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13)

1. 五香連翹湯

治一切惡核瘰癧、癰疽、惡腫患方。

青木香,沉香,丁香,薰陸香,麝香,連翹,射干,升麻,獨活,寄生,通草(各二兩),大黃(三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四升,納竹瀝三升煮,更取三升,分三服,取快利。(《肘後》有紫葛、甘草、無通草。治惡肉惡脈、惡核風結腫氣痛。《要籍喻義》有黃耆、甘草、芒硝各六分。《千金翼》云:未瘥,中間常服佳。與小兒篇方小異)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各種惡性腫瘤、淋巴結核、膿瘍、惡性腫脹的病症。

藥材包括:青木香、沉香、丁香、乳香、麝香、連翹、射干、升麻、獨活、桑寄生、通草(各60克),以及大黃(90克)。

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,加入九公升的水煎煮,濃縮至剩四公升的藥汁,再加入三公升的竹瀝水一起煮,煮至剩下三公升的藥汁,分三次服用,目的是要達到通便的效果。

(參考《肘後救卒方》,其配方還包括了紫葛和甘草,但沒有通草。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惡性組織、血管病變、風濕性腫塊和疼痛。《要籍喻義》的配方則多加了黃耆、甘草、芒硝各18克。《千金翼方》提到,若病情未見好轉,應持續服用此方。與兒童適用的處方有些許差異。)

2. 黃耆竹葉湯

治癰疽發背方。

黃耆,甘草,黃芩,芍藥,麥冬(各三兩),當歸,人參,石膏,川芎,半夏(各二兩),生薑(五兩),生地黃(八兩),大棗(三十枚),淡竹葉(一握)

上十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取竹葉,取一斗,去滓,納藥,煮取三升,分四服,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,日三夜一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膿腫和背部生瘡的黃耆竹葉湯。

所需的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黃耆、甘草、黃芩、芍藥、麥冬各三兩;當歸、人參、石膏、川芎、半夏各二兩;生薑五兩;生地黃八兩;大棗三十枚;淡竹葉一把。

首先,將上述十四種藥材切碎。然後,使用十二升水先煮竹葉,煮至剩下一斗後,將竹葉濾掉,再將其他藥材放入剩下的水中,繼續煮至剩三升。此湯劑應分為四次服用,每次間隔的時間約為一個人步行二十里的時間,即大約一天三次,夜晚一次。

3. 八味黃耆散方

黃耆,川芎,大黃,黃連,芍藥,莽草,黃芩,梔子仁(等分)

上八味治下篩,雞子白和如泥,塗故帛上,隨腫大小敷之,干則易。若已開口,封瘡上,須開頭令歇氣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叫做「八味黃耆散」,使用的藥材有:黃耆、川芎、大黃、黃連、芍藥、莽草、黃芩、梔子仁(這些藥材用量相同)。

將上述的八種藥材研磨過篩成細粉,再用雞蛋白來調合藥粉,使之成為泥狀,然後塗抹在舊布上,根據患部的大小進行敷貼。如果藥物乾了就換新的。假如患處已經化膿出膿,那就將藥膏封蓋在傷口上,但是要留個小孔讓膿氣可以排出。

4. 王不留行散

治癰腫不能潰,困苦無賴方。

王不留行子(三合,《千金翼》作一升),龍骨,當歸(各二兩),野葛皮(半分),乾薑,桂心(各一兩),栝蔞根(六分)

上七味治下篩,食後溫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以四肢習習為度,不知稍加之,令人安穩,不覺膿自潰即著痂平復,神良。此浩仲堪方。隋濟闍黎名為神散,治癰腫即消。(《千金翼》云:治癰疽及諸雜腫已潰,皆服之。)

白話文:

