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二 膽腑方 (7)
卷十二 膽腑方 (7)
1. 萬病丸散第七
(論二首,方十三首)
論曰:聖人之道,以慈濟物,博求眾藥以備不虞,倉促之際應手皆得,故有萬病方焉。余以此方散在群典,乃令學者難用,討尋遂鳩撮要妙以為斯品,庶使造次可得好事,君子安不忘危,無事之暇,可預和合,以備疴瘵也。
白話文:
【內容翻譯】:
(以下內容包含兩篇理論,十三個藥方)
理論說:聖人的行為原則,是基於慈悲來救助萬物,廣泛地搜尋各種藥物以應對未預見的狀況,在緊急情況下都能立即取得所需,因此有了萬病通用的藥方。我發現這些藥方散落在各類古籍中,對於學習者來說使用起來十分困難,查找不易。因此,我整理並精選出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,編輯成這一系列的內容,希望能在緊急時刻容易找到所需的資訊。對於熱心助人的人來說,這將會非常便利。君子在平安無事的時候,也不忘可能出現的危機,因此在閒暇時可以提前準備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疾病困擾。
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如果有任何問題,歡迎隨時向我提出。
2. 芫花散
治一切風冷痰飲症癖痎瘧,萬醫所不治者皆治之。一各登仙酒。一各三建散。(《翼方》)名大排風散)
芫花,桔梗,紫菀,大戟,王不留行,烏頭,附子,天雄,白朮,五加皮,蕘花,狼毒莽草(俗名魚藥,又名鼠藥),欒荊,栝蔞根,躑躅,麻黃,白芷,荊芥,茵芋(各十分),車前子,石斛,人參,石南,石長生(各七分),蛇床子,萆薢,牛膝,狗脊,菟絲子,蓯蓉,秦艽(各五分),藜蘆,薯蕷,薏苡仁,巴戟天,細辛,當歸,川芎,乾地黃,食茱萸,杜仲,厚朴,黃耆,山茱萸,乾薑,芍藥,桂心,黃芩,吳茱萸,防己,遠志,蜀椒,獨活,五味子,牡丹,橘皮,通草,柴胡,柏子仁,藁本,菖蒲,茯苓,續斷(各二分)
上六十四味(《翼方》無白朮、食茱萸,有麻花、半夏、赤車使者、高良薑,紫葳)並不治不擇不炙不熬,但振去塵土,搗以粗羅下之,即與服。)凡是豬,雞、五辛、生冷、酢滑任意食之,無所忌。惟諸豆皆殺藥不得食。
藥散(三兩),細曲(末二升),糯米(三升),真酒(五升)
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,須極熟。冬月揚去火氣。春月稍涼,夏月揚絕火氣令極冷。秋稍溫。次下曲末,搦使和柔相得,重下藥末,搦使突突然好熟,乃下真酒重搦使散,盛不津器中,以淨杖攪散,經宿即飲,直以布蓋,不須密封。凡服藥平旦空心服之,以知為度。微覺發動流入四肢,頭面習習然為定。
勿更加之,如法服之。常常內消,非理加增,必大吐利,服散者,細下篩服一方寸匕,和水酒漿飲,無知稍增,以知為度,服丸者,細下篩,蜜丸如梧子,每服七丸,但此藥或丸或散皆可,惟不得作湯。
若欲得補不令吐瀉,但取內消,大益勝於五石,兼治諸病功效一等,然作酒服佳於丸散,美而易服,流行迅疾,若有患人抱病多時,積癊宿食大塊,久氣癥瘕積聚,一切痼結者,即須一兩度增,令吐下泄去惡物盡後,少服內消便為補益。凡服藥填勿早食,早食觸藥必當大吐、吐亦無損,須臾還定。
但令人咽喉痛,三兩日後始瘥,服者宜知之。平旦服藥至午時待藥勢定,宜先食冷飯菹飲冷漿水,及午後藥勢一定,任意熱食無忌。若藥勢未定,不得強起行,行即暈悶旋倒,眼花闇然迷絕,此是逐風所致,不須疑怪。風盡之後,縱令多服更佳,不然悶時但坐但臥須臾醒,然不異於常。
若其定後,任意所之若必便旋,當策杖如廁,少覺煩亂即須坐定,坐定即醒,醒乃可行。病在膈上,久冷痰癊積聚,癥結疝瘕,宿食堅塊,咳逆上氣等一切痼結重病,終日吐唾,逆氣上衝胸喉、此皆胃口積冷所致,三焦腸間宿冷以成諸疾。如此例便當吐卻此等惡物,輕者一度下,轉藥令吐卻。
