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(2)

1. 八味生薑煎

治少小嗽方。

生薑(七兩),乾薑(四兩),桂心(二兩),甘草,款冬花,紫菀(各三兩),杏仁,蜜(各一斤)

上合諸藥為末,微火上,煎取如飴餔。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,百日小兒如棗核許,日四五服,甚有驗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小孩咳嗽的處方,名為[八味生薑煎]。

所需材料如下:生薑七兩,乾薑四兩,肉桂二兩,甘草、款冬花、紫苑各三兩,杏仁和蜂蜜各一斤。

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在小火上慢慢熬煮,直到濃稠如糖漿狀。依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,調整服用的分量。可讓孩子含著藥汁慢慢吞下,對於一百天大的嬰兒來說,每次服用量約為棗核大小,每日可服用四五次,效果非常顯著。

2. 四物款冬丸

治小兒嗽,晝瘥夜甚,初不得息,不能復啼方。

款冬花,紫菀(各一兩半),桂心(半兩),伏龍肝(六銖)

上為末,蜜和如泥,取如棗核大,敷乳頭令兒飲之,日三敷之,漸漸令兒飲之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小孩咳嗽的,症狀表現為白天較輕,夜晚加重,起初呼吸困難,甚至無法正常哭泣的配方。

所需藥材如下:款冬花、紫菀各一兩半,肉桂半兩,龍骨六銖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調和至泥狀。取其量如棗核大小,塗抹於乳頭上讓孩子吸吮,一天三次。並逐漸增加孩子的攝取量。

3. 菖蒲丸

治小兒暴冷嗽,及積風冷嗽,兼氣逆鳴方。

菖蒲,烏頭,杏仁,礬石,細辛,皂莢(各六銖),款冬花,乾薑,桂心,紫菀(各十八銖),川椒(五銖),吳茱萸(六合)

上十二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,三歲兒飲服五丸,加至十丸,日三。兒小以意減之,兒大以意加之。暴嗽數服便瘥。

白話文:

[菖蒲丸]的配方用於治療兒童因突然受寒而引起的咳嗽,以及長期積風、寒涼導致的咳嗽,還適用於氣逆引起的喉嚨鳴聲。

所需藥材有菖蒲、烏頭、杏仁、礬石、細辛、皁莢各六銖,款冬花、乾薑、桂心、紫菀各十八銖,川椒五銖,吳茱萸六合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,加入蜂蜜製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狀。

對於三歲的兒童,每次服用五粒,可逐漸增加至十粒,每日三次。根據兒童年齡的大小,酌情增減劑量。對於突然受寒引起的咳嗽,服用幾次後通常會見效。

4. 桂枝湯

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,卒得謦咳,吐乳,嘔逆,暴嗽,晝夜不得息方。

桂枝(半兩),甘草(二兩半),紫菀(十八銖),麥冬(一兩十八銖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以綿著湯中,捉綿滴兒口中,晝夜四五過與之。節乳哺。

治少小卒肩息上氣,不得安,此惡風入肺方。

白話文:

[桂枝湯]的使用對象是從出生十天以上到五十天的小嬰兒,如果突然出現咳嗽、吐奶、嘔吐、急劇咳嗽,晝夜都無法好好休息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為:桂枝(15克)、甘草(75克)、紫苑(8.5克)、麥門冬(63克)。

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,加入400毫升的水煎煮,直至剩下200毫升的藥汁。然後用棉布沾濕藥汁,再把藥汁一點一點滴進嬰兒的嘴裡,白天和晚上各喂四到五次。同時要控制餵奶的量。

這個配方適用於小嬰兒突然出現喘不過氣、呼吸困難、無法平靜,這是因為風邪進入肺部所導致的症狀。

5. 麻黃湯

麻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,桂心(五寸),五味子(半斤),半夏,生薑(各二兩)

上六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百日兒服一合,大小節度服之,便愈。

白話文:

「麻黃湯」的成分為:麻黃(160克)、甘草(40克)、桂心(大約五寸長)、五味子(250克)、半夏(80克)、生薑(80克)。

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,用五公升的水來煎煮,煮至剩二公升的藥汁。一百天大的嬰兒可服用30毫升,無論年齡大小,按照適當的劑量服用,疾病就能痊癒。

6. 癖結脹滿第七

(方三十首,灸法一首)

白話文:

這個部分的標題在現代白話文中可以理解為:「第七章:關於癖結和脹滿的治療」。而括號內的文字「(方三十首,灸法一首)」則表示該章節包含了三十個藥方以及一種灸療方法。

然而,由於你未提供具體的古文內容,以上只是對標題和括號內文字的翻譯。如果需要具體的藥方或灸療方法的現代白話文解釋,請提供相關的古文內容。

7. 紫雙丸

治小兒身熱頭痛,飲食不消,腹中脹滿,或小腹絞痛,大小便不利,或重下數起,小兒無異疾,惟飲食過度,不知自止,哺乳失節,或驚悸寒熱,惟此丸治之不瘥,更可重服。小兒欲下,是其蒸候;哺食減少,氣息不快,夜啼不眠,是腹內不調;悉宜用此丸,不用它藥,數用神驗。

