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6)
卷八 治諸風方 (6)
1. 魯王酒
治風眩心亂、耳聾目暗、淚出、鼻不聞香臭、口爛生瘡、風齒瘰癧、喉下生瘡、煩熱厥逆上氣、胸脅肩胛痛、手不能上頭、不能帶衣、腰脊不能俯仰、腳痹不仁、難以久立。八風十二痹、五緩六急、半身不遂、四肢偏枯、筋攣不可屈伸;賊風咽喉閉塞、哽哽不利或如錐刀所刺、行人皮膚中無有常處。
白話文:
治療頭暈目眩,心神不寧,耳聾眼花,流淚不止,鼻子聞不到氣味,嘴巴發炎、潰爛,牙齒風濕腫痛,脖子下方長瘡,煩熱狂躁,胸腔和肩胛疼痛,手臂抬不起來,無法穿衣服,腰部和脊椎無法彎曲,腳部麻木疼痛,無法長時間站立。
風寒濕熱等八種風邪引起的十二種痹症,各種緩解、緊繃的症狀,半身不遂,四肢活動不利,筋脈攣縮,無法伸展;
邪風侵犯咽喉,導致喉嚨阻塞,吞嚥困難或感覺像有東西刺喉嚨,皮膚上經常出現不定點的風疹。
久久不治,入人五臟,或在心下,或在膏肓,遊走四肢,偏有冷處如風所吹,久寒積聚風濕,五勞七傷,虛損,百病悉主之方。
白話文:
長久以來無法治癒的病症,會深入人體五臟,或者在心臟下方,或者在肺與膈肌之間,遊走於四肢,並出現局部寒冷的感覺,猶如被風吹過。長期的寒冷會導致風濕積聚、身體虛弱、五臟六腑受損,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。
茵芋,烏頭,躑躅(各三十銖),天雄,防己,石斛(各二十四銖),細辛,牛膝,甘草,柏子仁,通草,桂心,秦艽,茵陳,山茱萸,黃芩,附子,瞿麥,乾地黃,王不留行(胡洽作天冬,《翼方》作王蓀),杜仲,澤瀉,石南,防風,遠志(各十八銖)
白話文:
- 斑蝥、烏頭、杜鵑花(各 15 克)
- 半夏、防己、石斛(各 12 克)
- 細辛、牛膝、甘草、柏子仁、通草、桂心、秦艽、茵陳蒿、山茱萸、黃芩、附子、瞿麥、生地黃、王不留行(胡洽認為是天冬,《翼方》認為是王蓀)、杜仲、澤瀉、石南、防風、遠志(各 9 克)
上二十五味㕮咀,以酒四斗漬十日,每服一合加至四五合,以知為度。(《千金翼》名此為魯公酒,有乾薑。胡洽無防已,以絹囊盛藥,用水二斗、法曲二斤,同漬三四宿,出藥囊,炊二斗黍米納汁釀之,酒熟飲如雞子大,日二,稍飲,以知為度。)
白話文:
將上面二十五味藥材研磨成粗末,用四斗酒浸泡十天,每次服用一小杯(約半兩),逐漸增加到四至五小杯(約一至兩兩),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服用量。(《千金翼方》中稱此酒為「魯公酒」,其中含有乾薑。胡洽的方法中沒有防己,而是將藥材裝入紗布袋,用兩鬥水、兩斤曲子,一起浸泡三至四晚,取出藥袋,用兩鬥黍米煮成飯,加入藥汁釀造,酒釀好後,每天喝兩次雞蛋大小的酒量,逐漸增加,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服用量。)
又方,治風偏枯半死,行勞得風若鬼所擊,四肢不遂、不能行步、不自帶衣、攣躄五緩六急,婦人帶下、產乳中風、五勞七傷。
白話文:
另一種方法:
治療中風半身不遂,類似被鬼魂擊中,導致四肢不協調,無法行走,穿衣都需要別人幫忙,且伴有肌肉攣縮和五緩六急(五種緩慢的症狀和六種急性的症狀)。也用於治療女性帶下、產後中風以及五勞七傷等疾病。
乾薑,躑躅,桂心,甘草,川芎,川斷,細辛,附子,秦艽,天雄,石膏,紫菀(各五兩),葛根,通草,防風,柏子仁,巴戟天,石斛,石南,山萸,石龍芮(各四兩),牛膝,天冬(各八兩),烏頭(二十枚),蜀椒(半斤)
白話文:
乾薑、杜鵑花、桂心、甘草、川芎、川斷、細辛、附子、秦艽、天雄、石膏、紫菀(各250克)
葛根、通草、防風、柏子仁、巴戟天、石斛、石南、山茱萸、石龍芮(各200克)
牛膝、天冬(各400克)
烏頭(100個)
蜀椒(250克)
上二十五味㕮咀,以水五升漬三宿;法曲一斤合漬秫米二斗,合釀三宿;去滓,炊糯米一斗,醞三宿。藥成先食服半合,日再,待米極消盡乃去滓,曝乾末服。
白話文:
