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二 膽腑方 (7)
卷十二 膽腑方 (7)
1. 仙人玉壺丸方
婦人胸中苦滯氣,氣息不利,小腹堅急,繞臍絞痛,漿水服如麻子一丸,稍加之,如小豆大。小兒百病驚癇,痞塞及有熱,百日、半歲者,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頭飲之,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,日三,飲送下。小兒大腹,及中熱惡毒,食物不化,結成積聚,服一丸。小兒寒熱頭痛,身熱,及吐哯,服一丸如麻子大。
小兒羸瘦丁奚,不能食,食不能化,漿水服二丸,日三。又苦酒和,如梧子大敷腹上良。一切萬病量之不過,一二丸莫不立效。
白話文:
仙人玉壺丸方
婦女胸部悶脹不舒服,呼吸不順暢,下腹部硬脹疼痛,肚臍周圍絞痛,服用藥丸,漿糊狀藥丸大小如麻子般大小即可,如果症狀稍重,可以增加藥丸大小到如小豆般大小。
小孩各種疾病引起的驚厥、腹脹、發熱,百日、半歲大的嬰兒,服用藥丸,大小如黍米般大小,用母乳送服;一歲以上的孩子,服用藥丸大小如麻子般大小,每日三次,用湯水送服。
小孩腹脹、內熱、感染、食物消化不良、形成積聚,服用一顆藥丸。
小孩寒熱頭痛、發燒、嘔吐,服用藥丸,大小如麻子般大小。
小孩消瘦、體弱,吃不下飯,吃了也消化不良,服用兩顆藥丸,每日三次。也可將藥丸用苦酒調和,作成梧桐子般大小敷在腹部,效果很好。
各種疾病,用藥量都不需要很多,一到兩顆藥丸就能很快見效。
2. 張仲景三物備急丸
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卒暴百病方。
大黃,乾薑,巴豆(各等分)
上皆須精新。多少隨意。先搗大黃、乾薑下篩為散,別研巴豆如脂,納散中合搗千杵,即爾用之為散,亦好用蜜為丸,貯密器中,莫令泄氣,若中惡客忤,心腹脹滿、刺痛,口噤氣急,停屍卒死者,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枚,老小量與。扶頭起,令得下喉,須臾未醒,更與三枚,腹中鳴轉,得吐利便愈,若口已噤,可先和成汁傾口中,令從齒間得入,極良。
白話文:
司空裴秀使用了張仲景的三物備急丸,作為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臟或腹部疾病,以及各種突發病症的藥方。
藥方成分為:大黃、乾薑、巴豆(各取等量)
以上藥材必須選用品質優良且新鮮的。藥材的用量可依個人需求而定。首先將大黃和乾薑磨碎過篩製成粉末,然後將巴豆單獨研磨至像油脂狀,再把巴豆油加入粉末中,一起搗勻一千次,這樣就可以直接作為散劑使用,或者也可以加蜜製成丸狀。儲存時要放在密封容器中,避免氣味洩漏。
如果遇到中邪、心腹脹滿、劇痛、口閉呼吸困難、猝死的情況,可以用溫水或酒吞服約三顆大豆大小的藥丸,老人小孩則需酌量服用。幫助患者坐起,確保藥丸能順利吞下。若一段時間後仍未見醒來,可再給予三顆藥丸。若患者腹內有響聲,並出現嘔吐或瀉痢的症狀,則表示病情有所好轉。如果患者嘴巴已經緊閉,可以先將藥丸溶化成液態,倒入患者口中,讓藥液能從牙縫間流入,效果非常好。
3. 大理氣丸
4. 大麝香丸
治鬼疰飛屍病方。
麝香(三分),礜石(八分),牛黃,附子,鬼臼,真珠,莽草,犀角,礬石,細辛,桂心獺肝,藜蘆(各二分),雄黃(一兩),丹砂(二兩),蜈蚣,蜥蜴(各一枚),巴豆,杏仁(各五十枚),芫青,地膽(《外臺》作蚺蛇膽),亭長,斑蝥(各七枚)
上二十三味為末,蜜和合,更搗三千杵,丸如小豆大,飲服一丸,日再,漸加至三丸,蟲毒所螫,摩之以知為度。若欲入毒疫癘鄉死喪病處,及惡鬼塚墓間,盛絳囊中,男左女右,肘後系之,又以少許敷鼻下人中,及臥不魘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一種被稱為「鬼疰」或「飛屍」的疾病的。具體成分和劑量如下:
- 麝香:三分
- 礜石:八分
- 牛黃、附子、鬼臼、真珠、莽草、犀角、礬石、細辛、桂心、獺肝、藜蘆:各二分
- 雄黃:一兩
- 丹砂:二兩
- 蜈蚣、蜥蜴:各一枚
- 巴豆、杏仁:各五十枚
- 芫青、地膽、亭長、斑蝥:各七枚
將上述二十三種成分研磨成粉末,再與蜂蜜混合,反覆搗製三千次,最終製成像小豆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日服用一次,每次一丸,可逐漸增加到每日三次,每次三丸。若被蟲毒叮咬,可用藥丸擦抹患處至感覺舒緩。如果要前往有疫病、死亡、邪靈的地方,或者靠近墳墓,可將此藥丸放在紅色的小袋中,男性掛在左臂,女性掛在右臂,並可以將少量藥粉塗抹在鼻子下方的人中位置,以及睡前使用,以防做惡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