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備急千金要方》~ 卷十五 脾臟方 (1)
卷十五 脾臟方 (1)
1. 七味散
治痢下久不瘥神驗方。
黃連(八分),龍骨,赤石脂,厚朴,烏梅肉(各二分),阿膠(三分),甘草(一分)上治,下篩,漿水服二方寸匕,日二,小兒一錢匕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帖治療長期腹瀉不止的非常有效的古方,名為[七味散]。
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:黃連八分,龍骨、赤石脂、厚朴、烏梅肉各兩分,阿膠三分,甘草一分。以上藥材應先進行處理製備,再研磨過篩成細粉。
成人每日服用兩次,每次服用量約為兩方寸匕(古代計量單位)的藥粉,用漿水(米湯)送服。兒童則減量,每次服用一錢匕(較小的古代計量單位)即可。
2. 豬肝丸
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者方
豬肝(一斤,熬令乾),黃連,烏梅肉,阿膠(各二兩),胡粉(七棋子大)
上五味為末,蜜丸如梧子,酒服二十丸,日三,亦可散服方寸匕。
白話文:
[豬肝丸]
用於治療下痢、腸胃滑瀉,導致食物和藥物都完全無法吸收的處方如下:
豬肝(一斤,先烘烤至乾燥),黃連,烏梅肉,阿膠(各二兩),胡粉(七棋子大小)
將上述五種材料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蜂蜜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,每次以酒送服二十粒,一天三次。也可以選擇將藥材磨成粉後,每次服用方寸匕大小的份量。
以上就是該古文的現代中文翻譯。
3. 羊脂煎
治久痢不瘥者方。
羊脂(一棋子),白蠟(二棋子),黃連(一升),米醋(七合,煎取稠),蜜(七合煎取五合),烏梅肉(二兩),亂髮(灰汁洗去垢膩燒末,一升)
上七味納銅器中,湯上煎之,攪可丸如梧子,飲服三十丸,日三。
又方,羊脂,阿膠,蠟(各二兩),黍米(二升)
上四味合煮作粥,一服,食後即瘥。
治大下後腹中空竭、胸中虛滿、不下食方:芍藥,半夏,甘草(各一兩),厚朴,當歸,桂心(各三兩),生薑(五兩)
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,二三劑最佳。
治下痢心胸滿不快,腹中雷鳴或嘔吐方:
黃連(五兩),橘皮,甘草(各二兩),龍骨,生薑,半夏(各三兩),人參(一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八味㕮咀,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,乃納藥,煮取三升,分四服,妊婦服亦良。
白話文:
【羊脂煎】
這是一個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不見好轉的處方。
需準備的材料有:羊油(一小塊),蜂蠟(兩小塊),黃連(一升),米醋(七合,熬至濃稠),蜂蜜(七合熬至剩五合),烏梅肉(二兩),頭髮灰(用灰汁清洗去除污垢和油脂,然後燒成灰粉,一升)。
將上述七種材料放入銅鍋中,隔水加熱熬製,直到能揉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粒,每日三次。
另外一個處方,需羊油,阿膠,蜂蠟(各二兩),黃米(二升)。
將以上四種材料一起煮成粥,吃一次,飯後即可見效。
治療大量下痢後腹部虛弱,胸部感到空虛飽脹,無法進食的處方:芍藥,半夏,甘草(各一兩),厚朴,當歸,桂皮(各三兩),生薑(五兩)。
將以上七種材料加入八升水,熬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,連續服用兩三劑效果最好。
治療下痢伴隨心胸滿悶不舒適,腹部咕嚕作響,或伴有嘔吐的處方:
黃連(五兩),陳皮,甘草(各二兩),龍骨,生薑,半夏(各三兩),人參(一兩),大棗(十五顆)。
將以上八種材料切碎,加入十升水,先大火煮沸,再放入藥材,熬煮至剩三升,分四次服用,即使孕婦服用也無妨。
4. 斷痢湯
治心胸下伏水方。
半夏(一升),生薑(五兩),茯苓,甘草,龍骨(各二兩),附子(一兩),人參,黃連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九味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胸腹間有水氣滯留所導致的疾病,例如慢性腹瀉。
藥材如下:半夏一公升、生薑五百公克、茯苓、甘草、龍骨各二百公克、附子一百公克、人參、黃連各三百公克,以及大棗十二顆。
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,然後用八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公升,最後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。