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4)

1. 地黃丸

治少小胃氣不調,不嗜食生肌肉方。

乾地黃,大黃(各一兩六銖),茯苓(十八銖),當歸,柴胡,杏仁(各半兩)

上六味為末,以蜜丸如麻子大,服五丸,日三。

白話文:
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乾地黃、大黃各一兩六銖,茯苓十八銖,當歸、柴胡、杏仁各半兩。

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將其製成芝麻大小的丸狀。每日三次,每次服用五粒。

此即為[地黃丸]的配方。

2. 馬通粟丸

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,喘逆氣息難,往來寒熱,羸瘦不食方。

馬通中粟(十八銖),杏仁,紫菀,細辛(各半兩),五味子,石膏,秦艽,半夏,茯苓(各六銖)

上九味為末蜜丸,服如小豆十丸,日三,不知加至二十丸。

治少小腹脹滿方:

燒父母指甲灰,乳頭上飲之。

又方,韭根汁和豬脂,煎細細服之。

又方,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,吞之立愈。

又方,米粉、鹽等分,炒變色,腹上摩之。

白話文:

【馬通粟丸】

這藥方適用於小孩脅下有氣,內部疼痛,呼吸困難,喘息不順,時冷時熱,身體瘦弱且食慾不佳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有:馬糞中的粟粒(十八銖),杏仁,紫菀,細辛(各半兩),五味子,石膏,秦艽,半夏,茯苓(各六銖)。

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如小豆大小的十顆,每日三次,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增加到二十顆。

【治療小孩腹部脹滿的方子】

將父母的指甲燒成灰,用水調和後讓孩子從乳頭上飲下。

另一個方法是,取韭根的汁液與豬油混合,煎煮後細細服用。

還有另一個方法,取車輪中心的油脂與車輪下的泥土,混合成彈珠大小的丸狀,吞下後立刻見效。

再有一個方法,取米粉和鹽,兩者等量,炒至顏色改變,然後在孩子的腹部按摩。

以上就是這些疾病的治療方式。

3. 當歸丸

治小兒胎寒𠸯啼,腹中痛,舌上黑,青涎下方(一名黑丸)。

當歸,狼毒(各九銖),吳茱萸(一作杏仁),川椒(各半兩),細辛,乾薑,附子(各十八銖),巴豆(十枚),豉(七合)

上九味搗八種下篩,秤藥末令足,研巴豆如膏,稍稍納藥末,搗令相得,蜜和,桑杯盛,蒸五升米飯,下出搗一千杵,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,日一夜二,不知稍加,以知為度,亦治水癖。

白話文:

[當歸丸]

用於治療嬰兒因母體寒氣導致的不停哭鬧、腹部疼痛、舌頭呈現黑色、以及口中有青色泡沫的情況(另有一名稱為黑丸)。

配方包含:當歸、狼毒(各九銖)、吳茱萸(另一版本使用杏仁)、川椒(各半兩)、細辛、乾薑、附子(各十八銖)、巴豆(十粒)、豆豉(七合)。

將上述八種藥材磨碎過篩,確保藥材粉量充足後,將巴豆研磨成膏狀,慢慢加入藥粉,持續搗勻直到所有材料融合。再用蜂蜜調和,裝入桑杯中,用五升米飯的蒸汽蒸煮,取出後再搗打一千次。一個月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如黍米大小的一丸,白天一次夜晚二次,如果效果不明顯可適度增加劑量,但需視情況而定,此藥也可用於治療水癖症。

4. 馬齒礬丸

治小兒胎寒𠸯啼,驚癇腹脹,不嗜食,大便青黃,並大人虛冷內冷,或有實不可吐下方。

用馬齒礬一斤燒半日,以棗膏和,大人服如梧子二丸,日三,小兒以意減之,以腹內溫為度,有實實去,神妙。

治小兒忽患腹痛,夭矯汗出,名曰胎寒方:

煮梨葉濃汁七合,可三四度飲之。

白話文:

【馬齒礬丸】

這藥物適用於治療小兒因胎中帶寒而頻繁哭鬧、驚癇及腹部脹滿的情況,或是食慾不佳,大便呈現青黃色的症狀。同時,也適用於成人體質虛弱、內裡偏寒的狀況,但若是身體有實證且不宜嘔吐者則不宜服用。

所需材料為一斤的馬齒礬,經過半天的燒煉後,再加入棗膏調和。成人每次服用的劑量約為兩顆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一天服用三次。對於小兒來說,則需酌量減少,直到其腹部感到溫暖為止,若體內有實證,則會隨著排泄物一同排出,此藥效用神奇。

對於小兒突然出現腹部疼痛,伴隨扭曲身體及大量出汗的情況,我們稱之為胎寒,其治療方式如下:

