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治諸風方 (2)

1. 諸風第二

(方二十九首,灸法三十六首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大概是:在「各種風症的治療方式」這個章節中,列舉了二十九種藥方以及三十六種針灸療法來對治相關疾病。

2. 小續命湯

治猝中風欲死,身體緩急口目不正,舌強不能語,奄奄忽忽,神情悶亂。

諸風服之皆驗,不虛方令人。

麻黃,防己(崔氏《外臺》不用),人參,黃芩,桂心,白芍藥,甘草,川芎,杏仁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,生薑(五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三沸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甚良。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。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。有人腳弱,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。有風疹家,天陰節變,輒合服之,可以防喑。〔一本云,恍惚者,加茯神、遠志。如骨節煩疼,本有熱者,去附子倍芍藥。

(《小品》《千金翼》同。深師《古今錄驗》有白朮,不用杏仁。《救急》無川芎、杏仁,只十味。延年無防風。)〕

白話文:

【小續命湯】用於治療突然中風瀕臨死亡的情況,症狀包括身體肌肉緊張或鬆弛,口眼歪斜,舌頭僵硬無法言語,精神混亂,神情恍惚。

所有風濕症狀服用此方都有效驗,這個處方確實能幫助人。

藥材包含:麻黃、防己(崔氏《外臺》未使用)、人參、黃芩、肉桂、白芍、甘草、川芎、杏仁(各30克)、防風(45克)、附子(1枚)、生薑(150克)。

將上述十二種藥材切碎,用水2.4公升,先煮麻黃,待水沸騰三次後去掉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900毫升,分成三次服用效果極佳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再連續服用三到四劑,效果會更好。出汗的程度根據每個人風濕症的輕重和虛實狀況而定。有人腳力虛弱,服用此方達六七劑後康復。有人患有風疹,每當天氣陰沉或季節交替時,就會服用此方,可以防止聲音嘶啞。

另有一版本的處方提到,對於精神恍惚的人,可以加茯神、遠志。如果骨節煩痛,且原本就有熱症的人,應去掉附子,並將白芍的份量加倍。

(《小品》、《千金翼》與此處方相同。深師《古今錄驗》則添加了白朮,但未使用杏仁。《救急》則沒有川芎、杏仁,只有十種藥材。延年的處方則未包含防風。)

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,拘急不得轉側,四肢緩急,遺矢便利。此與大續命湯同,偏宜產後失血並老小人。

麻黃,桂心,甘草(各二兩),生薑(五兩),人參,川芎,白朮(前方用杏仁),附子,防己,芍藥,黃芩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古今錄驗》無桂心,名續命湯,胡洽《千金翼》同。)

又方,治風歷年歲或歌、或哭、或大笑,言語無所不及方。

麻黃(三兩),人參,桂心,白朮(各二兩),芍藥,甘草,防己,黃芩,川芎,當歸(各一兩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,覆取汗。

白話文:

【小續命湯】

這帖藥方主要治療的是中風患者,症狀包含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、疼痛感消失,身體僵硬難以翻身,四肢乏力,大小便失禁等。這帖藥方和大續命湯的功效相似,但更適合產後失血過多的人以及老人和小孩服用。

藥方成分包括:麻黃、桂心、甘草各二兩,生薑五兩,人參、川芎、白朮(前方用杏仁)、附子、防己、芍藥、黃芩各一兩,防風一兩半。

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二升水煎煮,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,用於治療長期受風邪侵襲導致的情緒不穩,可能突然唱歌、哭泣或大笑,言語不受控制的病狀。

藥方成分為: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心、白朮各二兩,芍藥、甘草、防己、黃芩、川芎、當歸各一兩。

將上述十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二升水煎煮,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,每日三次,服用後應蓋被發汗。

3. 大續命湯

治肝癘風猝然喑啞。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方。

麻黃(八兩),石膏(四兩),桂心,乾薑,川芎(各二兩),當歸,黃芩(各一兩),杏仁(七十枚),荊瀝(一升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兩沸,掠去沫,下諸藥煮取四升,去滓。又下荊瀝煮數沸,分四服,能言。未瘥後服小續命湯。舊無荊瀝,今增之,效如神。(《千金翼》有甘草。)

又方,治大風經臟,奄忽不能言,四肢垂曳,皮肉痛癢不自知方。

獨活,麻黃(各三兩),川芎,防風,當歸,葛根,生薑,桂心,茯苓,附子,細辛,甘草(各一兩)

上十二味㕮咀。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分五服,老小半之。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減麻黃,不汗者依方。上氣者,加吳茱萸二兩、厚朴一兩。乾嘔者,倍加附子一兩。啘者,加橘皮二兩。若胸中吸吸少氣者,加大棗十二枚。心下驚悸者,加茯苓一兩。若熱者,可除生薑加葛根。

初得風未須加減,但且作三劑,停四五日,以後更候。視病虛實平論之行湯。行針依穴灸之。

又方,治與前大續命湯同,宜產婦及老小等方。

麻黃,川芎(各三兩),乾薑,石膏,人參,當歸,桂心,甘草(各一兩),杏仁(四十枚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外臺》名續命湯,範汪同云,是張仲景方本欠兩味。)

