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三 心臟方 (1)
卷十三 心臟方 (1)
1. 治中湯
治胸痹方(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)。
白話文:
「這是用於治療胸痹(胸部悶痛或緊縮感)的藥方,詳細的藥方內容請參閱第二十卷中關於膀胱腑及霍亂的部分。」
2. 通氣湯
治胸滿短氣噎塞方。
半夏(八兩),生薑(六兩),橘皮(三兩),吳茱萸(四十枚)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一方,無橘皮,用桂枝三兩。)
白話文:
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胸口悶、呼吸短促及哽塞感的處方,名為「通氣湯」。
藥方成分如下:半夏八兩,生薑六兩,橘皮三兩,吳茱萸四十枚。
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後,加八公升的水熬煮,直到剩下三公升的藥汁,再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。另有一個變更版的處方,不使用橘皮,改用三兩的桂枝。
3. 細辛散
治胸痹達背痛短氣方。
細辛,甘草(各二兩),枳實,生薑,栝蔞實,乾地黃,白朮(各三兩),桂心,茯苓(各三兩)
上九味治,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,症狀包括胸部緊悶到背部疼痛及呼吸短促的處方。
藥材包含:細辛、甘草(各60克)、枳實、生薑、栝蔞實、乾地黃、白朮(各90克)、桂心、茯苓(各90克)
以上九種藥材需進行處理,然後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時,用酒送服約方寸匕大小的藥粉,一天服用三次。
4. 蜀椒散
治胸痹達背方。
蜀椒,食茱萸(各一兩),桂心,桔梗(各三兩),烏頭(半兩),豉(六兩)
上六味治,下篩,食後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一種症狀會從胸口痛到背部的疾病用的藥方,名為「蜀椒散」。
所需藥材如下:蜀椒和食茱萸各取一兩,桂心和桔梗各取三兩,烏頭取半兩,以及豉取六兩。
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細緻後過篩。每日三次,在飯後以酒送服,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大小。
5. 前胡湯
治胸中逆氣,心痛徹背,少氣不食方。
前胡,甘草,半夏,芍藥(各二兩),黃芩,當歸,人參,桂心(各一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三十枚),竹葉(一升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四服。
又方,前胡,甘草,半夏,芍藥,人參,茯苓,生薑,麥門冬,餳(各三兩),黃芩,當歸,桂心(各一兩),大棗(三十枚)
上十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,去滓,分二服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胸中的氣逆,像是心痛到背部,呼吸短淺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有:前胡、甘草、半夏、芍藥各兩錢,黃芩、當歸、人參、桂心各一錢,生薑三錢,大棗三十枚,竹葉一升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然後用九升的水煎煮,最後得到三升的藥湯,分四次服用。
另外有一個配方,藥材包括:前胡、甘草、半夏、芍藥、人參、茯苓、生薑、麥門冬、餳各三錢,黃芩、當歸、桂心各一錢,大棗三十枚。同樣地,將藥材切碎,用十四升的水煎煮,最後得到三升的藥湯,去掉殘渣,分兩次服用。
6. 熨背散
治胸背疼痛而悶方。
烏頭,細辛,附子,羌活,蜀椒,桂心(各五兩),川芎(一兩六銖)
上七味治,下篩,帛裹微火炙令暖,熨背上,取瘥乃止,慎生冷,如常法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胸背疼痛且有壓抑感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如下:烏頭、細辛、附子、羌活、蜀椒、桂心(以上各需五兩)、川芎(需一兩六銖)。
將上述七種藥材處理後,進行研磨篩選,然後用布包裹起來。在微火上加熱至溫暖,再放在背部進行熱敷,直到病情改善才停止。在此期間,患者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,就像平時的保養方式一樣。
7. 下氣湯
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。
杏仁(四七枚),大腹檳榔(二七枚)
上二味㕮咀,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,分再服,曾患氣發輒合服之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是用來治療胸腹背部悶脹、呼吸困難的處方。
需準備的藥材有杏仁四十七粒,以及大腹檳榔二十七粒。
將這兩種藥材研磨後,用三公升的男童尿液來煎煮,直到只剩下一半的量,即一公升半。然後分兩次服用,若曾經有氣喘病史的人,一旦發作就可以立即熬煮服用。
8. 檳榔湯
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。
檳榔(極大者四枚,小者八枚)
上一味二品㕮咀,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,去滓,分三服,頻與五劑永定。
白話文:
[檳榔湯的製作方式]
主要用於疏通胸背間的不順氣息,以及改善聲音嘶啞或呼吸不暢的處方。
所需藥材為:檳榔(若是體積大的檳榔取四顆,若較小則取八顆)
將上述藥材切碎,然後用三升的小兒尿來煎煮,等到液體濃縮減少至二升時,過濾掉藥渣。將煮好的藥湯分成三次服用,連續服用五天,就能達到穩定療效。
請注意,此處提到的小兒尿在古代中醫學中是一種藥物,但現代已很少使用這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