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5)

1. 五香連翹湯

治小兒風熱毒腫,腫色白,或有惡核瘰癧,附骨癰疽,節解不舉,白丹。

走竟身中,白疹瘙不已方。

青木香,薰陸香,雞舌香,沉香,麻黃,黃芩(各六銖),大黃(二兩),麝香(三銖),連翹,海藻,射干,升麻,枳實(各半兩),竹瀝(三合)

上十四味㕮咀,以水四升煮藥減半納竹瀝,煮取一升二合,兒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,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。(一方不用麻黃。)

白話文:

【五香連翹湯】
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兒童因風熱導致的身體腫脹,尤其是皮膚呈現白色腫脹,或是有惡性淋巴結腫大、骨附著處的膿瘍、關節活動受限、以及一種皮膚疾病稱為白丹的情況。

此症狀可能遍佈全身,出現白色丘疹且持續癢感不止。

所需藥材如下:青木香、薰陸香、雞舌香、沉香、麻黃、黃芩(各六銖)、大黃(二兩)、麝香(三銖)、連翹、海藻、射干、升麻、枳實(各半兩)、竹瀝(三合)。

以上十四種藥材,先進行切碎處理,再以四升的水煮至剩一半,接著加入竹瀝,繼續煮至剩一升二合的份量。對於出生一百天至二百天的嬰兒,一次服用三合;二百天至一週歲的幼兒,一次服用五合。(另有一種配方不使用麻黃。)

2. 連翹丸

治小兒無故寒熱,強健如故,而身體頸項結核瘰癧,及心脅腹背裡有堅核不痛,名為結風氣腫方。

連翹,桑白皮,白頭翁,牡丹,防風,黃柏,桂心,香豉,獨活,秦艽(各一兩),海藻(半兩)

上十一味為末,蜜丸如小豆,三歲兒飲服五丸,加至十丸,五歲以上者以意加之。

治丹毒大赤腫,身壯熱,百治不折方:

寒水石(十六銖),石膏(十三銖),藍青(十二銖,冬用乾者),犀角,柴胡,杏仁(各八銖),知母(十銖),甘草(五銖),羚羊角(六銖),芍藥,黃芩(各七銖),梔子(十一銖),竹瀝(一升),生葛汁(四合澄清),蜜(二斤),

上十五味㕮咀,以水五升並竹瀝煮,取三升三合,去滓,納杏仁脂、葛汁蜜微火煎,取二升,一二歲兒服二合,大者量加之。

白話文:

[連翹丸]

這是一帖治療孩童無緣無故出現寒熱交替,即使身體狀況看起來仍然健康,但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結核,以及心臟、脅骨、腹部、背部內有堅硬而不痛的腫塊,這種症狀被稱為結風氣腫的處方。

藥材包括:連翹、桑白皮、白頭翁、牡丹、防風、黃柏、桂心、香豉、獨活、秦艽(每種各一兩)、海藻(半兩)。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。三歲的孩子每次可服用五粒,逐漸增加到十粒,五歲以上的孩子則視情況酌量增加。

另一帖是治療丹毒導致的大片紅腫和高燒不退的處方:

藥材包含:寒水石(十六銖)、石膏(十三銖)、藍青(十二銖,冬天可用乾燥的)、犀角、柴胡、杏仁(各八銖)、知母(十銖)、甘草(五銖)、羚羊角(六銖)、芍藥、黃芩(各七銖)、梔子(十一銖)、竹瀝(一升)、生葛汁(四合澄清)、蜂蜜(二斤)。

將這些藥材切碎,與水五升和竹瀝一起熬煮,煮到剩下三升三合的量,然後過濾掉藥渣,再加入杏仁油、葛汁和蜂蜜,用小火慢煎,最後剩餘二升的藥汁。一到兩歲的幼兒每次可服用二合,年齡較大的孩子則可依其年齡適量增加。

3. 麻黃湯

治小兒丹腫及風毒風疹方。

麻黃(一兩半),獨活,射干,甘草,桂心,青木香,石膏,黃芩(各一兩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三歲兒分為四服,日再。

又方,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方。

麻黃,升麻,葛根(各一兩),射干,雞舌香,甘草(各半兩),石膏(半合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三歲兒分三服,日三。

白話文:

這是兩個使用麻黃湯作為基礎的藥方,分別用於治療小孩的紅斑腫脹及風疹,以及治療小孩的惡性紅斑和風疹。

第一個藥方的成分有:麻黃(一兩半)、獨活、射干、甘草、桂心、青木香、石膏、黃芩(各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後,加入四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一升,三歲的小孩需分四次服用,一天兩次。

第二個藥方的成分有:麻黃、升麻、葛根(各一兩)、射干、雞舌香、甘草(各半兩)、石膏(半合)。同樣地,將藥材研磨後,加入三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一升,三歲的小孩需分三次服用,一天三次。

4. 拓湯

治小兒數十種丹方。

大黃,甘草,當歸,川芎,白芷,獨活,黃芩,芍藥,升麻,沉香,青木香,木蘭皮(各一兩),芒硝(三兩)

上十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去滓,納芒硝,以綿搵湯中,適寒溫拓之,干則易之,取瘥止。

治小兒溺灶丹,初從兩股及臍間起,走入陰頭,皆赤方:

