汁佳。

又方,空腹服薑汁一升。

又方,煮蘆根濃汁,飲之。

治噁心方:

白話文:

將上述四種中藥材搗碎,用五升水煮,煮到剩兩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如果症狀未改善,再服用三劑。

另外一種方法:蘆根(切成一升),橘皮,通草(各三兩),粳米(三合)。

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,用四升水煮,煮到剩一升半,分成三次服用。

治療病人乾嘔的方法:

取羊乳汁一杯喝下。

治療嘔吐的方法:

煮三升豉,喝下煮出的汁水會比較好。

另外一種方法:空腹服用薑汁一升。

另外一種方法:煮濃蘆根汁,喝下。

治療噁心的方法:

苦瓠穰並子一升碎,以酒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須臾吐,並下如蝦蟆衣三升。

白話文:

取苦瓜內瓤和種子,搗碎一升,加酒和水各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喝完。不久就會嘔吐,嘔出的物體像三升的蛤蟆衣(保護膜)。

又方,服童子小便百日,佳。

又方,麻子一升,熬令香熟,搗,取酒三升,熟研,濾取一升,飲盡,日二服。服盡一石瘥。

治食飲輒吐方:

頓服生熟湯三升,即止。

白話文:

另一個偏方:

每天服用童子小便一百天,效果很好。

另一個偏方:

麻子一升,炒到香熟,搗碎,取酒三升,細細研磨,濾取一升,喝完,每天兩服。服用完十石就能痊癒。

治療吃飯喝水就吐的偏方:

一次喝下生薑湯三升,就會立刻止吐。

3. 灸法

乾嘔不止,粥食湯藥皆吐,灸手間使三十壯。若四厥,脈沉絕不至者,灸之便通。

病人乾嘔,灸心主尺澤佳。

又法,灸乳下一寸,三十壯。

治噦,灸承漿七壯,炷如麥大。

又灸臍下四指七壯。

吐逆嘔不得食,灸心俞百壯。

吐嘔逆不得下食,今日食明日吐者,灸膈俞百壯。

吐變不得下食,灸胸堂百壯。

吐逆不得食,灸巨闕五十壯。

吐逆食不止,灸胃脘百壯,三報。

白話文:

病人乾嘔不止,粥食湯藥皆吐,在肩井穴施灸三十壯。若脈象沉細如斷者,施灸便能打通。

病人乾嘔,施灸心主穴或尺澤穴效果好。

另一種方法,施灸乳下一寸處,三十壯。

治療呃逆,施灸承漿穴七壯,艾柱如麥粒大小。

又施灸臍下四指處七壯。

嘔吐不得進食,施灸心俞穴一百壯。

吐嘔不得進食,今日所食明日吐出者,施灸膈俞穴一百壯。

吐變不得進食,施灸胸堂穴一百壯。

吐逆不得進食,施灸巨闕穴五十壯。

吐逆進食不止,施灸胃脘穴一百壯,分三次施灸。

病人乾嘔不止,喝粥吃藥都會吐出來,在肩井穴上灸三十次。如果脈搏微弱無力,快要斷掉時,灸一下穴位就會好。

病人乾嘔,灸心主穴或尺澤穴效果好。

另一種方法,在乳房下方一寸處灸三十次。

治療呃逆,對承漿穴灸七次,用麥粒大小的艾柱。

也在肚臍下四指的地方灸七次。

嘔吐後無法進食,灸心俞穴一百次。

吐嘔後無法進食,今天吃的東西明天吐出來,灸膈俞穴一百次。

嘔吐改變後無法進食,灸胸堂穴一百次。

吐逆後無法進食,灸巨闕穴五十次。

吐逆後進食不止,灸胃脘穴一百次,分三次灸。

吐逆飲食卻出,灸脾募百壯,三報(章門穴也)。吐嘔宿汁吞酸,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,三報(《甲乙經》云:日月膽募也,在期門下五分)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吐逆導致飲食難以消化吸收,可以艾灸脾俞穴一百壯,並連續灸三天(章門穴)。

如果吐出宿留的胃液或有反酸的問題,可以艾灸神光穴(又稱膽俞穴)一百壯,並連續灸三天(《甲乙經》記載:日月膽俞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)。

吐逆霍亂吐血,灸心主五十壯。噫噦膈中氣閉塞,灸腋下,聚毛下,附肋宛,宛中五十壯。

噫噦嘔逆,灸石關百壯。

白話文:

**吐逆 Хо亂 吐血:**灸心主穴,50 壯。

**噫噦 膈中氣閉塞:**灸腋下、聚毛穴下、附肋宛穴、宛中穴,各 50 壯。

**噫噦 嘔逆:**灸石關穴,100 壯。

4. 噎塞第六

(論一首,方三十五首)

