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六上 七竅病上 (12)
卷六上 七竅病上 (12)
1. 母姜酒
咽門者,肝膽之候,若臟熱,咽門則閉而氣塞,若腑寒,咽門則破而聲嘶。母姜酒主之方。
母薑汁(二升),酥,牛髓,油(各一升),桂心,秦椒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川芎,獨活(各一兩六銖)
上九味末之,納薑汁中煎,取相淹濡,下髓酥油等,令調,微火,三上三下煎之,平旦溫清酒一升,下二合膏,即細細吞之,日三夜一。
又方,丹參,升麻,雄黃,杏仁,鬼臼,甘草,射干(各一兩),麝香(半兩)
上八味末之,以蜜為丸如梧子。飲下一丸,加至五丸,日三。酒服亦佳。咽痛失聲不利,用之良。
治咽傷語聲不徹方。
酒(一升),乾薑(二兩半末),酥(一升),通草,桂心,石菖蒲(各二兩末)
上六味合和,服一匕,日三。
又方,酒(一升),酥(一升),乾薑末(十兩)
上三味以酒二合,酥一匕,薑末二匕,相和服,日三,食後服之。亦治肺癰。
治啞塞咳嗽方。
桂心(六銖),杏仁(十八銖)
上二味末之,以蜜丸如杏仁大。含之,細細嚥汁,日夜勿絕。
治咽痛,逆氣不能食方。
麻子(一升熬令黑)
以酒一升淋取汁,空心一服一升,漸至二升,多汗好覆。勿觸風冷。
此方兼理產婦及丈夫中風。如角弓反張、口噤不開,大驗,與紫湯氣力同。
治猝咽痛方。
懸木枸燒末,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
又方,燒炊帚一枚,漿水服方寸匕。
治猝風咽腫面腫方。
杏仁末和雞子黃,更搗敷上,干復易之,七八度。若腫汁出,煮醋和伏龍肝敷,干更易之。
治猝屍咽方。
燒履鼻繩為灰,暖水服之。
又方,燒麻子脂,服之。
治咽喉不利下氣方。
射干,杏仁,人參,附子,桂心(各一兩)
上五味末之,蜜丸如指大,含一丸,稍稍咽之,令藥味相接。
治咽喉中痛癢,吐之不出,咽之不入,似得蟲毒方。
含生薑五十日,瘥。
又方,以青布裹麻黃,燒,以竹筒盛,煙燻咽中。
白話文:
【母姜酒】
咽門是肝膽的反映區,如果內臟有熱,咽門會閉塞導致呼吸不順;若腸胃受寒,咽門會損壞導致聲音沙啞。母姜酒是對應這種情況的處方。
所需材料為:母薑汁(2公升)、酥油、牛髓、食用油(各1公升)、肉桂、秦椒(各30克)、防風(45克)、川芎、獨活(各42克)。
將以上九種材料研磨成粉,放入薑汁中煎煮,直到混合物可以互相浸潤,再加入牛髓、酥油等,調勻後以小火煎煮三次,待其上下層完全融合。每天早晨以溫清酒1公升,加入60毫升膏,慢慢吞下,每日三次,夜晚一次。
另一個處方,使用丹參、升麻、雄黃、杏仁、鬼臼、甘草、射干(各30克)、麝香(15克)。將這八種材料磨成粉末,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。每次服用一粒,逐漸增加到五粒,每日三次。若用酒送服效果更佳,適用於喉嚨疼痛,聲音沙啞的情況。
另有一方,使用酒(1公升)、乾薑(75克)、酥油(1公升)、通草、肉桂、石菖蒲(各60克)。將以上六種材料混合,每日服用一茶匙,每日三次。
另有一方,使用酒(1公升)、酥油(1公升)、乾薑粉(300克)。以酒60毫升,酥油一小勺,薑末兩勺,混合服用,每日三次,飯後服用。此方也適用於治療肺部疾病。
另有一方,使用肉桂(2克)、杏仁(9克)。將兩種材料磨成粉末,以蜂蜜製成杏仁大小的丸。含在口中,慢慢吞下汁液,日夜不斷。
另有一方,使用炒黑的亞麻籽(1公升)。以酒1公升淋取汁液,空腹時一次服用1公升,逐漸增加到2公升,服用後多出汗,並避免吹風受涼。
另有一方,使用燒焦的木栓,用水服用一茶匙,每日三次。
另有一方,燒一根炊帚,以米漿水服用一茶匙。
