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五 脾臟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脾臟方 (1)

1. 四續丸

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瘥方。

雲實(五合,熬香),龍骨(三兩),附子,女萎(各二兩),白朮(二兩半)

上五味為末,以蠟煎烊以丸,如梧子大,服五丸,日三,不過五六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長期三十年的嚴重腹瀉,導致身體瘦弱、面色萎黃、腸胃功能衰弱無法痊癒的處方。

藥材包括:炒香的雲實五合,龍骨三兩,附子,女萎,以及白朮各兩兩半。

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融化的蠟做為粘合劑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丸,一天三次,通常在服用五六次後就會見效。

2. 椒艾丸

治三十年下痢,所食之物皆不消化,或青或黃,四肢沉重。起即眩倒,骨肉消盡,兩足逆冷,腹中熱苦,筋轉起止須扶,陰冷無子方。

蜀椒(三百枚),烏梅(一百枚),熟艾(一升),乾薑(三兩),赤石脂(二兩)

上五味,椒、姜艾下篩,梅著一斗米下蒸,令飯熟,去核,納薑、椒末、合搗三千杵,蜜和丸如梧子,服十丸,日三服。不瘥至二十丸,加黃連一升。

白話文:

[椒艾丸]

用來治療長達三十年的下痢病症,吃進去的食物完全無法消化,排泄物或青或黃,患者會感到四肢沉重。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,甚至跌倒,身體的肌肉骨骼逐漸消瘦,雙腳冰冷,腹部內部感覺到熱痛,筋絡僵硬需有人扶持才能行動,男性可能出現生殖器冰涼且無法生育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包括:蜀椒(三百粒)、烏梅(一百粒)、熟艾(一升)、乾薑(三兩)、赤石脂(二兩)。

以上五種藥材,其中椒、薑、艾需先研磨過篩,烏梅則需與一斗米一同蒸煮,待米飯熟透後取出烏梅核,加入薑、椒粉末一起研磨三千次,最後加入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粒,一天三次。如果病情沒有改善,可增加至二十粒,並添加一升的黃連。

以上就是該古方的現代化翻譯。

3. 下痢丸

治數十年痢,下氣消穀,令人能食,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。

大麥糵,法曲(各一升),烏梅(二升半),附子,乾薑,黃連,黃柏,桂心(各二兩),蜀椒(半兩),吳茱萸(四兩)

上十味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大,食後服十丸,日三,加至二十丸,亦可至四十丸。

白話文:

[下痢丸]

用來治療長達數十年的下痢,能幫助消化,增加食慾,讓人吃得下飯,在夏季長期服用可以防止霍亂的發生。

所需藥材有:大麥芽、法曲(各一公升),烏梅(二公升半),附子、乾薑、黃連、黃柏、桂心(各二兩),蜀椒(半兩),吳茱萸(四兩)。

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飯後每次服用十粒,每日三次,可逐漸增加至二十粒,甚至四十粒。

4. 麥糵丸

治數十年下痢不止,消穀下氣,補虛羸方。

大麥糵,好曲(各一升),附子,當歸,桂心(各二兩),蜀椒(一兩),吳茱萸,乾薑,黃連,烏梅肉(各四兩)

上十味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,食後服二十丸,日三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「麥糵丸」的藥物,主要用於治療長達數十年的慢性腹瀉,能幫助消化,降低胃氣,補充身體虛弱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包括:大麥芽、優質酒麴(各約400公克),炮附子、當歸、肉桂粉(各約60公克),花椒(約30公克),吳茱萸、乾薑、黃連、烏梅肉(各約120公克)。

將以上十種材料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日三次,在飯後每次服用二十粒。

這樣應該對你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