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三十 針灸下 (2)
卷三十 針灸下 (2)
1. 鼻病
神庭,攢竹,迎香,風門,合谷,至陰,通谷,主鼻鼽清涕出。曲差,上星,迎香,素髎,水溝,齦交,通谷,禾髎,風府,主鼻窒喘息不利,鼻喎僻多涕,鼽衄有瘡。水溝,天牖,主鼻不收涕,不知香臭。(《甲乙》云:鼻鼽不能息,及衄不止。)齦交,主鼻中息肉不利,鼻頭額頞中痛,鼻中有蝕瘡。
,承靈,風池,風門,譩譆後谿,主鼻衄窒,喘息不通。腦空,竅陰,主鼻管疽發為癘鼻。風門,五處,主時時嚏不已。肝俞,主鼻中酸。中脘,三間,偏歷,厲兌,承筋,京骨,崑崙,承山,飛揚,隱白,主頭熱鼻衄。(又云:中脘主鼻間焦臭。),天柱,主不知香臭。
復溜,主涎出鼻孔中痛。京骨,申脈,主鼻中衄血不止淋濼。厲兌,京骨,前谷,主鼻中不利,涕黃。
白話文:
[鼻病]
主治鼻子過敏、流清鼻涕的穴位有:神庭穴、攢竹穴、迎香穴、風門穴、合谷穴、至陰穴和通谷穴。
主治鼻子阻塞、呼吸困難、鼻子歪斜、多鼻涕、鼻子出血、鼻子內有瘡的穴位有:曲差穴、上星穴、迎香穴、素髎穴、水溝穴、齦交穴、通谷穴、禾髎穴、風府穴。
主治鼻涕收不住、嗅覺喪失的穴位有:水溝穴、天牖穴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:鼻鼽無法正常呼吸,以及鼻血止不住的情況,可刺激齦交穴。
主治鼻腔內長息肉、鼻頭額部疼痛、鼻內有侵蝕性瘡的穴位有:齦交穴、承靈穴、風池穴、風門穴、譩譆後谿穴。
主治鼻血阻塞、呼吸不暢的穴位有:承靈穴、風池穴、風門穴、譩譆後谿穴。
主治鼻管生瘡、鼻變型的穴位有:腦空穴、竅陰穴。
主治頻繁打噴嚏的穴位有:風門穴、五處穴。
主治鼻子酸的穴位有:肝俞穴。
主治頭部發熱、鼻血的穴位有:中脘穴、三間穴、偏歷穴、厲兌穴、承筋穴、京骨穴、崑崙穴、承山穴、飛揚穴、隱白穴。
《甲乙經》另記載:中脘穴主治鼻子聞到焦臭味。
主治嗅覺喪失的穴位有:天柱穴。
主治口水從鼻孔流出、鼻孔痛的穴位有:復溜穴。
主治鼻血不止的穴位有:京骨穴、申脈穴。
主治鼻腔不暢、黃鼻涕的穴位有:厲兌穴、京骨穴、前谷穴。
2. 耳病
上關,下關,四白,百會,顱息,翳風,耳門,頷厭,天窗,陽谿,關衝,液門,中渚,主耳痛鳴聲。天容,聽會,聽宮,中渚,主聾嘈嘈若蟬鳴。天牖,四瀆,主暴聾。少商,主耳前痛。曲池,主耳痛。外關,會宗,主耳渾渾淳淳,聾無所聞。前谷,後谿,主耳鳴,仍取偏歷、大陵。
,腕骨,陽谷,肩貞,竅陰,俠谿,主頷痛,引耳嘈嘈,耳鳴,無所聞。商陽,主耳中風聾鳴,刺入一分留一呼,灸三壯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。
白話文:
[耳部疾病]
對於耳痛和耳鳴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上關穴、下關穴、四白穴、百會穴、顱息穴、翳風穴、耳門穴、頷厭穴、天窗穴、陽谿穴、關衝穴、液門穴、中渚穴。
對於耳聾或像蟬鳴般嗡嗡作響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天容穴、聽會穴、聽宮穴、中渚穴。
對於突然性耳聾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天牖穴、四瀆穴。
對於耳前方疼痛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少商穴。
對於耳痛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曲池穴。
對於耳內嗡嗡作響、耳聾聽不清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外關穴、會宗穴。
對於耳鳴的症狀,除了上述的穴位外,還可以加上偏歷穴、大陵穴,以及前谷穴、後谿穴。
對於頷部疼痛,牽引耳鳴且聽力下降的症狀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腕骨穴、陽谷穴、肩貞穴、竅陰穴、俠谿穴。
對於因風邪引起的耳聾和耳鳴,可以考慮的穴位有:商陽穴,針刺時深度約一分,保持一個呼吸的時間,再進行艾灸三次,左耳問題取右側穴位,右耳問題取左側穴位,治療時間大約為吃飯的時間長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