另有一方,將杏仁粉末和雞蛋黃混合,塗抹於患處,乾了再換,重複七到八次。若腫脹部位有汁液流出,可用醋煮沸,和伏龍肝敷在患處,乾了再換。
另有一方,燒鞋帶為灰,以溫水服用。
另有一方,燒亞麻籽油,服用。
另有一方,使用射干、杏仁、人參、附子、肉桂(各30克)。將五種材料磨成粉,以蜂蜜製成手指大小的丸。含一丸在口中,慢慢吞下,讓藥效持續作用。
另有一方,含生薑五十天,可治療喉嚨中疼痛、癢感,嘔吐又吐不出,吞嚥又吞不下,像是被蟲咬的情況。
另有一方,將麻黃包裹在青布中燒焦,用竹筒盛裝,以煙薰喉嚨。
2. 耳疾第八
(方五十五首)
治腎熱背急攣痛,耳膿血出,或生肉塞之,不聞人聲方。
磁石,白朮,牡蠣(各五兩),甘草(一兩),生麥門冬(六兩),生地黃汁(一升),芍藥(四兩),蔥白(一升),大棗(十五枚)
上九味㕮咀。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治腎熱,面黑目白,腎氣內傷,耳鳴吼鬧、短氣,四肢疼痛,腰背相引,小便黃赤方。
羊腎(一具治如食法),白朮(五兩),生薑(六兩),玄參(四兩),澤瀉(二兩),芍藥,茯苓(各三兩),淡竹葉(切二升),生地黃(切一升)
上九味㕮咀。以水二斗煮羊腎、竹葉,取一斗,去滓澄之,下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,不已,三日更服一劑。
治腎熱、耳膿血出溜,日夜不止方。
鯉魚腦一枚,鯉魚腸一具(洗細切),鯉魚鮓三斤,烏麻子(熬令香)一升
上四味先搗麻子碎,次下余藥搗為一家,納器中,微火熬暖,布裹敷耳得,兩食頃開之,有白蟲出,復更作藥。若兩耳並膿出,用此為一劑,敷兩耳。若只一耳,分藥為兩劑敷,
不過三敷,耳便瘥。慎風冷。
治腎虛寒,腰脊苦痛,陰陽微弱,耳鳴焦枯方。
生地黃汁(二升),生天門冬汁,白蜜(各三升),羊腎(一具炙),白朮,麥曲(各一斤),甘草,乾薑,地骨皮(各八兩),桂心,杜仲,黃耆(各四兩),當歸,五味子(各三兩)
上十四味末之,納盆中,取前三物汁和研,微火上暖盆,取熱更研,日曝乾,常研,令離盆,酒服方寸匕,日再。
治耳聾鳴、汁出,皆由腎寒,或一二十年不瘥方。
故鐵(二十斤燒赤,水五斗浸三宿,去鐵澄清),柘根(三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,去滓澄清),菖蒲(切五斗水一石煮取五斗,去滓澄清)
上三味合一石五斗,用米二石,並曲二斗,釀如常法,酒用一月封頭開清,用磁石吸鐵者三斤,搗為末,納酒中,浸三宿,飲之,日夜飲,常取小小醉而眠,取聞人語乃止藥。
又方,服天門冬酒百日瘥方(在第十四卷中)。
又方,礬石少許,以生菖蒲根汁和,點入耳中。
治勞聾,氣聾,風聾,虛聾,毒聾,久聾耳鳴方。
山茱萸,乾薑,巴戟天,芍藥,澤瀉,桂心,菟絲子,黃耆,乾地黃,遠志,蛇床子,石斛,當歸,細辛,蓯蓉,牡丹,人參,甘草,附子(各二兩),菖蒲(一兩),羊腎(二枚),防風(一兩半),茯苓(三兩)
上二十三味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。食後服十五丸,日三,加至三四十丸止。皆緣腎虛耳,故作補腎方,又作薄利九竅藥即瘥。
治耳聾方。
生地黃(極粗者長一寸半),巴豆,杏仁(各七枚),印成鹽(兩顆),頭髮(如雞子大,燒灰)
上五味治下篩,以綿薄裹,納耳中一日一夜,若小損即去之。直以物塞耳,耳中黃水及膿出,漸漸有效,不得更著。不著一宿後,更納一日一夜,還去之,依前。
白話文:
耳疾第八
方劑一: 治療腎臟火熱導致背部急劇攣縮疼痛,耳中流出膿血,或有肉芽堵塞耳道,聽不見聲音。
