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二 膽腑方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膽腑方 (6)

1. 犀角地黃湯

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、及鼻衄、吐血不盡,內余瘀血,大便黑、面黃,消瘀血方。

犀角(一兩),生地黃(八兩),芍藥(三兩),牡丹皮(二兩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,黃芩三兩。其人脈大來遲,腹不滿自言滿者,為無熱,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。

治五臟熱結吐血、衄血方:

伏龍肝(雞子大一枚),生竹茹(一升),芍藥,當歸,黃芩,芎藭,甘草(各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,減三升,下諸藥取二升,分三服。(《翼方》有桂心。)

白話文:

[犀角地黃湯]

用途:用於治療因感冒或熱病應出汗而未出,導致血液在體內凝結,以及鼻出血、吐血不止,體內殘留瘀血,造成大便色黑、面色黃的症狀。這是消除體內瘀血的處方。

配方:犀角一兩,生地黃八兩,芍藥三兩,牡丹皮二兩

製作方法: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用水九升煎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如果患者表現出精神混亂、如癲如狂的狀態,則需再加入大黃二兩,黃芩三兩。若患者脈搏雖大但跳動緩慢,腹部並無脹滿感卻自述脹滿,這表明體內無熱象,只需按照原方配藥,不必額外增加其他成分。

另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五臟熱結所導致的吐血、鼻出血:

配方:伏龍肝(雞蛋大小一枚),生竹茹一升,芍藥、當歸、黃芩、川芎、甘草各二兩,生地黃一斤

製作方法: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,先用水一斗三升煮生竹茹,待水量減少三升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兩升,分三次服用。(《翼方》中記載有加桂心的做法。)

2. 當歸湯

治衄血吐血方。

當歸,乾薑,芍藥,阿膠(各二兩),黃芩(三兩)

上五味㕮咀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
治上焦熱膈傷、吐血、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並主之方:

艾葉,竹茹(各一升),阿膠(如手掌大),乾薑(二兩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滓。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,頓服。取新馬屎與少水和絞取汁服。

(一方不用竹茹,加乾薑作七兩。)

治虛勞崩中吐血,下血,上氣短,氣欲絕,面黑如漆方:

黃耆,芍藥,芎藭,甘草(各四兩),生薑(一斤)

上五味㕮咀,以酒五升浸一宿,明旦更以水五升,煮取四升,分四服,日三夜一。下陰中毒如湯沃雪,凡夏月不得宿浸藥。酒客勞熱發痔下血穀道熱者,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,凡進三兩劑。

白話文:

【當歸湯】

這是治療鼻血、吐血的處方。

使用當歸、乾薑、芍藥、阿膠(各約60公克)、黃芩(約90公克)。將這些材料研碎,加入120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400毫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
這是治療上部內臟熱度過高、吐血、鼻血或是持續出血不止到瀕死狀態的綜合處方:

使用艾葉、竹茹(各約300公克)、阿膠(約手掌大的一片)、乾薑(約60公克)。將這些材料研碎,加入90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300毫升,去掉渣滓。再加入新鮮馬糞汁半升煮至剩下300毫升,一次服用。或者可以將新鮮馬糞與少量水混合後絞出汁來服用。

另有一種配方不使用竹茹,而將乾薑份量增加至約210公克。

這是治療身體虛弱、子宮脫垂導致出血、吐血、下血、上氣不接下氣、感覺呼吸快要停止、面色像塗了黑漆一般的處方:

使用黃耆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(各約120公克)、生薑(約500公克)。將這些材料研碎,先用1500毫升的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早上再加入1500毫升的水,煮至剩下800毫升,分成四次服用,一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對於陰部有毒素的狀況,如同熱湯融雪般迅速有效。在夏季不可讓藥物浸泡過夜。對於經常喝酒的人,若因勞累發熱引發痔瘡而出血,且排便時感到灼熱的,應去掉生薑,改用生地黃替代,通常需服用三兩劑。

3. 竹茹湯

治吐血,衄血,大小便下血方。

竹茹(二升),甘草,川芎,黃芩,當歸(各六分),芍藥,白朮,人參,桂心(各一兩)

上九味㕮咀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四服,日三夜一。

治九孔出血方:

搗荊葉汁,酒服二合。(一本作荊芥。)

治吐血蠱毒痔血,女子腰腹痛,大便後出清血者方:

取東向蘘荷根搗絞取汁二升,頓服立瘥。

白話文:

【竹茹湯】

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吐血、鼻血、以及大小便出血的狀況。

藥材如下:竹茹二公升、甘草、川芎、黃芩、當歸各六分、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桂心各一兩。

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用水十公升煎煮至剩三公升,分成四次服用,一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

【九孔出血治療方】

將荊葉搗碎取汁,與酒混合後服用約二小杯的量。(有些版本的藥方是使用荊芥。)