取梨葉煮濃汁至約七合(古時容量單位),分為三四次讓小兒飲用。

5. 半夏丸

治小兒暴腹滿欲死方。

半夏隨多少,微火炮之,搗末,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,日三,立愈。

治小兒霍亂吐痢方:

人參(一兩),厚朴,甘草(各半兩),白朮(十八銖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二升二合,煮取半升,六十日兒服一合,百日兒分三服,期歲兒分二服,中間隔乳服之。乳母忌生冷油膩等。一方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。

白話文:

【半夏丸】

這是治療小孩突然腹部脹滿,嚴重到好像快要死掉的處方。

半夏的用量視情況而定,先用微火烘烤後,再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成像粟米大小的丸子,一次服用五顆,一天三次,馬上就能見效。

【治小兒霍亂吐痢方】

配方為:人參一兩,厚朴、甘草各半兩,白朮十八銖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用水二升二合煮至剩半升,六十天大的嬰兒一次服用一合,一百天大的嬰兒分成三次服用,一歲大的孩子則分成兩次服用,且應在餵奶的間隔時間服用。同時,哺乳母親應避免食用生冷及油膩的食物。另有一個配方會添加乾薑一分,或者加入生薑三分。

6. 藿香湯

治毒氣吐下,腹脹逆害乳哺方。

藿香(一兩),生薑(三兩),青竹茹,甘草(各半兩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二升,煮取八合,每服一合,日三,有熱加升麻半兩。

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方:

人參,蘆籜(各半兩),扁豆藤(二兩),倉米(一撮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二升,煮取八合分溫服。

又方,人參(一兩),木瓜(一枚),倉米(一撮)

上三味㕮咀,以水煮分服,以意量之,立效。

治小兒霍亂方:

牛涎灌口中一合。

又方,研尿滓,乳上服之。

治少小吐痢方:

亂髮(半兩燒灰),鹿角(六銖)

上二味為末,米汁服一刀圭,日三服。

治小兒癖,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用來治療因毒素導致嘔吐、腹瀉,以及腹部脹氣,甚至影響哺乳的處方。

藥材包括:藿香(30克)、生薑(90克)、青竹茹、甘草(各15克)。

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,加入4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240毫升,每次服用60毫升,一天三次。如果患者有發熱的情況,可再添加升麻(15克)。

以下是一個用於治療兒童霍亂且已見效的處方:

藥材包括:人參、蘆薈(各15克)、扁豆藤(60克)、倉米(少量)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加入4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240毫升,分次溫服。

另一個處方是:人參(30克)、木瓜(一個)、倉米(少量)。

將以上三種藥材切碎,用水煮熟後分次服用,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用量,效果立顯。

以下是一個用於治療兒童霍亂的處方:

可以將牛的唾液灌入兒童口中約60毫升。

另一個處方是:將尿渣磨碎後,塗抹在母乳上讓兒童服用。

以下是一個用於治療兒童嘔吐和腹瀉的處方:

藥材包括:燒成灰的頭髮(15克)、鹿角(約24克)。

將以上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米汁送服約3克,每日三次。

以下是一個用於治療兒童腸胃病的處方:

在兒童雙乳下方一寸的位置,分別灸療三次。

7. 癰疽瘰癧第八

(論一首,方六十三首,灸法一首)

白話文:

然而,原句中的"一首"並非真的指一首詩歌,而是用來形容一篇或一段文章的意思。所以這裏是在說有一篇理論性的討論文章,六十三種藥物配方,以及一種灸療方法。

8. 漏蘆湯

治小兒熱毒癰疽,赤白諸丹毒瘡癤方。

漏蘆,連翹(《肘後》用白薇),白蘞,芒硝(《肘後》用芍藥),甘草(各六銖),大黃一兩,升麻,枳實,麻黃,黃芩(各九銖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升半,煎取五合,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,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,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,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,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(《肘後》治大人各用二兩,大黃三兩。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三服,其丹毒須針鑱去血,《經心錄》無連翹有知母、芍藥、犀角各等分)。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兒童因熱毒引起的癰疽,以及紅色或白色的各種丹毒、瘡癤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及其用量如下:漏蘆、連翹(若依《肘後》則使用白薇)、白蘞、芒硝(若依《肘後》則使用芍藥)、甘草(各約2克),大黃約6克,升麻、枳實、麻黃、黃芩(各約3克)。

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,然後用1500毫升的水煎煮,最後取出約240毫升的藥汁。對於新生兒至出生7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約80毫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;出生8天至15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約120毫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;出生16天至20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約160毫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;出生20天至30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約240毫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;出生30天至40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約400毫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(若依照《肘後》,治療成人則各種藥材的用量加倍,大黃用量增至9克,並用10公升的水煮至剩3公升,分三次服用。對於丹毒,除了服用此藥外,還需針刺放血。而《經心錄》中無連翹,但添加了知母、芍藥、犀角,且各藥材用量相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