桑根皮切一斗,以水二斗,煮取一斗,以洗浴之。

治小兒丹毒方:

搗慎火草,絞取汁塗之,良。其丹毒方具在別卷(第二十二卷)。

治小兒赤遊腫,若遍身,入心腹,即能殺人方:

搗伏龍肝為末,以雞子白和敷,干易之。

又方,白豆末水和敷之,勿令乾。

治小兒半身皆紅赤,漸漸長引者方:

牛膝,甘草

上二味㕮咀,合得五升,以水八升,煮三沸,去滓,和伏龍肝末敷之。

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:

熬米粉令黑,以唾和敷之。

又方,伏龍肝,亂髮灰

上二味為末,以膏和敷之。

治小兒猝腹皮青黑方:

以酒和胡粉敷上,若不急治,須臾便死。

又,灸臍上下左右,去臍半寸,並鳩尾骨下一寸,凡五處各三壯。

白話文:

  1. 治療兒童疹子的通用配方如下:大黃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獨活、黃芩、芍藥、升麻、沉香、青木香、木蘭皮各一兩,芒硝三兩。以上十三種材料切碎後,用十二升水煎煮至剩四升,然後濾掉渣滓,加入芒硝,用布沾湯液,待其溫度適宜時敷於患處,若布料乾燥需更換,直至病情好轉。

  2. 對於兒童尿道周圍的疹子,可將一斗的桑樹根皮切片,用二斗水煮至剩一斗,用此水清洗患處。

  3. 對於兒童的丹毒,可將慎火草搗碎,取汁液塗於患處,效果良好。丹毒的詳細治療方法在其他卷中有詳細記載。

  4. 對於全身泛紅且可能進入心臟腹部的疹子,可將伏龍肝研磨成粉末,與雞蛋清混合後塗抹,需保持濕潤。

  5. 也可使用白豆末,用水調和後塗抹,不可讓其乾燥。

  6. 對於半身泛紅的疹子,可用牛膝和甘草各五升,加八升水煮沸三次,去渣後,將伏龍肝粉末敷在患處。

  7. 對於身體泛紅腫脹的疹子,可將米粉炒黑,用口水調和後塗抹。

  8. 另一種方法是將伏龍肝和亂髮灰混合,用膏藥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  9. 對於突發的腹部皮膚青黑,應立即用酒和胡粉調和後敷在患處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迅速死亡。

  10. 或者可以進行灸法,位置在肚臍上下左右各半寸,以及鴕鳥尾骨下一寸,每個位置灸三壯。

5. 五香枳實湯

治小兒著風熱,㾦㿔堅如麻豆粒,瘡癢搔之,皮剝汁出,或遍身頭面,常常發者方。

青木香(九銖),麝香(六銖),雞舌香,薰陸香,沉香,防風,秦艽,漏蘆(各半兩),升麻,黃芩,白蘞,麻黃(各一兩),枳實(一兩半),大黃(一兩十八銖)

上十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八合,兒五六歲者一服四五合,七八歲者一服六合,十歲至十四五者加大黃半兩,足水為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
治小兒火灼瘡,一身盡有如麻豆,或有膿汁,乍痛乍癢方:

甘草,白芍,白蘞,黃芩,黃連,黃柏,苦參(各半兩)

上七味為末,以蜜和敷之,日二夜一,亦可作湯洗之。

治小兒上下遍身生瘡方:

芍藥,川連,黃芩(各三兩),苦參(八兩),大黃(二兩),蛇床子(一升),黃柏(五兩),菝葜(一斤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一斗,以兒洗浴。

治小兒瘡初起,熛漿似火,瘡名熛瘡,亦名爛瘡方:

桃仁熟搗,以面脂和敷之,亦治遍身赤腫起。

又方,馬骨燒灰敷之。

白話文:

【五香枳實湯】

用於治療兒童遭受風熱影響,導致身體出現類似麻豆大小的堅硬紅疹,這些紅疹會引起瘙癢,抓撓後易剝落並流出液體,或者全身包括頭臉部常發病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青木香九銖、麝香六銖、雞舌香、薰陸香、沉香、防風、秦艽、漏蘆各半兩,升麻、黃芩、白蘞、麻黃各一兩,枳實一兩半,大黃一兩十八銖。

將以上十四種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煎煮,直至剩下約一升八合。對於五六歲的兒童,每次服用四五合;七八歲的兒童,每次服用六合;十歲至十四五歲的兒童,需增加大黃半兩,加足水量至一斗,煮至剩下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療兒童因火熱導致的全身類似麻豆大小的創傷,有時伴有膿汁,時而疼痛時而瘙癢的處方:
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甘草、白芍、白蘞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各半兩。

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後敷於患處,每天二次,晚上一次,也可以煮成湯水清洗。

治療兒童全身長滿創傷的處方:
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芍藥、川連、黃芩各三兩,苦參八兩,大黃二兩,蛇牀子一升,黃柏五兩,菝葜一斤。

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,加入二斗水煎煮,剩下一斗時,讓兒童進行沐浴。

治療兒童創傷剛開始出現,像火一樣的創漿,這種創傷稱為熛瘡,也叫爛瘡的處方:

將熟桃仁搗碎,用面脂調和後敷在患處,也能治療全身紅腫。

另一個處方是將馬骨燒成灰,敷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