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(1)

1. 枸杞湯

治虛勞,口中苦渴,骨節煩熱或寒者方。

枸杞根白皮(切,五升),麥門冬(三升),小麥(二升)

上三味以水二斗,煮麥熟,藥成去滓,每服一升,日再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疲勞,口中有苦澀乾渴感,或是骨頭關節有煩熱或寒冷感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為:枸杞根的白色部分五升(需切片),麥門冬三升,以及小麥二升。

將上述三種材料與二斗的水一同烹煮,直到小麥煮熟,然後把藥渣濾掉。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服用兩次。

2. 巴郡太守奏三黃丸

治男子五勞七傷,消渴,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,手足寒熱者方。

春三月黃芩(四兩),大黃(三兩),黃連(四兩),夏三月黃芩(六兩),大黃(一兩),黃連(七兩),秋三月黃芩(六兩),大黃(二兩),黃連(三兩),冬三月黃芩(三兩),大黃(五兩),黃連(二兩)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,以蜜為丸如大豆,飲服五丸,日三。不知稍加至七丸,取下而已,一月病愈。

久服走逐奔馬,常試有驗。(一本云:夏三月不服)。

治熱渴頭痛壯熱,及婦人血氣上衝,悶不堪者方:

茅根二升(切),三搗取汁令盡,渴即飲之。

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,入腎中變寒熱,腳弱虛滿而渴方:

黃連(不限多少),生栝蔞根(搗汁),生地黃(汁),羊乳(汁)

上四味,以三汁和黃連末為丸,空腹飲服三十丸,如梧子大,漸加至四十丸,日三。重病五日瘥。輕者三日瘥。無羊乳,牛乳、人乳亦得。若藥苦難服,即煮小麥粥飲服之,主虛熱。(張文仲云:名黃連丸,一名羊乳丸)。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文是關於「巴郡太守奏三黃丸」的方劑,用於治療男性因過度勞累及內傷導致的各種症狀,包括消瘦、口渴、肌肉萎縮,以及婦女的帶下病,還有手足冷熱不均的情況。

在春季的三個月裡,應使用黃芩四兩、大黃三兩、黃連四兩;夏季則需黃芩六兩、大黃一兩、黃連七兩;秋季時,黃芩六兩、大黃二兩、黃連三兩;冬季則黃芩三兩、大黃五兩、黃連二兩。以上三種藥材會根據季節調整比例,然後研磨混合,以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大豆,每次服用五丸,每日三次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逐漸增加至七丸,直到病癥有所改善,一個月後病情應會恢復。

長期服用此藥,可以使人精力充沛,如同奔馬般充滿活力,經過多次實驗,其療效已被證實。(另一版本指出:夏季三個月不宜服用此藥)。

對於治療熱渴、頭痛、高熱,以及婦女因血氣上沖導致的悶悶不樂,甚至無法忍受的情況,可用茅根兩升,切成段,反覆搗碎三次,榨出汁液,口渴時即可飲用。

針對南方山嶺中的瘴氣、風熱毒氣侵入腎臟,導致發燒、腳軟、虛弱浮腫並伴有口渴的症狀,可以使用不限量的黃連、生栝樓根汁、生地黃汁、羊奶汁。將以上四種材料混合,以黃連粉和三種汁液製成丸狀,空腹時服用三十粒,如梧桐籽大小,逐漸增加至四十粒,每日三次。重症患者五天內會好轉,輕症患者三天內會康復。如果沒有羊奶,牛乳或人乳也是可以替代的。若藥物太苦難以下嚥,可煮些小麥粥一同服用,有助於緩解虛熱的問題。(張文仲說:此藥被稱為黃連丸,又名羊乳丸)。

3. 阿膠湯

治虛熱,小便利而多服石散,人虛熱,當風取冷患腳氣,喜發動兼渴消腎,脈細弱方。

阿膠(二挺),麻子(一升),附子(一枚),乾薑(二兩),遠志(四兩)

上五味為末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納膠令烊,分三服。說云:小便利多白,日夜數十行至一石,頻服五日良。

白話文:

[阿膠湯]這個處方用於治療因體虛導致的虛熱症狀,特別是對於那些大量服用礦物質類藥散後出現小便頻繁的人。此外,也適用於那些因為在風中或冷涼環境下待久而導致腳氣病,且容易發作,同時伴有口渴及腎臟功能減退,脈象呈現細弱的人。

所需藥材包含:阿膠兩挺、胡麻一升、附子一枚、乾薑二兩、遠志四兩。

製作方法如下: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七升的水進行煎煮,直至剩下二升半的藥液。接著將藥渣濾掉,再將阿膠加入剩下的藥液中讓其融化,最後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。

據說,對於那些小便顏色偏白,且一天內小便次數高達數十次,甚至達到一石的情況,連續服用此湯五天會有很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