白話文:

【大續命湯】
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肝風引起的突然失聲。根據古法,使用大續命湯和小續命湯兩種湯劑,可以全面治療五臟功能失調,以及突然發作的風邪。藥材包含麻黃八兩,石膏四兩,桂心、乾薑、川芎各二兩,當歸、黃芩各一兩,杏仁七十枚,荊瀝一升。

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鬥水,先煮麻黃至水沸兩次,然後撈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四升,濾去藥渣。接著加入荊瀝再煮幾次沸騰,分四次服用,病人能恢復說話能力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則繼續服用小續命湯。原先的處方中並無荊瀝,這是新增的成分,效果神奇。(在《千金翼》中,有甘草的成分。)

另一個處方,適用於治療嚴重風邪侵入臟腑,病人突然無法說話,四肢無力,皮膚肌肉疼痛或癢,但自己卻毫無知覺的情況。

藥材包含獨活、麻黃各三兩,川芎、防風、當歸、葛根、生薑、桂心、茯苓、附子、細辛、甘草各一兩。

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二升水,煮至剩四升,分五次服用,老人小孩的劑量減半。如果一開始就大量出汗,應減少麻黃的份量;如果不出汗,則照原方使用。如果有呼吸困難,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兩、厚朴一兩。有乾嘔的症狀,可以將附子的份量加倍至兩兩。有噁心的症狀,可以加入橘皮二兩。如果感覺胸口悶、氣短,可以加入大棗十二枚。有心悸的症狀,可以加入茯苓一兩。如果體內有熱氣,可以去掉生薑,加入更多葛根。

初次受到風邪影響時,不必調整藥方,先製備三劑,間隔四到五天,再觀察病情。根據病情的虛實情況,調整湯劑的配方。針灸治療則依照穴位進行。

另一個處方,適用於產婦、老人和小孩,其療效與前述大續命湯相同。

藥材包括麻黃、川芎各三兩,乾薑、石膏、人參、當歸、桂心、甘草各一兩,杏仁四十枚。

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鬥水,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(在《外臺》中,這帖藥被稱為續命湯,範汪提到,這是張仲景的原始處方,但少了兩味藥。)

4. 西州續命湯

治中風痱(一作入臟),身體不知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識人,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。

麻黃(六兩),石膏(四兩),桂心(二兩),甘草,川芎,乾薑,黃芩,當歸(各一兩),杏仁(三十枚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,再沸掠去上沫,後下諸藥,煮取四升。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,勿熟眠;可臥厚覆,小汗出已漸減衣,勿復大覆,可熟眠矣。前服不汗者,後復一升。汗後稍稍,五合一服,安穩乃服,勿頓服也。汗出則愈,勿復服。飲食如常無禁忌,勿見風。

並治上氣咳逆。若面目大腫,但得臥,服之大善。凡服此湯不下者,人口噓其背,湯則下過矣,病人先患冷汗者,不可服此湯。若虛羸人,但當稍與五合為佳。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,喜有死者,皆為頓服三升,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。但得清澄而稍稍服,微取汗者,皆無害也。

(胡洽方《古今錄驗》名大續命湯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西州續命湯的製作和服用方法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症狀,包括身體失去自我控制、無法說話、意識模糊、背痛難以翻身等。

【西州續命湯】

適用症狀:用於治療中風,患者身體失去自我控制能力,無法清晰表達,意識不清,身體僵硬背痛,難以轉身。

所需藥材:

  • 麻黃 6兩
  • 石膏 4兩
  • 桂心 2兩
  • 甘草 1兩
  • 川芎 1兩
  • 乾薑 1兩
  • 黃芩 1兩
  • 當歸 1兩
  • 杏仁 30枚

製法: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加入十二升水,先煮麻黃至水沸騰兩次,去除表面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至剩餘四升。

服用方法:首次服用一升,若仍能保持清醒,避免立即入睡;可躺下蓋厚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,隨著汗出逐漸減少衣物,不再過度保暖,可以安心入睡。若第一次服用未見汗出,可再服用一升。出汗後,每次服用量應逐步減少,五劑合併服用,確保狀態穩定纔可服用,不要一次全部服用完。出汗即表示病情好轉,不必再服用。飲食無需特別禁忌,但要避免吹風。

此湯亦可用於治療上氣咳逆。若臉部嚴重腫脹,只能平躺,服用此湯效果良好。如果服用此湯後未能排泄,可以讓人對著患者背部吹氣,有助於藥物吸收。若患者平時易冷汗,不宜服用此湯。對於體弱者,建議每次服用五合為宜。有人直接大量給產婦或體弱者服用此湯,導致死亡案例,這是因為一次性服用過量,且藥湯濃稠不清所致。只要確保藥湯清澈,慢慢服用,輕微出汗即可,不會有副作用。

(此處引用了胡洽方《古今錄驗》,命名為大續命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