千金不傳方:(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,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。云服紫丸不下者,服赤丸,赤丸瘥快,病重者當用之,方中並無赤丸,而此用硃砂,又力緊於紫丸,疑此即赤丸也。)

巴豆,蕤核仁(各十八銖),麥冬(十銖),甘草(五銖),硃砂,甘遂(各二銖),牡蠣,蠟(各八銖)

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,研,新布絞去油,別搗甘草、甘遂、牡蠣、麥門冬下篩訖,研蕤核仁令極熟,乃納散更搗二千杵。藥燥不能丸,更入少蜜足之。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,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,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,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,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,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,常以雞鳴時服,至日出時不下者,熱粥飲數合即下,丸皆雙出也。下甚者,飲以冷粥即止。

治小兒胎中宿熱,乳母飲食粗惡辛苦,乳汁不起兒,乳哺不為肌膚,心腹痞滿,萎黃瘦瘠,四肢痿躄繚戾,服之可令充悅方:

芍藥,柴胡(各二兩),大黃,人參(各一兩)乾薑(如熱以枳實代),甘草(各半兩),鱉甲,茯苓(各一兩半)

上八味為末,蜜丸如大豆,服一丸,一歲以上乳服三丸,七歲兒服十丸,日二。

白話文:

【紫雙丸】

這款藥丸適用於治療兒童因體溫升高導致的頭痛,以及消化不良、腹部脹滿的症狀。若孩子出現小腹劇烈疼痛,排泄功能受阻,或是頻繁地發生嚴重下痢,且除過度進食外無其他疾病,不懂得適時停止吃喝,哺乳時間節奏紊亂,或者有驚嚇、寒冷發燒的情況,都可以使用這款藥丸。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可以加大劑量服用。孩子想要排泄,這是身體正在調整的徵兆;哺乳量減少,呼吸不暢,夜間啼哭失眠,這些都是腹部內部調節失衡的表現,都適合使用此藥丸,不必另尋他藥,多次使用後效果顯著。

千金不傳的祕方:(詳細說明中提到,服用紫丸即指前面變蒸篇中所提到的十四種成分的配方。若服用紫丸無法排泄,則需改服赤丸,赤丸效果較佳,病情嚴重者應使用。但方中並無赤丸的配方,而這裡使用硃砂,其功效強於紫丸,因此懷疑這就是赤丸。)

藥材包括:巴豆,蕤核仁(各18銖),麥冬(10銖),甘草(5銖),硃砂,甘遂(各2銖),牡蠣,蠟(各8銖)

將上述八種藥材先用水煮熟巴豆,然後研磨,再用新布絞去油分,分別研磨甘草、甘遂、牡蠣、麥冬,篩過後,將蕤核仁研磨至極細,再混合藥粉再研磨兩千次。若藥物太乾不易成丸,可加入少許蜂蜜調和。半歲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一對荏子大小的藥丸,一到兩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對半麻子大小的藥丸,三到四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兩顆麻子大小的藥丸,五到六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兩顆大麻子大小的藥丸,七到八歲的兒童每次服用兩顆小豆大小的藥丸,九到十歲的兒童服用略大於兩顆小豆的藥丸。通常在清晨雞鳴時服用,若至日出時仍未排泄,可喝幾杯熱粥,藥丸會成對排出。若排泄過於劇烈,可飲用冷粥以緩解。

另一款針對兒童從胎兒期就有的宿熱,以及乳母飲食粗糙、苦澀,造成乳汁不足,影響孩子的肌膚健康,導致心腹脹滿、皮膚萎黃、身體瘦弱,四肢無力的病症的藥方如下:

藥材包括:芍藥,柴胡(各60克),大黃,人參(各30克),乾薑(若體內有熱可換成枳實),甘草(各15克),鱉甲,茯苓(各45克)

將上述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。一次服用一粒,一歲以上的兒童可以用乳汁服用三粒,七歲的兒童可以服用十粒,每日兩次。

8. 牛黃丸

治小兒宿乳不消,腹痛驚啼方。

牛黃(三銖),附子(一枚),真珠,巴豆,杏仁(各一兩)

上五味搗附子、真珠為末,下篩,別搗巴豆、杏仁令如泥,納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,藥成,若干入少蜜足之。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,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,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,日二,先乳哺了服之,膈上下悉當微轉,藥完出者病愈,散出者更服,以藥完出為度。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嬰幼兒因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痛和夜驚哭鬧。

所需藥材如下:牛黃三銖,附子一枚,珍珠,巴豆,杏仁,各一兩。

首先,將附子和珍珠研磨成細粉,再過篩。然後分別將巴豆和杏仁搗成泥狀。將所有藥材包括牛黃一起混合,大力搗搗約一千二百次,直到形成藥丸。若藥丸太乾可加入少量蜂蜜調和。

對於出生一百天左右的嬰兒,每次服用如粟米大小的一粒;三歲大的孩童,每次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一粒;五到六歲的孩子,每次服用如胡豆大小的一粒,每日兩次。應在哺乳後服用此藥,服用後會有輕微的腸胃蠕動反應,這是正常的。若藥物完全排出體外,即表示病情已痊癒。若未完全排出,則需再服一次,直到藥物完全排出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