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一 肝臟 (2)
卷十一 肝臟 (2)
1. 肝臟脈論第一
肝死臟,浮之弱,按之中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死。
春肝木旺,其脈弦細而長曰平,反得沉濡而滑者,是腎之乘肝母之歸,子為虛邪,雖病易治。反得浮大而洪者,是心之乘肝,子之乘母為實邪,雖病自愈;反得微澀而短(《千金翼》云微浮而短澀)者,是肺之乘肝,金之剋木為賊邪,大逆,十死不治;反得大而緩者,是脾之乘肝,土之陵木為微邪,雖病即瘥。心乘肝必吐利,肺乘肝即為癰腫。
左手關上陰絕者,無肝脈也,若癃遺溺難言,脅下有邪氣,善吐,刺足少陽,治陽。
左手關上陰實者,肝實也。苦肉中痛,動善轉筋,吐,刺足厥陰治陰。
肝脈來濯濯如倚竿,如琴瑟弦,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病,四至脫精,五至死,六至命盡,足厥陰脈也。
肝脈急甚為惡言(一作妄言),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如覆杯,緩甚為嘔,微緩為水瘕痹,大甚為內癰,善嘔衄,微大為肝痹縮,咳引少腹;小甚為多飲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頹疝,微滑為遺溺,澀甚為淡飲,微澀為瘛瘲筋攣。
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,若搏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,其濡而散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,渴暴多飲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(《素問》溢入作易入)。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。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,腰痛足清、頭痛。
扁鵲云:肝有病則目奪精,虛則寒,寒則陰氣壯,壯則夢山樹等,實則熱,熱則陽氣壯,壯則夢怒。
肝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志為怒,怒傷肝,精氣並於肝則憂,肝虛則恐,實則怒,怒而不已,亦生憂矣。
色主春,病變於色者,取之滎。
病先發於肝者,頭目眩,脅痛支滿;一日至脾,閉塞不通,身痛體重;二日至胃而腹脹;三日至腎,少腹腰脊痛,脛酸;十日不已死,冬日入夏早食。
病在肝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。
假令肝病,西行若食雞肉得之,當以秋時發病,以庚辛日也。
家有血腥死,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,不者,若感金銀物得之。
凡肝病之狀,必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,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,若欲治之,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,氣逆則頭目痛、耳聾不聰、頰腫取血者。
肝脈沉之而急,浮之亦然,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,時小便難,苦目眩頭痛,腰背痛,足為寒時癃,女人月事不來,時亡時有,得之少時有所墮墜。
肝病其色青,手足拘急,脅下苦滿,或時眩冒,其脈弦長,此為可治,宜服防風竹瀝湯、秦艽散。春當刺大敦,夏刺行間,冬刺曲泉,皆補之;季夏刺太衝,秋刺中郄,皆瀉之。又當灸期門百壯,背第九椎五十壯。
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胻善瘈,節時腫,取之行間以引脅下,補三里以溫胃中,取血脈以散惡血,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。
