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二 膽腑方 (1)
卷十二 膽腑方 (1)
1. 萬病丸散第七
(論二首,方十三首)
論曰:聖人之道,以慈濟物,博求眾藥以備不虞,倉促之際應手皆得,故有萬病方焉。余以此方散在群典,乃令學者難用,討尋遂鳩撮要妙以為斯品,庶使造次可得好事,君子安不忘危,無事之暇,可預和合,以備疴瘵也。
白話文:
(論二首,方十三首)
論曰:
聖人的道理,是以慈悲心來救助眾生,廣泛搜集各種藥物以備不時之需。這樣在緊急情況下,隨手就能找到解決方法,因此有了「萬病方」這樣的藥方。我發現這些藥方分散在各類典籍中,使得學習者難以運用,於是便搜集整理其中的精華,編成這本書。希望這樣一來,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有德之人應時刻保持警惕,安穩時不忘危險,在空閒時可以提前調配這些藥方,以備疾病之需。
2. 芫花散
治一切風冷痰飲症癖痎瘧,萬醫所不治者皆治之。一各登仙酒。一各三建散。(《翼方》)名大排風散)
芫花,桔梗,紫菀,大戟,王不留行,烏頭,附子,天雄,白朮,五加皮,蕘花,狼毒莽草(俗名魚藥,又名鼠藥),欒荊,栝蔞根,躑躅,麻黃,白芷,荊芥,茵芋(各十分),車前子,石斛,人參,石南,石長生(各七分),蛇床子,萆薢,牛膝,狗脊,菟絲子,蓯蓉,秦艽(各五分),藜蘆,薯蕷,薏苡仁,巴戟天,細辛,當歸,川芎,乾地黃,食茱萸,杜仲,厚朴,黃耆,山茱萸,乾薑,芍藥,桂心,黃芩,吳茱萸,防己,遠志,蜀椒,獨活,五味子,牡丹,橘皮,通草,柴胡,柏子仁,藁本,菖蒲,茯苓,續斷(各二分)
上六十四味(《翼方》無白朮、食茱萸,有麻花、半夏、赤車使者、高良薑,紫葳)並不治不擇不炙不熬,但振去塵土,搗以粗羅下之,即與服。)凡是豬,雞、五辛、生冷、酢滑任意食之,無所忌。惟諸豆皆殺藥不得食。
藥散(三兩),細曲(末二升),糯米(三升),真酒(五升)
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,須極熟。冬月揚去火氣。春月稍涼,夏月揚絕火氣令極冷。秋稍溫。次下曲末,搦使和柔相得,重下藥末,搦使突突然好熟,乃下真酒重搦使散,盛不津器中,以淨杖攪散,經宿即飲,直以布蓋,不須密封。凡服藥平旦空心服之,以知為度。微覺發動流入四肢,頭面習習然為定。
勿更加之,如法服之。常常內消,非理加增,必大吐利,服散者,細下篩服一方寸匕,和水酒漿飲,無知稍增,以知為度,服丸者,細下篩,蜜丸如梧子,每服七丸,但此藥或丸或散皆可,惟不得作湯。
若欲得補不令吐瀉,但取內消,大益勝於五石,兼治諸病功效一等,然作酒服佳於丸散,美而易服,流行迅疾,若有患人抱病多時,積癊宿食大塊,久氣癥瘕積聚,一切痼結者,即須一兩度增,令吐下泄去惡物盡後,少服內消便為補益。凡服藥填勿早食,早食觸藥必當大吐、吐亦無損,須臾還定。
但令人咽喉痛,三兩日後始瘥,服者宜知之。平旦服藥至午時待藥勢定,宜先食冷飯菹飲冷漿水,及午後藥勢一定,任意熱食無忌。若藥勢未定,不得強起行,行即暈悶旋倒,眼花闇然迷絕,此是逐風所致,不須疑怪。風盡之後,縱令多服更佳,不然悶時但坐但臥須臾醒,然不異於常。
若其定後,任意所之若必便旋,當策杖如廁,少覺煩亂即須坐定,坐定即醒,醒乃可行。病在膈上,久冷痰癊積聚,癥結疝瘕,宿食堅塊,咳逆上氣等一切痼結重病,終日吐唾,逆氣上衝胸喉、此皆胃口積冷所致,三焦腸間宿冷以成諸疾。如此例便當吐卻此等惡物,輕者一度下,轉藥令吐卻。
白話文:
芫花散
此方治療一切風寒、痰飲、症癖、瘧疾等症,即使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的病症也能治愈。