【吐血、蠱毒、痔血及女性腰腹痛治療方】

如果出現吐血、受到蠱毒、痔血,或是女性腰腹部疼痛,大便後有清血的情況,可採取面向東方生長的蘘荷根,搗碎後絞取汁液約二公升,一次性服用,馬上可以見效。

4. 赤小豆散

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,宜服黃土湯(方見本門七味仲景方是)。先見便後見血,宜服赤小豆散方。

赤豆(三升,熬令折),當歸(三兩)

上二味治,下篩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【赤小豆散】

各種下血的情況,如果先看到血液後才排便,這被稱作遠血,適合服用黃土湯(該方在本章節中有七味仲景方);若是先排便後出血,則應服用赤小豆散。

所需藥材如下:

  1. 赤豆(約三升,需炒至裂開)
  2. 當歸(約三兩)

將以上兩種藥材處理後,研磨過篩製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的量為方寸匕(古代的容量單位),一天服用三次。

5. 乾地黃丸

治虛勞,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,臟虛不受谷,氣逆不得食,補中理血方。

乾地黃(三兩),當歸,乾薑,麥門冬,甘草,黃芩(各二兩),厚朴,乾漆,枳實,防風大黃,細辛,白朮(各一兩),茯苓(五兩),前胡(六分),人參(五分),虻蟲,䗪蟲(各五十枚)

上十八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服十丸,日三,稍加。

白話文:

[乾地黃丸]用於治療虛弱疲勞,胸腹有不適感、疼痛以及血液循環不良,內臟虛弱導致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氣血逆亂影響進食,本方能補中益氣、調理血行。

配方包含:乾地黃(90克)、當歸、乾薑、麥門冬、甘草、黃芩(各60克)、厚朴、乾漆、枳實、防風、大黃、細辛、白朮(各30克)、茯苓(150克)、前胡(45克)、人參(37.5克)、虻蟲、䗪蟲(各50隻)。

將上述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。應在進食前服用十顆,一天三次,可逐漸增加劑量。

6. 麥門冬湯

治凡下血虛極方。

麥門冬,白朮(各四兩),甘草(一兩),牡蠣,芍藥,阿膠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嚴重虛弱導致的下血癥狀。

配方如下:麥門冬和白朮各160克,甘草40克,牡蠣、芍藥和阿膠各120克,大棗20顆。

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,使用八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二公升,然後分兩次服用。

7. 針灸法

胸中瘀血榰滿,脅膈痛不能久立,膝痿寒,三里主之。嘔血肩脅痛,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,咳引腎痛,不容主之。心膈下嘔血,上脘主之,唾血振寒咽乾,太淵主之。

嘔血,大陵及郄門主之。嘔血上氣,神門主之。內傷唾血不足,外無膏澤,刺地五會。虛勞吐血,灸胃脘三百壯,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(一作多睡)。吐血唾血,灸胸堂百壯,不可針。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壯。吐血腹痛雷鳴,灸天樞百壯。

吐血唾血,上氣咳逆,灸肺俞隨年壯。

吐血嘔逆,灸手心主五十壯(《千金翼》云大陵是)。凡口鼻出血不止,名腦衄,灸上星五十壯,入髮際一寸是。大便下血。

灸第二十椎,隨年壯。

白話文:

[針灸治療法]

若是胸部有瘀血導致的悶脹感,加上脅部和膈肌疼痛,影響到長時間站立,以及膝蓋無力且感到寒冷,可以針灸刺激三里的穴位。

如果出現嘔血、肩脅痛、口乾、心痛,而且這種痛會延伸到背部,咳嗽時還會牽扯到腎部疼痛,可針灸不容穴來緩解。

心膈下方嘔血的情況,針灸上脘穴會有所幫助;而若為唾血、身體發冷、咽喉乾燥,則應針灸太淵穴。

對於嘔血的情況,針灸大陵穴和郄門穴有效。若嘔血同時伴有上氣,則針灸神門穴有助益。

如果因內傷而出現唾血,身體狀況不佳,外表也呈現出病態,可以針灸地五會穴。對於虛弱勞累導致的吐血,可用艾灸胃脘穴三百次來治療,此方法也適用於勞損嘔吐、反胃、食慾不振、多唾的情況。

對於吐血和唾血,可用艾灸胸堂穴一百次,但不宜用針灸。若吐血時伴有腹部劇烈疼痛,像打雷一樣,則應艾灸天樞穴一百次。

對於吐血、唾血、上氣、咳嗽逆氣,可以艾灸肺俞穴,灸的次數依年齡而定。

對於吐血、嘔吐,可以艾灸手心主穴五十次。

無論是口腔還是鼻腔出血不止,這種情況被稱為腦衄,可以艾灸上星穴五十次,該穴位位於頭髮邊緣一寸的位置。

對於大便出血,可以艾灸第二十椎節,灸的次數依年齡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