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盡,其吐狀法,初吐冷氣沫,次吐酢水,須臾吐黃汁大濃,甚苦似牛涎。病若更多者,當吐出紫痰,似紫草汁,非常齒齼,有此者例入死道,不久定死。若有疰者吐血,陳久黑血,新者鮮血,吐罷永瘥不發。
下此吐藥,當吐時大悶,須臾自定,即不虛惙得冷飲食已,耳不虛聾,手足不痹,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勢久成者,正當吐時,有一塊物塞胸喉,吐復不出,咽復不入,當有異種大悶,更加一二合藥酒,重投藥下,少時即當吐出塊物如拳大,真似毈雞子黃著地,以刀斫碎,重者十塊,輕者三五枚。凡人有上件等病,若服藥時不吐卻者,當時雖得漸損,一二年後還發,為此故須下吐藥。
欲服取吐者,當以春三月服之,春宜吐故也。凡膈上冷,小腹滿,腸鳴,膀胱有氣冷,利多者,須加利藥於此酒內服之便去惡物。利法,出泔澱如清水、如黃汁、如青泥,輕者一兩度下利藥,得利以盡病源,重者五度下利藥,令使頻,得大利以盡病根。利法,旦起服藥,比至晡時可得兩三行,即斷後服。
凡長病人,瘦弱虛損,老人貴人,此等人但令少服,積日漸漸加增,令多內消瘥。除久病不加吐利也。藥若傷多,吐利困極不止者,水服生大豆末方寸匕,即定,及藍葉、烏豆葉嚼以咽之,登時即定。此據大困時用之,小困時不須也。凡在世人有虛損陽衰,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補益。
旬月之間肌膚充悅,顏色光澤,髓溢精滿,少壯一等,凡眾疴萬病皆除之。治一切風病癘節風,二十兩和酒五斗,賊風、熱風、大風,上同。偏風、痹腿風、癱緩風,十二兩和酒三斗。此七種並帶熱,須加冷藥押使常數便利。賊風掣瘲,八兩和酒二斗。濕風周痹,上同腰腳攣痛,十二兩和酒三斗,筋節攣急,八兩和酒二斗,重病後汗不流,初覺三服,一服一盞,年久服一升。食熱食如錐刀刺者,八兩和酒二斗。
口喎面戾一眼不合者,初得,四兩和酒一斗,年久,十二兩和酒三斗。頭面風似蟲行,又似毛髮在面上者,八兩和酒二斗。起即頭旋良久始定者,四兩和酒一斗。心悶嘔逆,項強者,風在心臟,欲風欲雨,便即先發者,八兩和酒二斗。因瘡得風口強脊脈急者,五服即定,一服一盞。
治一切冷病積冷癊瘦者,四兩和酒一斗,強者六兩和酒一斗半。痰飲疝瘕,上同。宿食嘔吐,四兩和酒一斗。癥瘕腸鳴噫,八兩和酒二斗。久疰及久勞上同,㿗痔塊堅,冷嗽上氣,二十兩和酒五斗。奔豚冷氣,六兩和酒一斗半。噎及冷痢上同。卒中惡注,忤心腹脹氣急欲死者,三服定,一服一盞。
大吐出鮮血瘴氣上同。蠱毒,五服定,一服一盞。溫瘧、痎瘧並上同,五服永瘥。治婦人諸風、諸病等,並依前件帶下十二兩和酒三斗。崩中,六兩和酒一斗半。月閉不通及冷病不產並上同。斷緒不產,八兩和酒二斗。月水前後不調,乍多乍少,亦令人絕產,四兩和酒一斗。
產後風冷,不產,六兩和酒二斗;若重者,八兩和酒二斗;甚者十六兩和酒三斗;大重者,子宮下垂,十六兩和酒四斗。
論曰:遠覽前古莫睹此方,有高人李孝隆者,自云隋初受之於定州山僧惠通道人,此後用之大有效驗,秘而不傳。但得其藥,其方不可得而聞。始吾得之於靜智道人,將三紀於茲矣。時俗名醫未之許也。然比行之極有神驗。其用藥殊不倫次,將服節度大不近人情,至於救急其驗特異,方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,至理關感,智不能知,亦猶龍吟云起,虎嘯風生,此其不知所以然而然,雖聖人莫之辨也。故述之篇末以貽後世好學君子詳之,非止救物兼深,亦庶幾於博見也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