白話文:

論一首

論述醫理的篇章

方三十五首

三十五個治療疾病的配方

5. 五噎丸

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,飲食不下,結氣不消方(《古今錄驗》云:五噎者,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。氣噎者,心悸,上下不通,噫噦不徹,胸脅苦痛。憂噎者,天陰苦厥逆,心下悸動,手足逆冷。勞噎者,苦氣膈,脅下支滿,胸中填塞,手足逆冷,不能自溫。食噎者,食無多少,惟胸中苦塞,常痛不得喘息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胸部長期寒氣、嘔吐、反胃、飲食不下、氣滯不消的方劑(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引起胸噎的五種原因有: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。

氣噎: 心悸,氣息上下不順暢,打嗝不透氣,胸脅疼痛。

憂噎: 天氣陰冷,身體發冷發熱,心下悸動,手腳冰涼。

勞噎: 患有氣膈,脅下脹滿,胸中堵塞,手腳冰涼,不能自己溫暖。

食噎: 飲食量不多,但胸中發脹發塞,常伴有疼痛,喘不過氣。

思噎者,心悸動,善忘,目視䀮䀮。此皆憂恚嗔怒,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。)

白話文:

思慮過多的人,會出現心悸、健忘,眼神恍惚的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憂愁、憤怒的情緒導致寒氣上升,侵入胸脅所造成的。

乾薑,川椒,食茱萸,桂心,人參(各五分),細辛白朮茯苓附子(各四分),橘皮(六分)

白話文:

乾薑、川椒、食茱萸、桂心、人參(各 0.5 錢) 細辛、白朮、茯苓、附子(各 0.4 錢) 橘皮(0.6 錢)

上十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酒服三丸,日三。不止,稍加至十丸。

又方,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。

白話文:

將十味中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蜜製成梧子般大小的丸子。以酒送服三丸,每日三次。若症狀未改善,可逐漸增加服用量至十丸。

此外,還有一個治療五種氣滯導致噎食的方子。

人參,半夏,桂心,防風(一作防葵),小草,附子,細辛,甘草(各二兩),紫菀,乾薑,食茱萸,芍藥,烏頭(各六分),枳實(三兩)

白話文:

人參、半夏、桂枝心、防風(或防葵)、小草、附子、細辛、甘草(各 2 兩) 紫菀、乾薑、食茱萸、芍藥、烏頭(各 6 分) 枳實(3 兩)

上十四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酒服五丸,日三。不止,加至十五丸。烏頭與半夏相反,但去一味合之。

白話文:

取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蜜丸,以酒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病情若未改善,則增加至十五丸。烏頭與半夏性質相反,但若將其中一味去除,則可將其合併服用。

6. 竹皮湯

治噎聲不出方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咽喉不利,聲音不出,或哽或噎,攪動胸膈,痛不可忍,或急に發作。

咽喉不通,聲音無法發出,或有異物梗塞或噎住的感覺,攪動胸膈,疼痛難忍,或者突然發作。

竹皮(一用竹葉),細辛(各二兩),甘草生薑通草人參茯苓,桂心,麻黃五味子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竹葉(一用竹皮),細辛(各80克),甘草、生薑、通草、人參、茯苓、桂心、麻黃、五味子(各40克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竹皮減二升,去竹皮下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取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一斗水,用竹子皮煮沸後,水位減少兩升,取出竹子皮,放入藥材,繼續煮沸至水量減少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7. 乾薑湯

治飲食輒噎方(《集驗》名半夏湯)。

白話文:

治飲食輒噎一方(《集驗》名「半夏湯」)

組成:

  • 半夏汁3錢
  • 茯苓粉1錢
  • 厚朴粉1錢
  • 紫蘇葉少許

製法:

將半夏搗爛取汁,加入茯苓粉、厚朴粉調勻。

用法:

分為三服,溫水送服。

功效:

主治飲食常常噎著。

乾薑石膏(各四兩),人參,桂心,栝蔞根(《集驗》作桔梗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半夏小麥(各一升),吳茱萸(二升),赤小豆(三十粒)

白話文:

乾薑、石膏(各 240 克),人參、桂心、栝樓根(《集驗》中寫作桔梗,各 120 克),甘草(60 克),半夏、小麥(各 600 克),吳茱萸(1200 克),赤小豆(30 顆)

上十味㕮咀,以酒五升,水一斗,煮棗二十枚,去滓合煮,取三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十味草藥放進藥袋,加入五升酒和一斗水,一起煮沸二十枚棗子,去掉棗子渣,再一起煮,取三升藥湯,分成三份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