將上述 25 種藥材搗碎,用 5 升水浸泡 3 天;使用曲一斤混合浸泡過的糯米 2 鬥,一同釀製 3 天;過濾渣滓,煮熟糯米 1 鬥,繼續釀製 3 天。藥酒製成後,先服用半合,每日服用 2 次,等到糯米完全溶解後過濾渣滓,晾乾研磨成粉服用。
2. 獨活酒
治八風十二痹方。
白話文:
治八風十二痹方
八風
- **風寒:**畏寒肢冷,惡風,鼻塞流涕,咳嗽噴嚏。
- **風熱:**發熱,頭疼,口渴,咳嗽痰黃。
- **風濕:**身體困重,關節痠痛,皮肉腫痛。
- **風燥:**肌膚乾燥,口渴,皮膚瘙癢。
十二痹
- **頭痹:**頭痛眩暈。
- **肩痹:**肩頸痠痛。
- **肘痹:**肘部痠痛。
- **腕痹:**腕部痠痛。
- **指痹:**手指痠痛。
- **腰痹:**腰部痠痛。
- **髀痹:**大腿痠痛。
- **膝痹:**膝部痠痛。
- **踝痹:**腳踝痠痛。
- **足痹:**腳部痠痛。
- **爪痹:**腳指甲痠痛。
- **膝腫痹:**膝蓋腫脹疼痛。
方劑
- **風寒痹:**桂枝湯
- **風熱痹:**荊芥湯
- **風濕痹:**獨活寄生湯
- **風燥痹:**防風通聖散
- **頭痹:**菊花散
- **肩痹:**虎骨木瓜酒
- **肘痹:**拔膏散
- **腕痹:**通絡散
- **指痹:**針灸放血
- **腰痹:**腎氣丸
- **髀痹:**牛膝湯
- **膝痹:**伸筋草
- **踝痹:**七釐散
- **足痹:**血府逐瘀湯
- **爪痹:**烏頭散
- **膝腫痹:**膝蓋散
獨活,石南(各四兩),防風(三兩),附子,烏頭,天雄,茵芋(各二兩)
上七味㕮咀,以酒二斗漬七日,每服半合,日三,以知為度。
白話文:
獨活,石南(各200公克),防風(150公克),附子,烏頭,天雄,茵芋(各100公克)
七味假咀,加入二斗酒漬七日,每次服用半合,一天三次,服用到有感覺為止。
3. 灸法
扁鵲云,治猝中惡風,心悶煩毒欲死。急灸足大趾下橫紋,隨年壯立愈。若筋急不能行者,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,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立愈。若眼戴睛上插灸目兩眥後二十壯。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。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。若眼反口噤、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,灸猝死亦良。
白話文:
扁鵲說,治療突然中風引起的心悶煩躁、毒發欲死的狀況,可以用艾灸法。
迅速灸腳的大拇趾下橫紋處,依照年齡體壯程度,灸一定時間即可痊癒。如果筋緊張無法行走,就要灸內踝上方四十壯,外踝上方三十壯,立即可見效。
如果眼角戴白睛,就在眼睛兩側各灸二十壯。如果無法說話,就在第三頸椎上方灸一百壯。如果神志不清不識人,就在季肋上方灸七壯。
如果眼睛反翻、嘴巴閉緊、腹中疼痛,就在陰囊下第一橫紋處灸十四壯,即使是猝死的狀況也會有效果。
治久風猝風緩急、諸風猝發動不自覺知,或心腹脹滿,或半身不遂,或口噤不言、涎唾自出、目閉耳聾,或身冷直,或煩悶恍惚、喜怒無常,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,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,穴在印堂直上髮際是。次灸曲差二處各七壯,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是。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,一名客主人穴,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。
白話文:
治療慢性風(中風)和急性風(中風發作):
當突然出現風症發作,病人意識不清,或出現腹脹、半邊身體癱瘓、口不能言、流口水、眼睛閉不起來、耳朵聽不見,或身體發冷發硬,或精神恍惚、情緒不穩定,或嘴脣發青、嘴角發白、眼睛角膜發白且向上彎曲等症狀時,應立即灸神庭穴七壯,穴位在印堂上方,髮際正中。