藥方成分:芫花、桔梗、紫菀、大戟、王不留行、烏頭、附子、天雄、白朮、五加皮、蕘花、狼毒莽草(魚藥、鼠藥)、欒荊、栝蔞根、躑躅、麻黃、白芷、荊芥、茵芋(各十分),車前子、石斛、人參、石南、石長生(各七分),蛇床子、萆薢、牛膝、狗脊、菟絲子、蓯蓉、秦艽(各五分),藜蘆、薯蕷、薏苡仁、巴戟天、細辛、當歸、川芎、乾地黃、食茱萸、杜仲、厚朴、黃耆、山茱萸、乾薑、芍藥、桂心、黃芩、吳茱萸、防己、遠志、蜀椒、獨活、五味子、牡丹、橘皮、通草、柴胡、柏子仁、藁本、菖蒲、茯苓、續斷(各二分)。
共計六十四味藥材。(注:與《翼方》記載略有出入,該方缺少白朮、食茱萸,而多了麻花、半夏、赤車使者、高良薑、紫葳。) 藥材不必經過炮製(不擇不炙不熬),只需除去塵土,搗碎後過篩即可服用。服用此藥時,豬肉、雞肉、辛辣食物、生冷食物、酸滑食物均可食用,無需忌口,但所有豆類均為忌口之物,不可食用。
藥散(三兩)、細曲(研末二升)、糯米(三升)、真酒(五升)
先用三大斗水煮糯米粥,務必煮得非常熟爛。冬季需揚去鍋中餘溫,春季稍涼即可,夏季需完全冷卻,秋季則稍溫即可。然後加入曲末,充分攪拌至均勻柔順,再加入藥末,充分攪拌至藥末完全融入粥中,最後加入真酒繼續攪拌均勻,盛入乾淨容器中,用乾淨的棍棒攪拌使其散開,靜置一夜即可飲用,只需用布蓋好,不必密封。服用時應在清晨空腹服用,以自身感覺為度。藥效發作時,會感覺藥力流遍四肢,頭面微微發熱,則表示藥力已達。
不要自行增加藥量,按此方法服用即可。此藥主要作用在於內部調理,切勿擅自增減藥量,否則容易引起嘔吐或腹瀉。服用藥散者,每次取一寸匕(約一湯匙)的藥量,用溫水或酒漿送服,少量多次,以自身感覺為度。服用藥丸者,每次服用七丸(蜜丸,如梧子大小)。此藥既可製成散劑,也可製成丸劑,但不可煎湯服用。
若想達到補益效果而不引起嘔吐腹瀉,只需服用適量的藥物以達到內部調理的目的,其功效遠勝於五石散,而且治療各種疾病的療效都相當好。用酒送服此藥比服用丸劑或散劑效果更好,因為這樣服用口感更好,也更容易吸收,藥效也更快速。若病人久病纏綿,體內積聚宿食、瘀血、氣滯等各種陳年頑疾,則可適當增加用量,使其嘔吐、腹瀉,將體內毒素排出,待毒素排盡後,再服用少量藥物即可起到補益作用。服用藥物後,切勿立即進食,因為早飯會影響藥效,導致嘔吐,但嘔吐並無大礙,很快就會恢復。
服用此藥後,可能會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,通常三五天後會自行痊癒,服用者需提前知曉。清晨服用藥物後,需等到中午藥效平穩後,先吃些冷飯或冷菜,喝點冷漿水,下午藥效完全穩定後,即可任意食用熱食,無需忌諱。藥效未完全平穩之前,切勿強行活動,否則容易引起頭暈目眩、昏倒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這是藥物驅逐風邪所致,不必驚慌。風邪排出後,即使繼續服用藥物效果也會更好。若出現不適,只需坐下或躺下休息片刻即可恢復,恢復後與常人無異。
藥效平穩後,即使需要上廁所,也應拄著拐杖緩慢前往。如果感覺稍有不適,應立即坐下休息,坐下休息後就會恢復,恢復後才能行動。若疾病位於膈膜以上,且伴有長期風寒、痰飲、瘀血、氣滯等症狀,如: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,則會出現終日吐痰、逆氣上衝等症狀,這是由於胃部積聚寒邪所致,三焦和腸道積寒導致諸多疾病。這種情況下,應當先將這些寒邪排出體外,症狀較輕者服用一次即可,藥物會引起嘔吐,將寒邪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