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八 治諸風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治諸風方 (1)

1. 卷八 治諸風方

(凡八類)

白話文:

在這個標題為[卷八 治療各種風疾的方法]的部分,它總共分為八個不同的類別。

由於未提供具體的八類內容,這只是對標題的現代化翻譯。若後續有具體的八類內容,可以進一步翻譯。

2. 論雜風狀第一

(論二十五首)

岐伯曰:中風大法有四,一曰偏枯,二曰風痱,三曰風懿,四曰風痹。夫諸急猝病多是風,初得輕微,人所不悟,宜速與續命湯,依腧穴灸之。夫風者百病之長,岐伯所言四者說,其最重也。

偏枯者,半身不遂,肌肉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智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。溫臥取汗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(《甲乙經》云:溫臥取汗則巨取之。)

風痱者,身無痛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。言微可知,則可治。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。

風懿者,奄勿不知人,咽中塞窒窒然。(巢源作噫噫然有聲。)舌強不能言,病在臟腑,先入陰,後入陽。治之先補於陰,後瀉於陽。發其汗身轉軟者生,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。(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,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。)

風痹、濕痹、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、骨痹、胞痹,各有證候。形如風狀,得脈別也,脈微澀,其證身體不仁。

凡風多從背五臟俞入諸臟受病。肺病最急,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。肺中風者,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,肺風之證也。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,色白者尚可治。急灸肺俞百壯,服續命湯,小兒減之。若色黃者,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,不可復治;其人當妄言、掇空指地,或自拈衣尋縫,如此數日死。

若為急風邪所中,便迷漠恍惚、狂言妄語,或少氣惙惙、不能復言;若不求師即治,宿昔而死。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、肝俞數十壯,急服續命湯可救也。若涎唾出不收者,既灸當並與湯也。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,與肺病相似,然著緩可經久而死。

肝中風者,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,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,肝風之證也。若唇色青、面黃尚可治,急灸肝俞百壯,服續命湯。若大青黑,面一黃一白者,此為肝已傷,不可復治,數日而死。

心中風者,其人但得偃臥,不得傾側,悶亂冒絕汗出者,心風之證也。若唇正赤尚可治,急灸心俞百壯,服續命湯。若唇或青或白、或黃或黑者,此為心已壞為水,面目亭亭時悚動者,不可復治,五六日死。(一云旬日死)

脾中風者,其人但踞坐而腹滿,身通黃,吐咸汁出者,尚可治。急灸脾俞百壯,服續命湯。若目下青、手足青者,不可復治。

腎中風者,其人踞坐而腰痛,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,尚可治。急灸腎俞百壯,服續命湯。若齒黃、赤鬢、髮直,面土色者,不可復治。

大腸中風者,臥而腸鳴不止。灸大腸俞百壯,可服續命湯。

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,陽外先受之,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脈。孫脈滿則入傳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中成病。歸於六腑則為熱,不時臥止為啼哭。其脈堅大為實,實者外堅,充滿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也。經絡諸脈旁支去者,皆為孫脈也。

凡風之傷人,或為寒中,或為熱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賊風。故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,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,以四季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,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,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。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。各入其門戶所中,則為偏風。

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風入頭則為目風眼寒。飲酒中風則為酒風。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。新沐中風則為首風。久風入房中風則為腸風。外在腠理則為泄風。故曰:風者百病之長也。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,無常方焉。是知風者,善行而數變,在人肌膚中,內不得泄,外不得散,因人動靜,乃變其性。

有風遇寒則食不下,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。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,遇陰盛則汗自出。肥人有風,肌肉厚則難泄,喜為熱中目黃。瘦人有風,肌肉薄則常外汗,身中寒目淚出。有風遇於虛,腠理開則外出,悽悽然如寒狀,覺身中有水淋狀,時如竹管吹處,此是其證也。有風遇於實,腠理閉則內伏,令人熱悶是其證也。

新食竟取風為胃風,其狀惡風頸多汗,膈下塞不通,食飲不下,脹滿形瘦,腹大失衣則憤滿,食寒即洞泄,新熱食竟入水自漬及浴者,令人大腹,為水病。

因醉取風為漏風,其狀惡風多汗少氣,口乾喜渴,近衣則身如火燒,臨食則汗流如雨,骨節懈情不欲自勞。

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,其狀惡風而汗多頭痛。

新房室竟取風為納風,其狀惡風,汗流沾衣。

勞風之為病,法在肺下,使人強上而目脫;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候之三日及五日,中不精明者是也;七、八日,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,從口鼻出為善,不出則傷肺。

風邪客於肌膚,虛癢成風疹瘙瘡。風邪入深,寒熱相搏則內枯。邪客半身入深,真氣去則偏枯。邪客關機中即攣,筋中亦然。邪淫於臟,夢臟大形小。淫於腑,夢臟小形大。邪隨目系入腦,則目轉眩。邪中睛,則散視見兩物。風邪入臟,寒氣客於中,不能發則喑啞,喉痹舌緩,不時服藥針灸。

風逐脈流入臟,使人猝喑緩縱噤痙致死。風入陽經則狂,入陰經則癲。陽邪入陰,病則靜。陰邪入陽,病則怒。

若因熱食,汗浴通,腠理得開,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,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。

凡覺肌肉中如刺,皆由腠理閉,邪氣閉在肌中因欲出也,宜解肌湯則善。

夫目瞤動、口唇動偏喎,皆風入脈,故須急服小續命湯。將八風散摩神明白膏、丹參膏依經針灸之。

諸痹由風、寒、濕三氣並客於分肉之間。迫切而為沫,得寒則聚,則排分肉;肉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;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;痛解則厥;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膚,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為痹也。其風最多者,不仁則腫,為行痹,走無常處。

其寒多者,則為痛痹。其濕多者,則為著痹。冷汗濡,但隨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,則為周痹也。在肌中更發更止,左以應左,右以應右者,為偏痹也。

夫痹,其陽氣少而陰氣多者,故令身寒從中出。其陽氣多而陰氣少者,則痹且熱也。

諸痹風勝者則易愈,在皮間亦易愈,在筋骨則難痊也。久痹入深,令營衛澀,經絡時疏則不知痛。

風痹病不可已者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,腹中股胵淫濼,煩心頭痛。傷脾腎時嘔眩,時自汗出。傷心目眩。傷肝悲恐,短氣不樂。傷肺不出三年死。(一云三日。)

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。痙者,口噤不開,脊強而直,如發癇之狀,搖頭馬鳴,腰反折;須臾十發,氣息如絕,汗出如雨,時有脫。易得之者,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。小兒臍風,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。溫病熱盛入腎,小兒癇。熱盛皆痙,痙、喑、厥,癲皆相似。

故久厥成癲,宜審察之。其重者,患耳中策策痛,皆風入腎經中也。不治流入腎,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,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三劑。若耳痛腫,生汁作癰癤者,乃無害也。惟風宜防耳,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