白話文:
肝臟脈論第一
肝臟受損,脈象浮弱,按壓時像繩索一樣緊繃不鬆弛,或像蛇一樣彎曲蠕動,則將死亡。
春天肝臟(木)旺盛,脈象弦細而長,則為平和狀態。若脈象反而沉濡而滑利,這是腎臟(水)乘剋肝臟(木),屬於虛證,即使患病也容易治癒。若脈象反而浮大而洪大,這是心臟(火)乘剋肝臟(木),屬於實證,即使患病也能自愈。若脈象反而微澀而短(《千金翼》記載為微浮而短澀),這是肺臟(金)乘剋肝臟(木),屬於邪氣入侵,情況危急,十死無生。若脈象反而大而緩慢,這是脾臟(土)乘剋肝臟(木),屬於輕微的邪氣,即使患病也能很快痊癒。心臟乘剋肝臟會導致嘔吐腹瀉,肺臟乘剋肝臟則會出現癰腫。
左手關脈(陰)虛弱絕無脈象,則表示沒有肝脈,若出現小便不利、遺尿、排尿困難,脅肋下有邪氣,容易嘔吐,則應刺足少陽經治療陽氣。
左手關脈(陰)充實有力,則表示肝臟實證。若感到肌肉疼痛,活動則容易抽筋,容易嘔吐,則應刺足厥陰經治療陰氣。
肝脈搏動有力,像倚靠在竿子上一樣,像琴瑟的弦一樣,脈搏跳動兩次為正常,三次為離經病,四次為精氣耗竭,五次為死亡,六次則生命走到盡頭,此為足厥陰脈的表現。
肝脈跳動過快則會導致說話胡言亂語(或妄言),輕微快速則為肥胖症,在脅肋下像覆蓋著杯子一樣;跳動過慢則會導致嘔吐,輕微緩慢則為水腫、腹水、痹症;跳動過大則為內部癰腫,容易嘔吐出血;輕微增大則為肝臟痹阻收縮,咳嗽時牽引少腹部;跳動過小則為多飲水,輕微減小則為消瘦憔悴;滑利過甚則為疝氣,輕微滑利則為遺尿;澀滯過甚則為少飲水,輕微澀滯則為瘛癧(抽搐)及筋攣。
肝脈搏動有力而長,顏色卻不青,則預示疾病將加重;若搏動是因為脅肋下有瘀血,則會導致呼吸困難;若脈象濡弱而散漫,顏色暗淡,則預示疾病將導致溢飲,溢飲是指水分過多,溢出肌膚、腸胃之外。(《素問》中「溢入」作「易入」)
青色的脈象,脈搏有力且左右跳動,心下部有積氣阻塞,稱為肝痹。因寒濕引起,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,症狀包括腰痛、足冷、頭痛。
扁鵲說:肝臟有病則眼睛會模糊不清,肝虛則感覺寒冷,寒冷則陰氣旺盛,陰氣旺盛則會夢見山林樹木等;肝實則感覺熱,感覺熱則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則會夢見發怒的情景。
肝臟與聲音的關係是呼喊,與動作的關係是握拳,與情緒的關係是憤怒。憤怒傷肝,精氣集中於肝則會憂鬱,肝虛則會恐懼,肝實則會憤怒。憤怒不止,也會生憂鬱。
春天主色青,若疾病改變了膚色,則應從滎穴取穴治療。
疾病首先發生在肝臟,則會出現頭暈目眩、脅肋疼痛脹滿;一日後到達脾臟,則氣血閉塞不通,全身疼痛,身體沉重;二日後到達胃部,則腹部脹滿;三日後到達腎臟,則少腹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;十日內無法治癒則會死亡,冬天入夏早食。
疾病在肝臟,清晨病情較輕,下午病情加重,半夜病情緩和。
假若肝病是因食用雞肉而引起的,則在秋天庚辛日發病。
家中有血腥味導致死亡,女子見到血腥也容易因此致病,否則,若接觸金銀器物也會引起疾病。
凡是肝臟疾病的症狀,必然是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少腹,容易發怒,肝虛則眼睛昏花看不清,耳朵聽不見,容易恐懼,像有人要抓捕一樣。若要治療,應從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取穴。氣逆則會頭痛、頭暈、耳聾、面頰腫脹,應放血治療。
肝脈沉而急促,浮而急促,脅肋疼痛,氣機阻滯,脹滿牽引少腹疼痛,小便困難,頭暈頭痛,腰背疼痛,足部寒冷,小便不利;婦女月經不調,時有時無,這可能是因近期有跌撲損傷所致。
肝病的顏色是青色,手足拘緊,脅肋下脹滿,有時頭昏眼花,脈象弦長,這屬於可治癒的,應服用防風竹瀝湯、秦艽散。春天應刺大敦穴,夏天應刺行間穴,冬天應刺曲泉穴,皆為補法;季夏應刺太衝穴,秋天應刺中郄穴,皆為瀉法。還應灸期門穴一百壯,背部第九椎五十壯。
邪氣在肝臟,則兩脅疼痛,畏寒,內有瘀血,肌肉抽搐,關節腫脹,應從行間穴引向脅肋下,補三里穴溫暖胃中,放血散瘀血,取耳旁青脈穴治療抽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