[王不留行散]用於治療無法自行破潰的腫瘍,使患者深感困擾且無助時使用。

藥方成分包括:王不留行種子(約45公克,原書記載為三合或一升),龍骨,當歸(各60公克),野葛皮(約3公克),乾薑,肉桂(各30公克),栝蔞根(約18公克)。

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。每日三次,在飯後用溫酒送服約一茶匙的藥粉。服用量應以感到四肢舒適為準,若無效可逐漸增加劑量。此藥能使人感到安穩,且在無知覺中促使膿瘡自行破潰結痂,恢復健康,效果極佳。此方來自浩仲堪。在隋朝時期,被濟闍黎命名為神散,專治各種腫瘍,服用後腫瘍即可消散。(另據《千金翼》記載,此方亦適用於已破潰的膿瘡及各種複雜腫瘍。)

5. 內補散

治癰疽發背,婦人乳癰、諸癤未潰者,便消不消者,令速潰疾愈方。

木占斯,人參,乾薑(一云乾地黃),桂心,細辛,厚朴,敗醬,防風,栝蔞根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

上十一味治下篩,酒服方寸匕。藥入咽覺流入瘡中。若癰疽灸之不能發壞者,可服之。未壞者去敗醬。已發膿者,納敗醬。服藥日七八,夜二三,以多為善。若病在下,當膿血出,此為腸癰也。病在裡痛者,服此即不痛。長服治諸瘡及疽痔,已潰便早愈,醫人不知用此藥。發背無有治者,若始覺背上有不好處而渴者,即勤服之。

若藥力行,覺渴止便消散。若雖已壞,但日夜服勿住藥,腫自消散不覺。欲長服者,當去敗醬。婦人乳癰,宜速服此。一方無桂心,名木占斯散,主癰疽堅結。若已壞者,速愈。未壞者,使不成癰便消。(張文仲無桂心。劉涓子云:此是華佗方)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叫做[內補散],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膿腫,包括背部膿腫、女性乳房的膿腫,以及其他的膿包在尚未破潰時,能促使其消散;對於已經形成但不易破潰的膿腫,則能加速其潰破,並促進傷口的快速康復。

所需藥材有:木佔斯、人參、乾薑、桂心、細辛、厚朴、敗醬、防風、栝蔞根、桔梗和甘草,每種藥材都需取一兩。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,然後過篩,每次服用時以酒調服一小匙。藥物入口後會感覺到它流向患部。如果膿腫經過灸療仍無法破潰,可以服用此藥。若膿腫尚未破潰,則不需加入敗醬;如果已經化膿,則需加入敗醬。白天可以服用七到八次,晚上服用二至三次,服用次數越多越好。如果病在下方,服用後會有膿血排出,這表示腸部有膿腫。如果病痛在體內,服用後疼痛會消失。長期服用此藥,對各種膿腫和痔瘡都有治療效果,一旦潰破,就能迅速痊癒。但許多醫生卻不知道使用這種藥物。對於背部膿腫,通常很難治療,一旦感覺背部不舒服且口渴,應立即開始服用。

如果藥效發揮,口渴感會停止,膿腫也會逐漸消散。即使已經潰破,只要持續服用,膿腫會自然消散而不會感到疼痛。如果打算長期服用,應去除敗醬。對於女性乳房的膿腫,應盡快服用此藥。另一個配方中沒有桂心,稱為木佔斯散,專門治療堅硬的膿腫,如果已經潰破,能加速康復;如果尚未潰破,能防止形成膿腫並使其消散。

6. 排膿內塞散

治大瘡熱退,膿血不止,瘡中肉虛疼痛方。

防風,茯苓,白芷,桔梗,遠志,甘草,人參,川芎,當歸,黃耆(各一兩),厚朴(二兩),桂心(二分),附子(二枚),赤小豆(五合,酒浸熬之)

上十四味治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一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重大創傷在發燒退後,仍持續有膿血滲出,且傷口肉質虛弱疼痛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如下:防風、茯苓、白芷、桔梗、遠志、甘草、人參、川芎、當歸、黃耆(每種各取一兩),厚朴(取二兩),桂心(取二分),附子(取二枚),赤小豆(取五合,需先以酒浸泡後熬煮)。

將以上十四種藥材處理後研磨過篩成細粉,每次服用時取約方寸匕大小的藥粉,以酒送服,每日三次,夜晚再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