接著灸曲差穴各七壯,穴位在神庭穴兩側,各距離一寸半。
然後灸上關穴各七壯,別名客主人穴,穴位在耳前隆起的骨頭上,凹陷處。
次灸下關二處各七壯,穴在耳前下廉動脈陷者中是。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,穴在曲頰陷者中是。次灸廉泉一處七壯,穴在當頭直下骨後陷者中是。次灸囟會一處七壯,穴在神庭上二寸是。次灸百會一處七壯,穴在當頂上正中央是。次灸本神二處各七壯,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是穴(又作四分)。
白話文:
接著灸下關穴兩側,各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耳垂下方,動脈陷入的地方。
接著灸頰車穴兩側,各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顴骨邊緣的凹陷處。
接著灸廉泉穴一處,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頭正下方,骨頭後方的凹陷處。
接著灸囟會穴一處,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神庭穴上方兩寸處。
接著灸百會穴一處,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頭頂正中央。
接著灸本神穴兩側,各灸七壯。這個穴位在耳朵上方,進入髮際兩分的地方(有的說法是四分)。
次灸天柱二處各七壯,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者中是。次灸陶道一處七壯,穴在大椎節下間是。次灸風門二處各七壯,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。次灸心俞二處各七壯,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。次灸肝俞二處各七壯,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。次灸腎俞二處各七壯,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。
白話文:
- 灸天柱穴兩側,每側各壯7次。該穴位於頸後,兩條大筋外側,靠近髮際的凹陷處。
- 灸陶道穴7次。該穴位於大椎穴下方,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。
- 灸風門穴兩側,每側各壯7次。該穴位於第二椎下,兩旁各1.5寸處。
- 灸心俞穴兩側,每側各壯7次。該穴位於第五椎下,兩旁各1.5寸處。
- 灸肝俞穴兩側,每側各壯7次。該穴位於第九椎下,兩旁各1.5寸處。
- 灸腎俞穴兩側,每側各壯7次。該穴位於第十四椎下,兩旁各1.5寸處。
次灸膀胱腧二處各七壯,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。次灸曲池二處各七壯,穴在兩肘外曲頭陷者中屈肘取之是。次灸肩髃二處各七壯,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間陷者中是。次灸支溝二處各七壯,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是。次灸合谷二處各七壯,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者中是。
白話文:
- 再灸膀胱俞穴兩側各 7 壯,穴位在第 19 椎骨下方,左右各 1.5 寸處。
- 再灸曲池穴兩側各 7 壯,穴位在兩肘外側,屈肘時凹陷處之中間。
- 再灸肩髃穴兩側各 7 壯,穴位在兩肩頭正中,兩塊骨頭中間凹陷處。