處方:磁石、白朮、牡蠣各五兩,甘草一兩,生麥門冬六兩,生地黃汁一升,芍藥四兩,蔥白一升,大棗十五枚。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方劑二: 治療腎臟火熱,導致面容黝黑、眼白突出,腎氣受損,耳鳴、耳吼、呼吸短促、四肢疼痛、腰背疼痛牽引、小便黃赤。
處方:羊腎一個(烹調方法如同食用),白朮五兩,生薑六兩,玄參四兩,澤瀉二兩,芍藥、茯苓各三兩,淡竹葉(切碎)二升,生地黃(切碎)一升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先用二斗水煮羊腎和淡竹葉,取一斗湯汁過濾澄清,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若症狀未癒,三日後再服用一劑。
方劑三: 治療腎臟火熱,耳中持續流出膿血,日夜不止。
處方:鯉魚腦一個,鯉魚腸一條(洗淨切碎),鯉魚肉三斤,黑芝麻(炒香)一升。先將黑芝麻搗碎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搗碎混合,放入容器中,用小火加熱至溫熱,用布包裹敷在耳朵上,約兩頓飯的時間後取下。如有白色蟲子排出,再重新製作藥膏敷用。如果雙耳都流膿,則用此藥方一劑敷兩耳;如果只有一耳流膿,則將藥分成兩劑敷用。一般不超過三次敷藥,耳朵即可痊癒。注意避免風寒侵襲。
方劑四: 治療腎虛寒,導致腰脊疼痛,陰陽虛弱,耳鳴,耳朵乾枯。
處方:生地黃汁二升,生天門冬汁三升,白蜜三升,羊腎一個(炙烤),白朮、麥芽各一斤,甘草、乾薑、地骨皮各八兩,桂心、杜仲、黃耆各四兩,當歸、五味子各三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將前三種汁液混合,再與藥粉混合,用小火加熱研磨,曬乾,持續研磨至脫離容器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錢,每日二次。
方劑五: 治療耳聾、耳鳴、耳流膿液,皆因腎臟寒冷所致,病情持續十幾二十年未癒。
處方:熟鐵二十斤(燒紅,浸泡在五斗水中三天三夜,去除鐵渣,取清澈的液體),柘樹根三十斤(用一石水煎煮至五斗,去除渣滓,取清澈的液體),菖蒲(切碎,用一石水煎煮至五斗,去除渣滓,取清澈的液體)。將以上三種液體混合,共計一石五斗,再加入兩石米和二斗酒曲,按照釀酒方法釀造,封存一個月後開蓋取清酒,加入用磁石吸附鐵粉的三斤磁石粉末,浸泡三天三夜後飲用,每日飲用,少量多次,直到喝到微醉入睡,聽到人聲才停止服用。
另有方劑:服用天門冬酒一百天(詳見第十四卷)。
另有方劑:將少量明礬與新鮮菖蒲根汁混合,滴入耳中。
方劑六: 治療勞損性耳聾、氣虛性耳聾、風寒性耳聾、虛弱性耳聾、中毒性耳聾、以及長期耳聾耳鳴。
處方:山茱萸、乾薑、巴戟天、芍藥、澤瀉、桂心、菟絲子、黃耆、生地黃、遠志、蛇床子、石斛、當歸、細辛、蓯蓉、牡丹皮、人參、甘草、附子各二兩,菖蒲一兩,羊腎兩個,防風一兩半,茯苓三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後服用十五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到三十四十丸。此方旨在補腎,同時疏通九竅。
方劑七: 治療耳聾。
處方:生地黃(粗大的,長約一寸半),巴豆、杏仁各七枚,印成鹽兩顆,頭髮(如雞蛋大小,燒成灰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薄棉布包裹,放入耳中,保持一晝夜,如有輕微不適則取出。用藥物堵塞耳道,待耳中流出黃水和膿液,症狀會逐漸好轉,切勿再次放置藥物。一晝夜後取出藥物,然後再放入一晝夜,再取出,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