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思邈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二十八 脈法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 脈法 (1)

1. 卷二十八 脈法

(凡十六類)

白話文:

【卷二十八 脈法】(總共十六類)

這可能意味着在這一章節中,會詳細講解關於脈診的十六種不同類別或方法。然而,沒有具體的內容,就無法給出更詳細的翻譯。

如果後續有具體的內容需要翻譯,歡迎繼續提供。

2. 平脈大法第一

論曰:夫脈者,醫之大業也。不深究其道,何以為醫者哉。是以古之哲醫,寤寐俯仰,不與常人同域,造次必於醫,顛沛必於醫,故能感於鬼神,通於天地,可以濟眾,可以依憑。若與常人混其波瀾,則庶事墮壞,使夫物類將何仰焉。由是言之,學者必當屏棄俗情,凝心於此,則和、鵲之功,因茲可得而致也。

經曰:診脈之法,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切脈動靜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可以此參伍,決生死之分也。

又曰:平脈者,皆於平旦。先診寸口,初重指切骨,定畢便漸舉指,與皮毛相得,於輕重之間,隨人強弱肥瘦,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宜。稱其浮沉諸類應於四時五行,與人五臟相應,輕重相薄,尋狀論寒暑得失。

凡人稟形,氣有中適,有躁靜,各各不同。氣脈流動,亦各隨其性情,故一呼脈再至,一吸脈再至,呼吸定息之間復一至,合為五至,此為平和中適者也。春秋日夜正等,無餘分時也。其餘日則其呼而脈至多,吸而脈至少,或吸而脈至多,呼而脈至少,此則不同,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。凡氣脈呼吸法,晝夜變通效四時。

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,無有虧僻,猶晷刻與四時有長短,而歲功日數無遺也。若人有羸有壯,其呼吸雖相壓遏,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,是謂:呼吸象晝夜,變通效四時。

夫診脈,當以意先自消息,壓取病人呼吸以自同,而後察其脈數,計於定息之限,五至者為平人,若有盈縮,尋狀論病源之所宣也。

問曰:何為三部脈?答曰:寸、關、尺也。凡人修短不同,其形各異,有尺寸分三關之法,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後紋,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,是謂尺。從魚際後紋卻還度取十分之一,則是寸。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,則寸口也。此處其骨自高,故云:陰得尺內有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,從寸口入卻行六分為關分,從關分又入六分為尺分。

又曰: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。從寸口至尺,名曰尺澤,故曰尺寸。寸後尺前名曰關,陽出陰入以關為界,如天地人為三界,寸主射上焦頭及皮毛,竟手上部。關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。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。此為三部法,象三才天地人,頭腹足為三元也。

夫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,何謂也?然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脈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五十度,周於其身,漏水下百刻,榮衛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。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。

白話文:

內容如下:

討論脈學,這是醫學中的重要領域。若不深入研究,如何能稱之為醫生呢?因此,古時的賢明醫師,他們的生活與思考,都與常人不同,無論在何時何地,他們的心思總是在醫學上。所以,他們能夠洞悉生命的奧祕,通曉自然的規律,有能力救助眾生,有依憑治病救人。如果他們與常人混為一談,那麼,眾多的事務就會受到影響,人們又該依靠誰呢?由此看來,學習醫學的人必須摒棄世俗的情感,全心投入,這樣才能達到扁鵲的水平。

經典上說,診脈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進行,此時陰氣尚未興起,陽氣尚未散去,人們尚未進食,經脈尚未充盈,絡脈平穩,氣血未亂,因此可以診斷出異常的脈象。通過觸摸脈搏,觀察眼神的明亮程度,檢查面色,觀察五臟的盛衰,六腑的強弱,身體的盛衰,以此來判斷生死。

再者,正常的脈象通常在清晨出現。首先診斷寸口脈,先用手指重壓至骨,確定後逐漸減輕力度,直到與皮膚接觸,根據人的強弱胖瘦,適當調整力度。根據脈象的浮沉,與四季五行,以及五臟相對應,判斷病情的輕重,探討病情的冷熱。

人體的氣質各有不同,有的急躁,有的平靜,脈象的流動也隨之變化。一般來說,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兩次,再次呼吸再次跳動兩次,在呼吸停頓的瞬間,脈搏再次跳動一次,加起來共五次,這就是正常的脈象。春秋季節日夜等長,沒有任何差別。在其他季節,呼吸時脈搏可能跳動多次,或者吸氣時脈搏跳動較少,這就像冬夏時日夜長短的差異。一般來說,氣息與脈象的關係,會隨著日夜和四季的變化而變化。

然而,即使呼吸和脈象的關係有所變化,但每天的呼吸次數和脈象次數仍保持一致,就像晷刻和四季的長短,但每年的天數並不會改變。不同體質的人,呼吸雖然受到抑制,但每天的呼吸次數和晷刻的變化保持一致,這就是「呼吸象徵日夜,變化效仿四季」。

診脈時,醫生應先自我調整,配合病人的呼吸,然後再觀察脈搏的次數,計算在呼吸停頓的瞬間,五次脈搏跳動是正常的,如果有更多或更少,則需要進一步探討病因。

有人問:什麼是三部脈?回答是:寸、關、尺。人體的長短不同,形態各異,有寸、關、尺三分的診法,從肘部到手腕的橫紋,向後量取九分,就是尺脈。從手腕的橫紋向後量取一分,就是寸脈。將寸脈分成九份,其中的一份就是寸口。這個地方的骨骼比較高,因此有「陰得尺內有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」的說法。從寸口向後六分就是關脈,再向後六分就是尺脈。

再者,從手腕到高骨的距離向後量取一寸,這個位置叫做寸口。從寸口到尺脈的位置叫做尺澤,因此,寸脈和尺脈合稱為「尺寸」。寸脈後面,尺脈前面的位置叫做關脈,陽氣從這裡進入,陰氣從這裡出來,就像天地人三界一樣。寸脈主要反映上焦頭部和皮膚的情況;關脈主要反映中焦腹部和腰部的情況;尺脈主要反映下焦小腹部和腳部的情況。這就是三部脈法,象徵天地人三才,頭部、腹部、腳部為三元。

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都有脈動,但為什麼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死生吉凶呢?因為寸口脈是所有脈絡的交匯點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。人每次呼吸,脈搏會跳動六寸。一天一夜,人總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會跳動五十週,漏水下百刻,營養和衛氣會在陽經上運行二十五週,在陰經上運行二十五週,完成一週。因此,五十週後,脈搏會再次回到手太陰。

手太陰就是寸口脈,是五臟六腑的終點和起點,因此診斷時通常取寸口脈。人體有三百六十個脈絡,對應一年三百六十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