- 再灸支溝穴兩側各 7 壯,穴位在手腕後側,肘外三寸,兩塊骨頭中間。
- 再灸合谷穴兩側各 7 壯,穴位在手的大拇指與食指之間,兩塊骨頭中間凹陷處。
次灸間使二處各七壯,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是。次灸陽陵泉二處各七壯,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是。次灸陽輔二處各七壯,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者中是。次灸崑崙二處各七壯,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。
白話文:
再灸間使穴,每個穴位灸七次,穴位位於手掌後方三寸,兩條肌腱之間。
之後灸陽陵泉穴,每個穴位灸七次,穴位位於膝蓋下方,外側凸出的骨頭前方凹陷處。
接著灸陽輔穴,每個穴位灸七次,穴位位於外踝上方,骨頭頂端的凹陷處。
最後灸崑崙穴,每個穴位灸七次,穴位位於外踝後方,腳跟骨上方凹陷處。
治風灸上星及百會各二百壯,前頂二百四十壯、腦戶及風府各三百壯。一云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。治百種風。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廂量二寸三分,須取病人指寸量,兩廂各灸百壯得瘥。治風耳鳴。從耳後量八分半,里許有孔,灸一切風得瘥,狂者亦瘥,兩耳門前後各灸一百壯。
白話文:
治療風疾,在頭頂的「上星」和「百會」穴位各灸200壯,前額的「前頂」穴灸240壯,後腦勺的「腦戶」和脖子後方的「風府」穴各灸300壯。
另一種說法是用灸法治療嚴重風疾,在「百會」穴灸700壯。
治療所有類型的風疾,在後腦勺項部的「大椎」穴兩側各2寸3分處(用病人的手指寸量),兩側各灸100壯即可痊癒。
治療風疾引起的耳鳴,從耳朵後面量8寸5分,有一個穴位,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所有風疾,包括狂躁症,兩耳的「耳門」穴前後各灸100壯。
治猝病惡風欲死、不能語及肉痹不知人。灸第五椎名曰藏輸,百五十壯,多至三百壯便愈。心俞穴在第五節,(一云第七節)對心橫三間寸,主心風腹脹滿,食不消化,吐血酸削,四肢羸露,不欲飲食,鼻衄目眩,䀮䀮不明,肩頭脅下痛,小腹急,灸二三百壯。大腸俞在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。
白話文:
治療猝發惡風欲死、無法說話以及肌肉麻痺而認不出人的疾病。
方法:
-
**灸第五椎骨(藏輸穴):**灸150-300壯。
-
**心俞穴:**位於第五節(或第七節),與心臟橫向約三寸距離。主治心臟風熱、腹脹、消化不良、吐血、四肢無力、不想進食、鼻子出血、頭暈目眩、視力模糊、肩頭疼痛、小腹疼痛。灸200-300壯。
-
**大腸俞:**位於第十六椎骨兩側,相距約一寸半。
主風腹中雷鳴、腸澼泄利、食不消化、小腹絞痛、腰脊疼強,或大小便難、不能飲食,灸百壯,三日一報。掖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寸,名太陽陰,一名掖間。灸五十壯,主風。絕骨在外踝上三寸,灸百壯,治風身重、心煩、足脛疼。
白話文:
主要症狀:
- 腹脹如雷鳴
- 腹瀉
- 消化不良
- 小腹絞痛
- 腰痛
- 排便困難
- 難以進食
治療方法:
- 灸百會穴,每三天施灸一次。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。
- 灸掖門穴,施灸50壯。掖門穴位於腋下皺褶處。
- 灸絕骨穴,施灸100壯。絕骨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處。
治療範圍:
- 風寒
- 身體沉重
- 心煩意亂
- 足踝疼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